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挺起中国脊梁
疫情中挺起中国脊梁  本刊记者  冯旭东  张配豪
人民周刊/  2020年第5期
人民周刊  /  总第109期
了“抗击非典第一人”——钟南山院士。2020年初,这位84岁的老人再度出山,由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武汉,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攻关组长。他的一些建议已成为目前全国性的“刚性铁律”。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人们关注,他的许多关于防控疫情的话,都被人们视为金句良药。
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夜晚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
全国一盘棋,万众一条心,你们、我们、他们
锤炼成了疫情下的中国脊梁。在残酷的疫情之下,
五十六个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这诗句,来自西安的一位诗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
战、阻击战,中国人民再次展现出了戮力同心、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气概。
在大灾大难面前,84岁高龄、两度与病毒作战的钟南山院士;与时间赛跑,拉长自己生命奉献于患者的张定宇院长;坚持奋战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的公安干警、日夜守望的社区干部、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一张张“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次次感人至深的离别,一份份充满爱心的捐助……在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深深地镌刻下四个大字:中国脊梁!
疫情吹响集结号,“白衣战士”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
2003年,广东抗击非典,人们记住
2月17日,空军出动运-20等三型多架运输机,从上海虹桥等七个机场起飞,向武汉紧急空运军队支援
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
1月28日,一个钟南山的小视频让许多人动容。虽然他抿
紧了嘴角,
但眼中饱含泪水。
人民周刊  /  2020年第5期
防控建言献策。2月20日,李兰娟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查房。查房结束,李兰娟脱掉防护装备,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这一幕被记者拍摄下来。那盈盈的微笑,让人们看到曙光。
当记者探访武汉汉口医院隔离区时,无意间将镜头对准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士朱海秀的黑眼圈。记者请她给父母报个平安,这位“黑眼圈”女孩拒绝说:“我不想哭,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
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梅春丽那张被护目镜、防护服和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照片,连续几天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这样慨叹:这是最美的脸,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为了取得抗疫的胜利,他们奋斗在病毒肆虐的最前线。当别人劝他们休息时,他们这样回答:“没事没事,大家都在一线,我怎么能休息?”他们从病魔手中抢救病人的生命,但常常忘记了自己的生命。病倒在抗疫一线的刘智明院长,从1月21日到23日,熬了3个通宵,把武昌医院改造成定点医院,在两天内转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腾出500张床位。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刘智明却把生
命定格在51岁……
29岁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原本准备2月1日与妻子举办婚礼。疫情来临,他投身战“疫”一线。病人最多的时候,他曾在病区坚守了两天两夜,负责救治40个病人。然而
上图 / 2月20日,73岁的
李兰娟院士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图为李兰娟院士摘下口罩后脸上留下的压痕。(安源 摄)下图 / 每一位患者出院,医护人员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并这样相互鼓劲。
谁能想到,这场冲锋留下的却是他永恒的背影……
从1月23日起,来自全国各地及军队的医务人员紧急奔赴武汉,支援范围也扩大至湖北全省。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系统先后共派出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武汉,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为不影响工作,一些医护穿上了尿不湿;为节省防护服,很多人由4小时一班改为6小时一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的白衣战士,不惧危险,全力以赴,想方设法赢得最后胜利。
以汗水擦亮,用热血铸就忠诚,疫情不退,公安不退。
急难险重,他们挺身而出;重点区域,他们日夜值守;物资转运,他们风雨无阻;服务众,他们情真意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民警察面对艰巨繁重任务,舍小家为大家,英勇担当、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的战场,湖北省6万民警、5万辅警无惧危险,冲锋向前。为尽快切断传染源,实现“应收尽收”,截至2月19日,湖北公安民警共协助有关部门核查、隔离、收治、转运感染、疑似及密切接触人员3.8万人。
“你们不怕被感染吗?”有人问。
“我们是人民警察,我们不上,谁上?”十堰市公安局民警金远新说。
是的,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警察。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疑似患者隔离观察点,就是特殊时期最危险的地方。但是,只要疫情防控需
要,他们说上就上!截至2月18日下午
4点,湖北省共出动医院安保执勤警
力1.1万人;在15家方舱医院共部署警
力近千人;全省共有集中观察点1245
家,每家都有民警值守。 
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副部长杜航
伟介绍,广大公安民警,特别是战斗
在一线的基层民警,发扬疫情不退、
公安不退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个多月
来,全国公安民警和辅警有49人牺牲
在抗疫一线。
从除夕夜到正月十八,连续工作
18天的南京市“85后”辅警袁剑雄
倒在抗疫一线。他生前的工作笔记
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千条人员的
排查信息。牺牲前,他刚递交入党申
请书。
“95后”小伙儿马永是新疆伊宁
市公安局达达木图派出所的一名辅
警。2月17日上午,已连续坚守岗位20
多天的马永执勤时摔倒昏迷,被送往
伊犁州友谊医院,经近5天的持续全
力抢救,因脑出血于2月22日逝世。而
两天后就是马永的生日,他却再也等
不到这一天的到来……
同样是在22日,噩耗再次传来。
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
警艾冬,因急性脑出血不幸牺牲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年仅
45岁。自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市局
12345“接诉即办”负责人,艾冬带
领同事办理各类众诉求近万件,
办理疫情类派单320余件,无一疏
漏。在他发病当天,还办完了最后一
个派单……
他们,是人民警察,是共和国的
卫士。神圣的国徽放射出正义的光
芒,金的盾牌守卫着千家万户。
2月14日,在山东滕州高速北入口处,公安民警、交通工作人员和医生冒雨给入城的司乘人员检测体温和登记个人信息。(
宋海存 摄)
人民周刊/  总第109期
社区是第一道防线,社区工作者就是第一批守护者。疫情防控力争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6月份彻底结束疫情“每快一秒钟,就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从位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发热门诊,到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再到定点医院,一套分级分层的收治、隔离、诊疗体系快速形成。
“钢铁书记”王琼冲在最前。在武汉江汉区满春街中大社区,37岁的社区党委书记王琼拖着打了一块钢板、三颗钢钉的右腿,带领12名网格员逐户排查,一天下来,右腿从膝盖肿到脚踝。
“临时书记”黄恒奋不顾身。洪山区珞南街洪珞社区有1位社区工作者确诊感染、3位持续发热。珞南街党政办工作人员黄恒顶了上来,成为社区的“临时书记”。手拿两部手机,守着一部座机,每天接听近300个电话。他原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因过度劳累,有时不得不躺在地上跟居
民联络……
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有1.6
万余人,距华南海鲜市场仅2公里左
右,疫情比较严重。多日来,社区党
委书记董守芝就没睡过踏实觉,每
天忙得像陀螺。她带着社区工作人
员开展地毯式排查,同时给居民送
药送菜。“隔着门缝看他们一眼,我
都会心安一些。”董守芝说:“1万多
户居民,哪怕漏掉一户,后果都不堪
设想!”
安丽洋是石家庄市合作路街道
电大街社区的一名大学生社区工作
者,虽然怀孕近5个月,但疫情期间,
她仍然不顾身体不便和感染病毒的
风险,尽职尽责坚守社区防疫一线。
每天,安丽洋都忙着协助社区书
记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宣传消杀、居
民情况摸排、“一户一表”防控重点
人员的健康状况、接收捐款……加班
已经成了她的常态,忙起来顾不上喝
口水、吃口饭,碰到紧急情况,她经常
小跑着处理解决。同事们经常被她
吓一跳,“批评”她不注意自己的身
体,可她经常挠着头腼腆地笑着说:
“一忙起来就忘了肚子里还有一个
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深夜回家躺
在床上腰酸腿疼地睡不着,这是提醒
自己身体吃不消了,可是到了第二天,
她就又“忘”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乡社
区作为疫情联防的基本单元,工作量
大、任务繁重,奋战在这道“防线”中
的社区工作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
力。截至3月8日,全国城乡社区工作
者中已有53位在疫情防控中因公殉
职,其中党员占92.5%。
多一分爱心,多一点努力,无数个志
愿者汇聚到一起成为抗击疫情的庞
大力量。
“我的城市病了,我该为她做些
什么?”武汉市民在思考,更多的是在
冒雪骑行的外卖小哥。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一卡点,社区工作者冒雪为居民指引。(傅强 摄)
人民周刊/  2020年第5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