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水驿村第一团支书曲庆辉:带领乡亲编织“致富茧”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21年第3期
本刊记者 梁伟
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几千年来,种桑养蚕生生不息传承。兰考县堌阳镇水驿村,植桑养蚕是当地村民除种地外主要生计。几年前,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地党委和政府就曾表示:因地制宜围绕桑蚕养殖做文章,使水驿村桑蚕养殖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并不断拉长产业链……
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水驿村第一团支书曲庆辉是走在前面的人。他的故事没有太多曲折离奇、荡气回肠的情节,甚至有些简单: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高薪职业,回到自己出生的水驿村,做起了职业农民,经过多年努力,脚踏实地,发展特产业,夯实产业链,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2021年,曲庆辉踏入而立之年,对于未来,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同时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将堌阳镇打造成未来河南最大的桑蚕小镇,让‘兰考桑叶面’成为兰考新名片。”
天下大利必归农
水驿村位于堌阳镇北部,距离兰考县城只有20多公里。1991年,曲庆辉便出生于这片土地。儿时记忆中,村里很穷,到处都是土路,乡亲们主要收入就是种植小麦和玉米。没有娱乐项目的童年,他和小伙伴最盼望的就是“赶大集”,倘若碰上雨天,穿着雨鞋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一步一滑地迈向集市,依旧乐此不疲。
2010年,他考上河南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提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就在那一年,大学毕业的曲庆辉毫不犹豫奔赴上海,因为这里发达,这里繁华,这里机会更多……从事销售工作的曲庆辉每天都在这个城市奔跑着,不断上涨的业绩,让他开始享受这快节奏的生活。
半年后,父亲的一个电话打破了他日趋平静的生活。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2007年开始在村里建厂养蚕,随着社会日趋发展,不知道互联网,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的他显然经不起市场的波动,企业遇到瓶颈,在大城市拼搏的儿子或许就是父亲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在那刹那,父亲也不知道曲庆辉会作出何种选择。
没有丝毫犹豫,辞职,打包行李,曲庆辉要回家,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非常了解靠种地为生的老百姓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地耕种,劳动收入很少,生活比较艰苦。我的父亲倘若不是遇到过不去的坎,一定不会让我回家,所以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是想运用所学的知识,依靠科技的力量,帮助父亲,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曲庆辉说。
“天下大利必归农”,这句话一直牢牢印刻在曲庆辉脑海中。回到村里,他自筹资金成立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亩,高效率建造了几个大棚,开始桑蚕养殖及相关产品生产。
完全没有这一行经验的曲庆辉,在涉足之后,才发现这一产业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般简单。从桑苗种植、桑田管理、桑叶采收、桑叶运输,到蚕苗培育、蚕苗饲喂、蚕茧销售……
这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所有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
因为是新手,养殖技术不甚成熟,技术管理也不规范,忙碌许久,再一算账,没有盈利,这就让曲庆辉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为了更好地发展,他开始“四处取经”,在网上搜索成功的桑蚕基地,只身前往参观学习,了解别人的种植方法和集中供养蚕房建设,听取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发展种桑养蚕基本情况,讲解桑苗科学栽植与施肥等管理技术。
“这一路,还是遇上的好人多,那些前辈可能看我年纪小,又很有诚心,都会告诉我他们的栽桑养蚕技术和经验管理模式。”曲庆辉说,“那段时间,边走、边看、边听、边问,我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蚕房建盖、室内温度控制、消毒、管理、蚕台搭建及相关技术环节,都有了进一步思考”。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水驿村多为散户养蚕,在自家的两三间屋子里养殖,消毒不好,更无技术可言,直接导致蚕在养殖期间大量死亡。不仅如此,市场对个体户蚕丝成本的不断压价,也使得农民养蚕积极性每况愈下。
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曲庆辉知道只有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亲们目前的困境。他决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模式,将贫困户的土地流转过来,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创建了水驿村养殖产业园区,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曲庆辉对乡亲们说:“只要大家相信我,愿意跟着我干,蚕种我来挑选、种植技术我提供、种植成果我收购。我有信心带大家一起发展。”但是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乡亲们最初并不信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曲庆辉租了两辆大巴车,拉着乡亲们去参观别人的养殖基地。这一办法收效明显,开了眼界的乡亲们回来后,表示愿意加入基地,统一管理,进行科学化养殖。曲庆辉又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授乡亲们如何操作,在任何一个环节遇到难题,都能马上得到解决,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年逾七旬的范国娟是水驿村最早的养蚕人,可是一直收入不佳,她和丈夫一合计,决定进产业园区发展。一个棚,一年净收入2万多元。“说是给别人打工,其实也是给自己打工。”范国娟说,“过去自己养卖不上价,还得跑几十里路去卖。现在企业请专家传授技术,也不愁销路,真是吃了定心丸”。不仅范国娟这样的“老手艺”,水驿村有养蚕意愿的贫困户,也进入产业园区工作,并且全部脱贫。
“统一租地,价格每亩千元,我将土地流转由200亩扩大到500亩,继而扩大到10 0 0亩,
直至20 0 0亩,将标准化养蚕塑料大棚增至60个,教蚕农科学养蚕并兜底收购,带动蚕农100多户,比父亲经营时多3倍。”曲庆辉说,“那一刻,在老家才真正到脚踏实地的感觉”。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跟不上规模,因为资金成本投入大,产量完全跟不上。曲庆辉又到相关经济专家和管理人士求教,最终决定将基地划片,分包管理,让乡亲们承包地块,承包棚,形成良性竞争,增加大家的积极性。果不其然,仅仅一年,这个危机就安然度过。
至此,公司每年拿出2 0万元,给进入产业园区的养殖户分红。在桑树管理忙时,临时用工300多人,将水驿村全部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纳入,还吸引邻村贫困户,每人每年平均增收50 0 0元以上。可以说,曲庆辉带领的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为水驿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朱辉1993年出生,2015年进入基地,是邻村人。他中专毕业后,在杭州电子厂打螺丝,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他觉得看不到未来。听到邻村有养蚕基地,并且有专家亲自指导,他想了许久,收拾行囊,回到故乡,每天骑半个小时电动车,来回穿梭在家和基地之间。
朱辉说:“最开始挺难,因为什么都不懂,只能边看边听,边学边做,日子很辛苦。大棚里,味道重点的洗发水都不敢用。每天夜里定好闹钟,要给蚕喂食好几次,还有就是夏天棚里的温度和味道,都是咬着牙坚持过来。”不养蚕的时候,他还可以在基地剪桑枝、清理桑叶、打包、翻地……挣日工资。等到年底一算账,朱辉彻底乐了,在外地打工,撇去吃喝拉撒,逛街看电影,手里钱所剩无几,但是在家养蚕这一年,钱完完全全存在了自己的银行卡里。没过两年,朱辉买了车,娶了媳妇,生了儿子。最重要的是,2019年,朱辉当上了富源蚕业有限公司销售副经理,专门跑市场,年底还有分红。
“曲总是干实事的人,虽然只年长我两岁,但他是思想上引领我的人。他热衷公益,愿意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自2018年以来,他个人累计捐赠物资、现金折合人民币40多万元。他对大伙的关心无微不至,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了,他甚至会调整我的工作时间。我非常庆幸当初回来的选择,陪着父母变老,陪着孩子长大,看着有的同龄人只有过年才能体会父母孩子相伴的幸福时,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朱辉说。
曲庆辉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队伍中来,尤其欢迎家乡的年轻人,因为对于这片土地,我们爱得深沉。年轻人有视野,有雄心,也有想象力,我们做新农业,需要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 什么是新农业?“就是种地也要讲产业链,讲品牌体系,比如褚橙、柳桃、潘苹果。”曲庆辉介绍,日本卫生研究所早在1996年就发现桑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营养成份,并开始研究推出一系列桑叶食品,如桑叶茶、桑叶面、桑叶甜饼等等,受到注重健康人士的追捧。
桑叶在古书籍中又称神仙叶,世界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记载:“桑叶除寒热、出汗。”《本草纲目》中称“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现代中、西医把桑叶和桑叶生物制剂作为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的药物而使用,认为其药效极为广泛。
他们将采来的新鲜桑叶烘干打粉后,与食品厂合作,制作桑叶馒头、桑叶蛋糕等保健食品,并注册商标推广。这其中,最让曲庆辉满意的就是桑叶面,将桑叶粉与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变成了桑叶面。这一款桑叶面坚持绿种植、绿加工,保证了原材料的口感和味道。所以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网红产品”,曲庆辉相信兰考桑叶面未来会成为兰考新名片。
2020年10月,曲庆辉获得河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3万元青年创业就业扶持资金,这对于他,是莫大的鼓励。
这几年,水驿村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路早就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乡亲们的笑容多了,村里的空地上也有人跳广场舞……这让曲庆辉由衷地开心。对于未来,他期待越做越好,通过自身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发展,强镇富民。“同时,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奋战不息。”
责任编辑 陈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