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惠农助农为农 发挥主力军作用
——区交通运输局服务“三农”汇报材料
区委宣传部:
多年来,黄州区交通运输局始终坚持把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服务‘三农’、惠农、助农、为农”为目标,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科学决策,积极筹资,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渡口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客运,通过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配合和交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农村公路呈现出了建、养、管、运、渡一体化发展,全区农村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农民出行实现了方便快捷,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公路发展的“多赢”效果,惠农、助农、为农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2003年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2亿元,新建乡道318.56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86.93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率先在全
市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公路,部分公路甚至通组到户。路、站、运、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建五级客运站5座,候车亭66个,招呼牌132个,部级达标农村渡口8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0条,实现了100%行政村通客车。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农村公路作为直接服务农村、惠及农民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建新村、靠修路”,也成为了广大农民众的普遍共识。2003年,根据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中国交通运输部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口号。黄州区交通运输局审时度势,积极抢抓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大力气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质量监督,真正把通村公路建成了惠民工程、康庄工程,农村公路现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公路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农民出行环境和农村运输条件。
开展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之前,我区农村公路基本都是土路、麻石路,“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农民进一趟城需要大半天时间,村里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老人大有人在。由于道路不平整,同样制约了农村运输发展。过去,农村运输车辆基本都是三轮车、手扶拖拉机,这些车辆虽能在坑洼的农村公路上行驶,但是运输速度慢,载货量少,给人民众生产生活带有不便。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使得农村公路平整顺畅了,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众出行难、运输难、上学难、卖果难、看病难等问题,实现了农民众方便快捷出行,改善了农村运输条件,改变了农村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众亲身体会到了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二)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扩大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
一条公路,一条经济长廊,公路快速发展,优化了环境,促进了产业化开发。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交通环境的改观,部分乡镇村大力实施经济搞活,结合当地特点特,开展招商引资。客商们看到便利的交通环境,纷纷将企业落户到乡镇村,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利税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村众带来了的就业需求和空间,一些农民朋友在自家门口就能实
现就业,结束远离家乡、家人在外漂泊的日子。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工资性收入特别是本地务工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前几年增加40%。我区陈策楼镇盂钵桥、阮家湾等地有着丰富的砂矿资源,过去,由于路面坑洼不平,道路不畅,车主们运输一车砂来回需要4小时,且车辆磨损较大,因此砂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变不了经济收入,在2003年修路前,全区砂矿收入仅为 多万元。后来村里修上了水泥路,外地客商在此建立起了多家黄砂站,到2010年,全区砂矿收入猛增到了 万元,7年增长了 倍!
不仅如此,农村公路的发展还带来了人才的回流,前几年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看到农村交通环境的改善后,纷纷回村发展。他们把进城学到的本领带回村办企业、开辟“农家乐”,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黄州区路口镇村民在自家院内办起了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日均接待游客30人次,年营业收入1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农家乐发展到3家。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0年,我区依托便捷的农村公路,吸引近百家企业落户,增加了近15000个就业岗位。
(三)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
黄州区地处丘陵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差,过去由于交通不畅,车辆无法进村,农民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自家“宝贝”烂在家里,通公路后,农产品由“求销”变成了“争购”,卖上了大价钱。陈策楼镇张家铺村昔日就是这样,由于地处深山,村民想上趟城需要往返8公里才能搭上客车,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山里的特产桔子、桃子和柿子被称为“三珍”,由于交通不畅,大量滞留腐烂在家中,商品转型不成经济效益,农民丰产不丰收。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后,便利的交通环境,致使本地、外地客商涌入,农民种植的水果卖上了好价钱,实现了农民增收。
不仅如此,由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当地资源开发和特产业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搭建了平台。2007年,由于农村便利的交通条件,黄州区路口罗卜园建起了300亩的种植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了,既减少了市场风险,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路好地流金,路通财自来。农村公路为广大农民敞开了致富之门。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水泥路,像闪光的玉带,把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起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捷沟通,让农
民兄弟切实感受到了“村村通”带来的好处。
路,带来了村民们思想上的嬗变,山外大量的科技致富信息不断传入,外界的新鲜事物落户农家,村民们观念变了,思想活路了,激发了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各显其能快致富,奔小康。如今,农民自已的特产在家就有商户求购上门,信息灵通的他们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根据市场规律搞起了产销对路的新农产品。陈策楼镇张家铺村就是这样,该村依托完善的乡村公路网络和周边丰富的果树资源,发展农户建起了规模式种植,不仅使农户增加了收入,还走出了一条创业致富道路。真正使“民心路”成为“长久致富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