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汇总
严出的例子:
法国大学的淘汰率,更高得惊人,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公立大学的平均淘汰率高达60%,有的学校的淘汰率甚至达到接近90%。德国的大学对学生入学要求不资料图片严,但学生毕业却要求很严,淘汰率在30%左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的本科生,平均每年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
精英教育
根据《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录取率多余15%的都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个人修养,大众化教育的目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精英教育的规模是学生数2000~3000人,大众化教育的规模是教职工、学生数3~4万,显然清华北大也不属于精英教育!
4月,2011年秋季本科录取结果已经明朗,在2011年秋季入学本科申请中,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再创新低,录取率仅为6.17%。而且八所录取率在10%以下的大学的录取率都比2010年的录取率有所降低,特别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率降低幅度最大。在2011年秋季入学本科申请
中,除了哈佛外,其他几所录取率在10%以下的大学为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这八所大学可谓美国最难进的研究型大学。另外两所常青藤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利亚大学的录取率稍高,分别为17.95%12.26%
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册有18,000名学位候选人,超过2,000名的教授和讲师。武大学生超过5万人,教授讲师为3600人。
淘汰制,在国外大学并不新鲜。法国大学的淘汰率,更高得惊人,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公立大学的平均淘汰率高达60%,有的学校的淘汰率甚至达到接近90%。德国的大学对学生入学要求不资料图片严,但学生毕业却要求很严,淘汰率在30%左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的本科生,平均每年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
我国的高考制度,实行的是“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考试、录取规则,在这一规则之中,统一高考是行政许可的权威考试,高校必须依照这一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志愿进行录取。按照规则,一名考生,填报了某所学校,其分数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学校没有正当理由,必
须录取,这体现的是行政许可的强制性。在这一规则之中,学生和学校都是没有充分选择权的,进而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当一名学生在具体的求学过程中,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学校是否有权将其淘汰?换句话说,连自主招生权都没有的大学,拥有自主淘汰权吗?没有高校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问题。
  发达国家的大学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其实行的是申请入学制度。这些国家虽然也有统一的考试,但考试不是行政许可的,而是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学校自主认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考试,并拿着这一考试成绩去申请相关的大学,在申请大学过程中,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决定。这种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不受行政制约,给选择很大的自由度,学校自然拥有在办学中按质量标准淘汰学生的自主权。
  我国的学籍管理制度,与高考制度相对接,也实行计划模式,俗称“一个萝卜一个坑”。由于每所大学的招生计划,是由行政部门审批,且具体到某个专业,在招生录取时,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所以,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在校内转专业都难(受各专业计划数和不同录取分数线约束),更不用说在学校间转学了。在这种计划模式之下,如果一名学生在大三时被学校退学或者开除,他如果想继续在国内读大学,必须重新回到高考体系,重走一遍高考
程序:报名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这也就意味着,他三年的大学时光白费了。而如果由于家庭原因,他无法再报名参加高考,就会出现退学、开除变为变相剥夺其受教育权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淘汰学生,就扮演着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角,这也就难怪,遭遇退学、开除的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学校的处理,甚至有学生走极端。
而再看国外大学,淘汰既普遍也正常,不会有学生感到天塌下来。原因是,对接大学招生时的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学籍管理实行的是自由转学制度,不管是学生对学校不满主动退学,还是学校对学生不满学生“被退学”,当事学生都无需重回招生原点,而是可随时申请进入另一所大学求学,且在原来大学所学课程学分得到认可。
反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1我们的大学生进入了大学就像放了长假一样。人家国家的大学却是进了大学就进入了人生的一个起点,开始了更多的知识的涉猎和研究,开始为以后展开更加严谨的学习和探索及积累。人家的就业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在打基础了。
我并没有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像是在放长假
2.上大学的人少了,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就会少,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牺牲自己同胞的发展机会啊
对方辩友这是什么逻辑呢?难道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发展机会吗?或者说难道非得考上大学才能优秀吗?我看不是吧,没有上大学的人同样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 一次考试决定了他们下半生的命运
对方辩友这句话有失妥当了,首先,高考是当今中国所有考试里面最公平的,另外,发挥失常可以明年再考么
3. 毕竟全民教育是政府理所当然应该实行的义务,而大学则是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之实行精英教育,那么就会造成这么一种情况:人们在蹋入社会之前,他未来的社会地位就已经被规划。就像农民在进城之前,他们就知道自己将来最有可能的是做一名打工者,想成为白领比较困难,而爬上社会上层的更是凤毛麟角。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别,很多程度上就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而差别最主要就体现在高等教育上。
社会地位并不是大学教育就能决定的,也不是上了大学就能改变的问题,贫民出身,只要你
从小就开始努力,同样能够考上好大学啊。俞敏洪、李嘉诚、牛根生、、左宗申、尹明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摆在你们面前,对方辩友怎么视而不见呢?
4. 有些人会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光看大学的文凭,但目前很多企业拿文凭这个硬杠杠来说事儿,很多有才能没文凭的人连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都没有
的确成功与否不能观看文凭,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为什么拿不到那一纸文凭呢?与其口头上抱怨这世界的不公,为什么不看看那些为之奋斗而努力上了大学的人呢?企业涉这些硬杠杠不就是为了招揽有能力的人吗?
本科一批省控是什么意思5. 高中全是应试教育,然而大学你必须要估计科技成果,社会实践,人文科学等等方面才能顺利毕业,这样的严出肯定不是四年的高考,因为大学的严出考察他们的是不仅仅是一张卷子。
大学的宽出反而更有利于他们各方面才能的培养,让大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心情去搞科研,去做实践啊,严出会使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成绩,失去了想象与创新的空间,做事过于功利,严出会使学生为了学分,为了将学金,为了保送对老师阿谀奉承,在道德上迷失
了自我,严出使得大学生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自身的成绩上,造成一种过盛竞争的恐怖氛围,处事冷漠而自私
6.让很多有特长的人,例如艺术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非要拿成绩来限制他们,显然不妥。
艺术生就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他们,郎朗是大学教育出来的吗?贝多芬是大学教育出来的吗?莫扎特的音乐天赋难道是大学教育的吗?
7.在我国,宽进严出对某些大众化类型高校而言应该是可行的,而对部分精英高校而言,只能是严进严出
我同意对方的观点,那请您为我列举几个精英化高校吧
(如果对方说清华北大,就用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来驳他们)
8. 不管在这四年中学到了多少,别人评价的第一标准是听你的学校名称!
就算高考时没考好,你在大学的四年中又补回来,那也不行!
如果高考时考得不错,就算你的四年是混过来的,人家还是会说这人能力肯定错不了!
高考,是一种选择人才的方式,但是,它的作用已经被过于放大!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它的功能已经已经大大萎缩!
答:大丈夫能屈能伸,走进了社会,我们还会纠结于我们的高考成绩吗?自己的心结为什么总要别人来解决呢?如果连这样的挫折都经受不住,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名符其实的温室的花朵?您觉得今天您输了这场比赛,您是不能再辩论,还是要告诉评委,是辩论这种不胜即败的形式让我们丧失了辩论的信心?
9.《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 560 分, 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

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正式上场】
【立论7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应该严进宽出。首先,让我们了解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近些年,随着大学的扩招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投资不足,大学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质量的下降有目共睹,一位私企老板甚至在《21世纪人才报》上撰文指出,再也不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泛滥,其整体素质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大学自身的底蕴和品牌也越发暗淡。美国大学平均师生比为1:12,而中国大学平均师生比为1:23,有些大学甚至达到1:40!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方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在面临转型时应当严进宽出,理由如下:
第一,严进宽出更有利于大学职能的实现。大学职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核心便在于培养人才。去年1013日,李晓红校长在与学生面对面时坦言,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武大要想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面对扩招后的烦恼,须在招生数量上进行控制,要力争在2015年将在校本科生数量控制到3万以下。不难看出,李晓华校长和我方有着相同的观点,就是要通过严进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高效的培养尖端人才。哈佛,剑桥耶鲁都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这些大学的名声效率如何,大家心中都非常明了。
第二,严进宽出更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当严进成为我们不得不选择的一条路,大学的宽出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是连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活在父母和老师的庇护之下,缺乏的是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社会不需要大学继续培养这样的模仿者,大学应该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者,创造力,是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灵魂。
第三,严进宽出更有利于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五四和民国时期,北大、清华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至今让人留恋,其气象恢弘、学术自出、欣欣向荣的面貌正是现今中国大学发展的目标。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大学不是看人多,而是需要有一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有一批真正以学术和思想为乐的学者。严进可以为大学输入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而一种宽松的环境,恰恰是大学精神滋生的土壤,是大师和学者成长的摇篮。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立论8】(还没搞完)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今天我们比较这两者的标准,就是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在当今的现状之下,哪一种更有利于大学职能的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