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大溪边乡用“红高粱”种活乡村经济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开化县金星村调研时,寄予开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蕴含了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开化大溪边乡用“红高粱”种活乡村经济,走出了一条偏远薄弱乡村“人人种高粱、家家有收
入”的共富之路。1.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全力振兴优质产业大溪边乡位于开化的交通末端,山多地少坡陡,资源匮乏。近年来,积极寻求以特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一是“智”选产业。大溪边乡以上安村为样本,问计于智、问计于民、问计于地,吸取了种向日葵等“丰产不丰收”的教训,理清了缺水梯田的发展思路,尝试引进红高粱产业。二是先行先试。红高粱从北方到南方,农户们不敢尝试,党员干部就带头试种。村支部书记余雄富每年都要试种近10个高粱品种,边试验、边选择、边推广。三全面推广。
在上安村试点成功的基础
上,2018年全乡推广红高粱
产业,并组建红高粱党建联
盟。毗邻村与上安村组团发
展,同步种植红高粱。黄谷
片区5个村在油茶、香榧幼
林基地里套种红高粱,积极
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对农
户实行种一亩(1亩=667平
方米,下同)红高粱给予
200~500元补助,村里还以
3元/千克的保底价收购高粱
籽,让农户种得安心。5年
来,大溪边乡红高粱产业从
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染
红了千里山岗。
(2)党建引领,增强基
层治理原动力村集体造血
功能弱、“头雁”带动力不
足。乡党委政府启动“强村
带弱村”计划,帮助后进村
再起步、添信心、增收益。
一是擂台比拼。搭建红高
粱党建擂台,实施“村村比
拼、月月提升”,让后进的
坐不住。阳坑村许阳元2019
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主动
上台打擂提振村委班子士
气,当年就扩大红高粱种植
面积200亩,带动村集体增
收30万元,由后进村变
“后劲村”。二是结对帮扶。
建立红高粱党建联盟导师帮
带制度,通过实践课、座谈
会,师傅做给徒弟看。月岭
村党支部书记江水平一心向
上安村书记余雄富拜师学
艺,从种子采购、种苗培
育,到酿酒加工、村播销
开化大溪边乡用“红高粱”
种活乡村经济中共浙江省开化县委党校(324300)徐开宏郑丽
售,余雄富都“手把手”教,村民都称他们为“兄弟连”。三是技术支撑。抓住省农科院在上安村设立“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的契机,以余雄富专家工作站为基础组成红高粱党建联盟科研主体,承担技术支持和育种改良等任务。2021年7月因强降雨天气影响,技术团队现场把脉问诊施策,帮助农户挽回损失近50万元。
(3)抱团聚力,促进共建共享求发展把红高粱产业放在乡村振兴主旋律、共富大格局下来审视和推进,积极探索“组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式,推动形成了集体增收、产业提升、众获利“三赢”局面。一是公司化。整合12个行政村原有资源,成立全县首家乡镇级集体经济合营公司——开化六都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力打造年产500吨酒厂项目,可提供村民就业岗位70余个,为村集体每年保底增收300万元以上。同时,按照“酒是存的香”理念,开设“白酒银行”,提供高粱酒“存取”“增值”服务,每千斤白酒占地仅1平方米,每斤白酒每年可收取服务费1元。二是集体化。将农户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入股”到村集体公司。并由党员带头、村民参与自愿组建“生产队”,从事种植、酿酒、销售和文旅等生产劳动“赚
工分”,年底村集体和村民
享受“分红”。创新红高粱
“村种、村收、村加工”模
式,为村民提供“代收、代
酿、代售”服务。三是民生
化。将红高粱产业经营收入
的50%,投入到道路修缮、
污水设施改造、低收入农户
帮扶等民生项目中,不断提
升人居环境,保障低收入
体基本生活,夯实党的众
基础。
2.示范看点
(1)经济效益——村民
致富和集体增收人人种高
粱,家家有收入。在上安
村,红高粱产业已实现农户
全覆盖、农田全覆盖,直接
为“留守”老人、妇女带来
稳定的经济收入。2021年,
71岁的余贤宝夫妇2人种植
红高粱10.5亩,产值78500
元,人均增收39150元。
2021年,上安村全村留守人
员380人,共种植红高粱
500亩,真正实现了人均增
收超万元。
村村种高粱,集体有收
入。从2017年开始,上安
村逐步把全家外出农户的土
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统一种
植红高粱,所得收益归村集
体统一支配,2021年该项村
集体收入达10多万元。
2021年,黄谷村集体利用幼
苗林套种红高粱,既解决了
幼林抚育成本,还增加了村
集体收入。其他村纷纷向上
安村、黄谷村学习,全乡各
村通过种植红高粱实现了村
集体收入全面倍增。
(2)社会效益——解决
抛荒与和谐就业在家门口
充分就业。大溪边乡常年外
出务工人员近8000人,占
全乡劳动力的60%左右,留
守在家的以55至75岁的老
人、妇女体为主。据调
查,上安村参与红高粱种植
的人员都是留守老人和妇
女,其中60岁以上占比达
80%以上。红高粱种植、管
理和收割等环节,劳动强度
低、用工量少,适合老人和
妇女参加。因此,红高粱产
业发展不愁用工,不存在
“用工荒”,同时可让留守老
人、妇女在家门口充分就
业,实现增收致富。
耕地实现“零”抛荒。
上安村在改种红高粱前,耕
地抛荒十分严重,水稻耕种
面积不足200亩,有一半的
耕地茅秆丛生。另外,一些
老人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
还带来森林火灾等隐患。自2018年在家农户的耕地全部种上了红高粱,全家在的抛荒耕地收归村集体统一种植,还把周边平缓山地开垦出来种上红高粱,实现了耕地“零”抛荒。
(3)叠加效益——治理有效和产业融合人心齐村庄美。上安村发展了红高粱产业,富裕了村民,壮大了集体经济,党员干部和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增强,美丽村庄建设、农房整治等重难点也快速推进。位于村庄主干道两侧、影响村容村貌的一批附房,全部一次性拆除,并改造成乡村广场、停车场和节点景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风景美前景好。进入大溪边乡境内,连片的红高粱,加上古桥、古树、古祠,美丽的田野、山岗、村庄,交织成一道道靓丽的田园风景线。每年6—9月间的红高粱季,上安村每天都有30几位游客在长住度假,还迎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外国游客。近几年,全乡红高粱景观年均累计吸引游客2万人次以上。上安村及周边的敦南、大坞口等村已发展农家乐26家,直接经济效益近200万元。目前,上安村集体在建中的红高粱综合体民俗项目已被旅游公司预约承包,预期效益明显。随着开化全县域共富联盟工作的推进,大溪边乡通过村村种高粱,持续推进
三产融合提升,风景美也带
来美好的共富前景!
3.启示与前瞻
(1)转化优势,产业兴
旺是基础过去的上安村是
省级重点贫困村,外出务工
村民多、土地抛荒多。2008
年,试种高山蔬菜、向日
葵,但“丰产不丰收”“开
花不结果”。试种红高粱,
种出了效益,种出了成功。
偏远山区推进共同富裕必须
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从增
强内生动力出发,走好“自
力”之路。上安村通过大面
积种植红高粱,从种植,到
酒、糖、馍等红高粱食品加
工生产,再到乡村旅游、农
家乐发展等,通过5年时
间,形成了红高粱全产业链
联动发展。从业态到状态,
从状态到富态,是振兴乡村
的基础,也是走向共同富裕
的重要基点。
(2)党建统领,联盟推
进是关键发展壮大村集体
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
织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
力,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的重要保障。大溪边乡牢牢
把握“民富、村强、乡安”
这条共富“基准线”,把红
高粱产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的重要抓手,用“真抓
实干”为农户带来“真金白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银”。特别是红高粱党建联
盟统筹资源、统筹力量,为
共同富裕撒下了一把“黄金
米”。此外,乡村共富“一
肩挑”人选至关重要。余雄
富从小外出做生意、爱“折
腾”、会“算账”,上安村从
空壳村到网红村,有余雄富
的汗水和智慧。从一个侧面
看,选好了一个书记,带给
了村民希望、建好了一个
村庄!
(3)模式创新,抱团发
展是路径实现村强民富,
因地制宜是关键。大溪边乡
探索打造组团式发展红高粱
产业,建立强带弱、富带贫
机制,将每个村的村民团结
起来,组建村集体公司,将
12个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
体,组建乡镇级合营公司,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组
建公司运行,把无序的分散
经营转变为有序的统一经
营,做到统一标准、收益归
村,提高抗风险能力,有效
推动12个“空壳村”逐步
迈向“强村”序列。
(4)以民为本,共建共
享是根本“发展好不好,
众说了算”。大溪边乡在
发展红高粱产业时,始终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
念,党员干部带头种、惠农
政策推动种、职能部门指导
种、老人妇女人人种、良好
效益激励种,让众享受到
实实在在的“红利”。众
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实现了
“人人种高粱、家家有收
入”,展现了“全域发展没
有局外人,共富路上没有旁
观者”的新风貌。
(本栏编辑:路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