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李莉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
        摘要:作为一个常胜不衰的类型,爱情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类型体系的中流砥柱。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中国爱情电影发展的势头喜人,《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票房黑马的出现,更是充分证明了中国爱情电影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但是,近年中国爱情电影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质量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平庸之作充斥银幕,成为观众的鸡肋之选,口碑和票房都持续低迷。针对当下中国爱情电影生产和创作的困境,从探讨爱情电影的本质入手,具体分析中国爱情电影在情感呈现、叙事创新、人物形象、城市景观以及明星搭配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创作者的重视,为提升中国爱情电影的整体质量,实现良性持久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电影类型;中国爱情电影;本质;困境
        中图分类号:J90就当我们从来没爱过是什么歌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1012406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最为大众熟悉的类型,爱情电影有着最单纯的本质和最复杂的内涵。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段传奇的际遇,一段或喜或悲的结局——这就是爱情电影最简单的形式。但与此同时,爱情电影往往又承载着人们对永恒之爱的追索,对人心奥秘的深刻审视,对人生命运的悠长喟叹。它是复杂的、多义的、一言难尽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其实在谈论人性。人性的欲望与禁忌、约束与放纵,比如《毁灭》、比如《失乐园》。人性是贪婪的:我们既渴望灵魂的动荡流浪,又眷恋平凡世俗的温暖踏实。《毁灭》和《失乐园》向我们呈现了爱的幽深绚烂,同时也暗示我们,脆弱的生命无法承受这般浓烈的极致之美。
        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其实在探究人心。人心的战争与和平、遵规与越矩,比如《画皮2》、比如《花样年华》。《画皮2》借用魔幻故事来探讨爱情中皮相心魂之争。画容易借难,人与妖之间的换皮与借心,凸显的是爱情的疼痛惨烈、人心的复杂深邃。而《花样年华》把东方式的犹疑不决和肝肠寸断铺陈得优美如诗,用东方美学里的含蓄婉约撩拨着观众心底的那根琴弦。
        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其实在回顾成长。成长的梦与痛、乐与怒,比如《情书》、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情书》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书,那个被博子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爱人/男藤井树,也一直是缺失和不在场的。博子和女藤井树互为镜像,在相互凝视中发现并重新确认了自己。同样,有多少人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瞥见了自己的影子?初恋的青涩和成长的酸楚咬合在一起,爱的伤痛成就了岁月的勋章,也使不完美的青春成为不朽。
        ……
        1921年的《海誓》算起,中国爱情电影的历史已近百年。新世纪以来的电影产业的蓬勃兴盛更是让国产爱情电影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类型电影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国爱情电影产量突飞猛进的同时,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过去的2016年,尽管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成绩喜人,突破了450亿,但99部爱情电影的总票房只有43.25亿,单片平均票房远低于除惊悚片外的其他类型[1]。可见,历经市场磨砺的观众已经开始学会用心挑选用脚投票,没有扎实的内容,仅靠明星的名气和宣传营销撑起一部电影已经越来越困难。中国爱情电影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该如何走出当下创作生产的困境?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断裂的真实与诗意
        电影中的爱情,需要有一种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诗意美。这种诗意既来自对真实生活的如实呈现,也来自对生活真实的艺术超越。
        《甜蜜蜜》为什么能一直高居华语爱情片的榜首?因为它既表现了异乡漂泊的艰辛不易,又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等待。李翘(张曼玉饰)和黎小军(黎明饰)就像每一位辛苦打拼的普通人,为了梦想在异乡忍受孤独,苦心经营。但当李翘和黎小军愿意为了真爱舍弃已有的一切,甚至甘愿孤独终老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是理想化的爱情圣徒,是每一个芸芸众生想要成为但未必有勇气成为的自己。
        影片用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来展现这份爱情。除夕雨夜的火花碰撞,排队时糊在裤子上的巧克力,李翘床头的凤爪,以及黎小军傻乎乎地买的两条同样的手链……真实的诗意是爱情从两个人的心底自然而然地孕育、萌发、累积、爆发的过程,是在一次次偶然或者必然的相遇中,两颗心越走越近、越贴越紧的过程。
        在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爱情的诗意也通过一系列铺陈有序的细节呈现出来,感情的发展水到渠成,毫不做作。
        文佳佳(汤唯饰)和弗兰克(吴秀波饰)在故事开始时的人设并不讨喜:一个是没文化的炫富小三,一个是畏畏缩缩的潦倒司机,相互之间都看不顺眼。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彼此加深了解,弗兰克眼里的文佳佳变成了敢作敢当乐观开朗的单身妈妈,文佳佳眼里的弗兰克则是一个温柔内敛的好爸爸,为家庭牺牲了事业。导演设计了一系列的事情来促成两人之间的相互了解:阴差阳错地共度平安夜,文佳佳知道了弗兰克背井离乡的原因,对眼前这个深沉的男人有了某种别样的情愫;在纽约面对美国移民官的核查,两人没有事先排练却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出两人的价值观、爱情观高度一致;在弗兰克前妻的婚礼上,文佳佳买来婚纱冒充弗兰克的未婚妻,却意外晕倒急救,弗兰克在病床前细心陪护……当细节和情绪积累到恰当火候,爱情便在电光石火间顺理成章地爆发了。
        真实和诗意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统一得很好,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也证明了观众对它的认可。但在续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真实和诗意却被断裂开来。焦娇(汤唯饰)和罗大牛(吴秀波饰)的故事其实是寻灵魂伴侣的故事。相对于太多沉溺于肉体享乐的爱情片来说,这个由一本书开始的故事诗意浪漫、立意高远。但如何把精神上的灵魂伴侣转换成生活中的恋人,创作者煞费苦心却用力过猛。一方面安排焦娇在生活中总是所托非人,频频情伤;另一方面则是设置两人为了见面使出洪荒之力,所作所为与之前设定的人物
性格大相径庭。可见,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是很难让观众信服的。
        同样是笔友变恋人的故事,美国影片《电子情书》就处理得轻松自如。乔(汤姆·汉克斯饰)和凯瑟琳(梅格·瑞安饰)拥有双重身份:在真实生活中,两人是竞争对手,势不两立;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两人是亲密的挚友,相互倾诉心事。影片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处理他们的两种身份和两种关系:现实生活中采用欢喜冤家的喜剧手法,表现两人不打不相识,越吵越亲密的关系;虚拟世界里,乔是凯瑟琳的精神导师,帮助她走出困境,重新认识自己。欢喜冤家——灵魂伴侣,当两种身份重合叠加时,两人的爱情也就毫无悬念地瓜熟蒂落。
        爱情电影的诗意必须建立在观众认可的生活真实基础上。《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正在于它把异乡漂泊的爱情故事与中产阶级移民、赴美生子等社会热点话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爱情故事显得有温度、接地气。而在第二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创作者明显对澳门女公关、洛杉矶房地产经纪人的生活了解不深,做不到游刃有余取舍有度,尽管有浪漫的伦敦书店作为链接,仍然显得牵强别扭。当然,比起那些毫无逻辑肆意架空的爱情片,即使是这样一种力有不逮的牵强别扭,也能看得出创作者的诚意和努力。
        《陆垚知马俐》是一个典型的屌丝逆袭女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大家很乐意看,因为
满足了广大屌丝的意淫心理。但是,艺术的意淫和生活中的白日梦的差异就在于前者的戏剧性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逻辑之上的,否则无法唤起观众的认同共鸣。陆垚(包贝尔饰)凭什么追到了心中的女神马俐(宋佳饰)?靠喝酒出糗还是装疯卖傻?我们看得到陆垚的死缠烂打,但看不到马俐的怦然心动。马俐接受陆垚是因为同情可怜他还是向女大难嫁的现实妥协?看到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观众们是该为癞蛤蟆鼓掌还是为天鹅惋惜?《陆垚知马俐》的英文名字叫《When Larry Met Mary》,很明显是在向那部经典爱情片致敬。但《当哈利遇到莎莉》中哈利和莎莉是在一次次的相遇中越来越了解对方,看清自己,从互不顺眼到情投意合,感情的铺垫自然流畅,真实可信,也因此才成就了这部经典的爱情片。但在《陆垚知马俐》里,为了那最后预设的“happy ending”,创作者大开脑洞空降各种不可能,最后所呈现的“happy ending”只能是扭捏作态的东施效颦。
        二、复调叙事:创新与困境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电影类型,爱情电影几乎穷尽了它的各种可能性。的确,太阳底下无新事。对爱情电影而言,重要的不是讲述什么而是怎样讲述,讲述的方式比讲述的内容更令人关注。因此,当代爱情电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部分电影都力图在叙事模式上进行创新,复调叙事就被广泛运用于爱情的讲述。
        “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然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2]。米兰·昆德拉认为,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声部的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占主导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只起简单的陪衬作用。复调叙事结构的电影各条线索缺一不可,相互阐释、相互解释,审视的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3]
        具体到影片结构,复调叙事既可以是同时讲述多个故事的多线叙事,如《巴别塔》《真爱至上》;也可以是由不同叙事主体组成的多元叙事,如《小》《怦然心动》;也可以是打乱叙事时空的非线性叙事,如《低俗小说》《与莎莫的500天》;还可以是故事与故事连环相套的套层叙事,如《法国中尉的女人》。复调叙事的出现,使得电影能够更好地捕捉到暧昧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幽微难言的心理状况,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和深度。
        近年来,有相当多的中国爱情电影都采用了复调叙事,尤其是其中的多线叙事来结构影片,如《北京爱情故事》《爱LOVE》《将爱》《恋爱中的城市》《奔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应当说,复调叙事在爱情叙事中确有其特殊的优势。它有利于影片在常规的90分钟里融入更多内容,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和情绪的最大饱和,满足现代观众打破常规叙事
的心理需求,呈现当代爱情的多种面目形态。同时,多个故事彼此交错、相互拼贴,人物与人物之间常常有着不可预期的关联,也象征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零散化和偶然化,应和着现代人对碎片式情感的体验。此外,该类影片大都众星云集、星光熠熠,这在当下看明星的商业市场里无疑有很强的号召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