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篇: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老城中学2014年中考备考语文复习资料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词语的理解方法
1、迁移法。
所谓迁移法,即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实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法。
现代白话文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故大部分词语的意思与古代“一脉相承”,加之古汉语往
往具有“一字一词”的特点,所以直接使用组词的方法,不失为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一种有效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虚词断句法。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如:夫、盖、凡、故等。句末语气词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矣、乎、也、哉等。连词如“以、于、为、而、办法。
所谓的“组词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一个字往往可以组成许多个词,究竟选择哪个词语才是正确的理解呢?这就需要在组词的过程中加以筛选。
3、推敲法。
“推敲法”即根据句式特点或上下文含义,推敲其中某个较难理解的实词的含义,也就是俗话说的“猜”。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一句中,对“穷”字的解释就颇为困难。但是观察整个句式不难发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属于排比性质,故“穷”和“上”、“入”一样为动词,由此不难得出其含义应理解为“穷尽,走到„„的尽头”了。再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中,“了了”二字很难理解,但根据下文“大未必佳”的意思则很容易判断出“了了”与“佳”相对,即“聪明”。
4、拆字法。
中国的汉字多为形声字,即构成字的不同部首或表其意或表其音。根据这一特点,当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实词时,不妨将其“拆分”,根据偏旁对其含义进行推测,即是“拆字法”。
5、不求甚解法。如果确实个别字句不甚理解,要学会放弃。
【训练】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在阅读上文时等词我用了“迁移法”;等词我用了“组词法” 等词我用“推敲法“;等词我用了“拆字法”
二、断句的方法
1、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比如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 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
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后面不能断开。但如果表转折或者后面是完整的意思,要在前面断开。
3、表示人物对话的“曰、云、言”的后面必断。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分开读。如:可/以一战。【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熟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以于而则在句中,夫盖凡故在句前。矣乎也哉常在后,对话多用曰云言。断句之后再默读,培养语感读经典。热炼三伏冷三九,断句也要常锻炼。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无论”、“地方”、“虽然”等。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四、中考模拟训练:
(一)大臣出使
【甲】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老城中学2014年中考备考语文复习资料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烽烟)B、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C、长跪而谢.之(感谢)D、叶徒.相似(只)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土字旁一个于怎么读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何为.者也或异二者之为. 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3、对【甲】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B、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4、对【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选自《战国策》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
B、唐雎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有识之士;秦王厉内荏、阴险狡诈的寡德之君。C、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是想恐吓秦王,逼他就范。“挺剑而起”也只不过是吓唬秦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