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
显着汉表示数量少的词语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
1) 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
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 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
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
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3)在民间文化中的表现:
中国的对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在对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谐音双关现象。有一穷书生,新年之际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众人看了不解其意,唯有一人叹道:“可怜可怜,此书生正缺衣(一)少食(十)。”众人顿悟。
谐音歇后语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语双关现象。谐音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同音或近音现象表达意思,生出新的意义来,从而造成一语有两种解释的效果。要了解歇后语的谐音,必须熟悉中国历史,了解中国风俗习惯。如:何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要想很好地理解这句歇后语,必须知道中国的风俗:古代女子出嫁后,冠以夫家之姓,后面加自家之姓,称某某氏。何家姑娘嫁到郑家,姑娘就称“郑何氏”,与“正合适”谐音。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用鹿谐禄,用鱼谐余,用冠谐官,用猴谐侯,用蝙蝠谐福,这在其它民间年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画题。绘画里的谐音,多是汉民族图吉祥意
识的反映,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个喜鹊在梅树枝头,表示喜上眉梢,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从民间习俗的表达艺术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谐音现象的产生是汉人善于联想的心理。无关事物的介人,使原本单纯的语音获得多个语义,在汉人心理的过滤器中被带上吉凶的感情彩。汉人的对待联想使无关事物变得有关,使无感情彩的语音带上吉凶的彩,这就无端地造成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连成一片,同时遭到摈斥或同时受到欢迎。
(二)汉语谐音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
在汉语言文艺创作中,多有以谐音为基础构成的辞格,双关、曲解是突出的两种。剧本《雷雨》中鲁侍萍见到自己的儿子周萍时,感情一时失控,脱口叫出,但又用谐音巧妙地掩饰过去了。普侍萍:(大哭)这真是一强盗!(走至周萍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由人名“萍”一下子谐音到倚仗意义的 “凭”,这是鲁侍萍掩盖自己感情冲动的一种言语行为。《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谐音现象,贾府四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中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又如《红楼梦》第五回有一段::大家入座,小丫哭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遗香洞,又似仙花灵叶上所
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少刻,有小丫囊来调桌安持,设摆酒撰。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酪,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分别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谐音,预示着《红楼梦》中女性的悲惨结局。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音条件,一箭双雕,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谐“情”,一语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关照表层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其隐蔽的意思又与“闻郎江上唱歌声”相关,收到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谐音双关也是民歌、民谣、歇后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南朝民歌用得最多的修辞是谐音双关。如《子夜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以“棋”谐“期”;《懊侬歌》:“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以“梧子”谐“吾子”。《子夜四时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孽向春生、苦心随日长。”以黄孽树的“苦心”谐自己相思的苦心;《读曲歌》“相怜两乐事,黄作无趣怒。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散”本是药名.这里谐“聚散”之散,…用谐音双关的例子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比比皆是.俯拾即得。谐音曲解是利用词语、句子等的同音近音的谐音条件,加以歪曲的解释。例如相声《歪批三国》中有这样一段甲:周瑜在临死的时候仰天长叹,说了句什么?
乙:说什么?
甲:说“既生偷何生亮?”这就是说,季氏老太太生的周喻,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乙:哎,不对,人家是说既然生了周偷何必生诸葛亮!
甲:我也这么体会。
乙:好!那张飞他姥姥家为什么姓吴哪?
甲:你没看老太太管孩子,不都有那么一句话吗:“你这孩子,总是惹祸,真是无事生非!”这就是说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这个相声将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利用字音相同的条件加以曲解。探究双关的文化心理基础,应归之于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根植于大陆农业经济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外射性相反,它的根本特征之一在于其内倾性、内敛性。提起内倾性,自然会想到中国人的“含蓄”.言语、行为都不是那么直露,而是委婉迂回,点到为止,让人于言外领悟,谐音曲解反映了中国式的机智和幽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