高中作文 为学先为人 2019.3
身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儿子却能出手殴打老父亲;很多大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不知道给父母送礼物,却清楚地记得歌星球星的生日。高学历、高学识与高品行是否并驾齐驱,“为学”是否就会“为人”,真得值得所有人深思。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如是说。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有言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家外出要敬重兄长,为人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才去学习文化知识。
中外之言,貌离神合。一言以蔽之:立世先立身,为学先为人。
为学和为人是两条平行线。为学是认识的问题,为人是人生的问题。为学,在于求真知、悟道理;为人在于求和谐、通关系。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如果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这就是说,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书本上的学习。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要在社会中立足,必须具备起码的社会修养和公共道德。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份子,即使谈不上对社会做贡献,也不应该破坏公共人格,扰乱社会秩序。一个人不管智商高低,身份平显,无论高官草根,富贵贫贱,始终不能逾越和践踏社会道德,否则,一个人掌握的技术资源和公共资源越丰富,他对社会潜在的祸害就更严重,犹如大坝高垒,一旦坍塌,就是洪水猛兽,对公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某重点高校教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秘密制造;某高官滥用手中职权挪用公民社保基金;某国企领导侵吞巨额公款;某著名学者抄袭学术论文沽名钓誉;某记者编造虚假公共新闻谋求利益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其中更加引起公众注目的不单是其所造成的后果,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身份。高校教师者有之,政府高官者有之,企业领导者有之,社会工作者有之,他们身份地位或许显赫,代表了民众中的精英体和知识体,本应利用既有知识技能和公共资源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但正是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道德滑坡、人格失范,背离做人的准则,最终不仅沦丧为社会的毒瘤,自己落得身败名裂,更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恐慌。因此,人欲立足于社会,必先自立。先贯彻了“人”的内涵,懂得做人的道理,才是社会中的“人”。
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知识份子的典范,是传统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曾经备受社会尊重。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学生体学历高、知识丰富、技能较强等能力上的优势。中国教育的弊端往往只教会了学生卓越的应试技能,却忽视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社会往往只关注学生的饿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往往漠视了学生和子女情感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塑造。因此,由于学生的心理缺陷、人格缺陷和道德缺陷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敲响人们对教育反思的警钟。这种重应试而轻素质的教育根源于社会错误而畸形的人才观念。人才的定义标准不仅仅是因为知识和学问的丰富、学历和智商的高低,更重要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是一个具备良好道德人格的人,说简单了就是会做人。做人是核心,学历是外表。会做人可以不是人才,但有知识而不会做人却连人都不是。
大学生是学生中的最特殊体,大学校园并非可以无忧无虑的象牙塔,大学生面对情感冲突、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等心理危机和理想失落,更拷问了大学生在道德人格方面的处理艺术。曾经在大学生体中频频发生的道德缺失事件令世人惊讶叹息,如沸沸扬扬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至今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范例;北大的“安然事件”;清华的硫酸虐待黑熊事件,以及频繁暴光的大学校园跳楼自杀事件和由于信用缺失而衍生出的“诚信贷款”、“诚信考场”等,折射出大学生体软弱的心理能力和道德人格的部分沦丧,不得不引发社会的思考。
作为普通直至重点高校的学生,其学识胜人一筹,可为何在为人处世中却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呢?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德育和智育两者关系的颠倒,直接表明了当下教育体制的缺陷和失败。作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承载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责任,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单是重新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骚,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好在很多大学已经把学生的品行作为了评价优秀人才的标准,因此,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伦理课走进大学生课堂的今天,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任重道远。马加爵事件经过
立世先立身,为学先为人。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愿古人的道德明灯,引领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在文明的发展史上渐行渐明,渐行渐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