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33课《活化石》第三自然段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子,你能想到吗,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这句话中的“吗”字后面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问号?我们都知道当别人提问时,“吗”字后面一般都用问号,教科书上是否有错呢?请您指教!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高新小学祝新明
祝新明老师:
拍一拍后缀怎么设置 “吗”一般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同时,也表示句子的结束。您提到的“你能想到吗”这句话不处于句末,而处于句子中间,且“吗”后用了逗号。这显然跟“吗”的一般用法不同。
“你能想到吗”可以理解成插入语。他是句子里的独立成分,跟前后不发生结构上的关系。在句子中插入“你能想到吗”,目的是引起听话人或读者注意,而不是表示疑问。为了引起听话人或读者注意的插入语,常见的说法还有:
(1)西面山沟里的一片柿子树,你看,红得多好看哪。
(2)事情都闹到这个地步了,你说,我们还能不管吗?
(3)中的“你看”是插入语,
(4)中的“你说”是插入语。有时,插入语也表示强调,例如:
(5)十分明显,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自主创新就很难落到实处。
(6)毫无疑问,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史册。
(7)中的“十分明显”是插人语。
(8)中的“毫无疑问”是插入语。插入语后面只能用逗号,而不能用表示句子结束的句号、问号、叹号。这是因为,一旦用了这些表示句子结束的表达,句子在插入语后就结束了,此后便成了另起的一句。这样一来,就使得句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插入语是不与前后成分发生结构关系的,因此插入语后都用逗号。
因此,作为插入语的“你能想到吗”后只能用逗号,而不能用问号。如果用了问号,句子就此结束,此后则成了另起的一句。
杜永道杜老师:
《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其中买卖街加了引号,而山乡村野却没有加引号。很明显,“买卖街”上的引号是第三种用法——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那山乡村野呢?既然都是“象征着”的某种事物,为什么“买卖街”加了引号,而“山乡村野”却不加引号呢?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杨彦
杨彦老师:
您的意见是对的。“山乡村野”也应该加上引号。“买卖街”跟“山乡村野”都不是实指,都是指具有“民间情趣”的圆明园中的建筑。对这两处同样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应相同对待,宜都加上引号。
杜永道
杜老师:
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在学习第26课《开国大典》时,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第1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个句子里,前面写了“差不多”,后面叉说“都”,这是病句吗?学生真是太仔细了!我也觉得句子有问题,因为这个句子与“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去了公园”这样的病句类似、这种理解是否妥当,请赐教
深圳市林园小学 葛宇田葛宇田老师:
“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中的“都”不是表示“总括”的意思,而是表示“甚至”,起强调作用。同类的例子如:
(l)你待我比亲都好,真希望咱们永远在一起,
(2)我都不知道他得奖了,我也是刚才听你说才知道。
(3)真抱歉,几年不见,我都忘了你的名字了。
(4)你们说话的声音太大,把孩子都吵醒了。
(5)他给我妈看完病,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也可以简单地把这种用法的“都”理解为“起到语气上的强调作用”:就您举出的例子来说,“把嗓子都喊哑了”比“把嗓子喊哑了”语气更重,“把手掌都拍麻了”比“把手掌拍麻了”语气更重。这里的“都”起到了强调语义、加强语气的作用。
而句子里的“差不多”则是”几乎”的意思,是说“很接近”。同类的例子如:
(6)我们差不多等了两小时、
(7)差不多走了三十里才来到这个村子
“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是说几乎到了众把嗓子喊哑了的状况一
杜永道杜老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红领巾真好》中说:“清晨,林中谁最活跃,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捕捉害虫,”扑棱棱的“棱”在生字表中读一声,我查询了《新华字典》第11版,这个字只有leng的二声和ling的二声,没有leng的一声调,是课本的注音出错了,还是有
这个音呢?请指教,谢谢!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乌兰哈达中心总校李永新李永新老师:
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其中有“扑棱”。“扑棱”读pu leng时,是拟声同,用来形容翅膀振动的声音:例如:
(1)那只小鸟扑棱(puleng)一声飞了起来二
(2)这时,听见芦苇荡里扑棱(pu leng)一声飞出一只鸟来。 “扑棱”在口语中也说成“扑棱棱”,这时一般读成puleng leng_例如:
(3)那只小鸟扑棱棱(puleng leng)一声飞了起来。
(4)这时,听见芦苇荡里扑棱棱(pu leng leng)一声飞出一只鸟来。
“扑棱”读pu leng时,是动同,表示抖动或张开,例如:
(5)笼子里的鸽子,扑棱( pu leng)着翅膀,飞了出来。
(6)小兔子扑棱(pu leng)着两只大耳朵,跳了起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棱”有leng的读音,例如在“红不棱登”“花不棱登”“扑棱”中,读一声leng。《新华字典》是一部字典,注音时侧重于作为单音词及在地名中的读音等。因此,某个字在若干词语中的读音,就不一定收录了。这时,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
杜永道
杜老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我在引导学生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的最后一自然段“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时,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句话中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不是更好?”当时我一愣,想了想说:“老师也认为换成感叹号更好,我们就用换成感叹号后的感情再读读这句话。”孩子们再次朗读时更加深情了。我窃喜:孩子们对香港无比热爱的情感被激发了。孩子们能发现问题真好!课后我有所反思,我发现前面两篇课文《富饶的西沙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富饶的西沙岛》的最后一句:“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最后一句:“小兴安
岭一年四季景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我想请问杜老师:这几句中的句号能否换为感叹号?我这样教对不对?恳请指点!
安徽省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王影
王影老师:
课文说:“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这句话末尾的句号是合适的。
并不是只要有感情,就要使用感叹号。句子只有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情,才使用句号。例如感叹句、祈使句、反问句若整个句子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时,末尾可以使用感叹号。
使用感叹号要慎重。只有当感情确实十分强烈时,才宜使用。因此您提到的三个句子,末尾使用句号是得当的。 有感情的句子,都能打动读者。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课文的整体内容去把握,才能准确体味出某个句子的情感。也就是准确体味出句子的停顿、重音、句调,而不是仅靠句末的感叹号来体现这种感情。
就感叹号的使用而言,随意使用感叹号是一种常见的误用情况。
杜永道
今天学生做作业,有道题问“爸”是什么结构。学生有的选择“半包围”,有的选择“上下结构”,我也不知道怎么判断:因为小学语文字词句段篇(一年级上册)《开心教程》上面的“爸”写的是“半包围”,而我买的《小学教材完全解读》,上面又标识的是“上下结构”。请教杜老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碧水小学 曹先华没有统一的规范。您提到的“爸”字结构的两种说法,都能成立。我倾向于“半包围”结构。此外“春”“卷”等字,也可看作半包围结构。
杜永道
死字的结构
杜老师:
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认为“死”这个字是独体字,也有老师认为是半包围结构,因为在查
字典的过程中,知道这个字既可以查“一”字部,又可以查“歹”字部。这个字究竟是什么结构呢?敬请赐教谢谢!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三中附小刘晓慧
刘晓慧老师:
“死””是常用字,在2009年颁布的《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巾没有“死”,可见“死”不是独体字。
“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歹”部,“死”是半包围结构。
杜永道
杜老师:
您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小松鼠花生》一文中“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我认为“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里面已有“说”的意思在里面,“自言自语”一词后面不应该带“说” 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不对?
贵州省贵定县音寨小学陈宏燕
陈宏燕老师:
“自言白语”是“自己跟自己说活”的意思。“自言自语”后可以紧跟着出现说出的话语。例如:
(1)老刘自言自语:“风一刮,雾霾就小多了。”
(2)进入考场前,他自言自语:“不要慌,沉住气,把白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可以了。”
(3)看着眼前美丽的景,他自言自语:“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啊。”
“自言自语”也可以用来表示“自己跟自己说话”的状态:这时,可以说“某某自言自语地说”。例如:
(4)她(四婶)往往自言自语的(地)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意思是希望她再来。(鲁迅《祝福》)
(5)想到父母的叮嘱,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让父母放心”
(6)看到眼前丰收的景象,老李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有时,“自言白语”只指明说话的状态,其后没有说出的话语。例如:
(7)他看见王大妈一个人在窗前自言自语
(8)一想到当年的那件事情,老奶奶常常一个人自言白语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