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04.15
∙【文 号】国卫办疾控函〔2016〕382号
∙【施行日期】2016.04.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
正文
关于印发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函〔2016〕3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热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中国已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由于我国与黄热病流行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为进一步做好黄热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保护人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质检总局制定了《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v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6年4月15日
黄热病防控方案
(2016年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哪些省份需要核酸检测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
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感染。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中的暴发流行。实验室研究表明,白蚊伊蚊也可能具备传播能力。
森林型(或丛林型)黄热病:以非人灵长类-蚊媒-非人灵长类的方式循环。在热带雨林中,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白纹伊蚊、白点伊蚊等。人类因为进入丛林被蚊媒叮咬而感染。
3.人易感性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尚未发现再次感染者。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长可达14天。
(2)传染期:患者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最长发病后10天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5.地理和季节分布
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全球每年90%的报告病例发生在非洲。在无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中有少量输入性病例。我国目前有输入病例报告,但尚未发生本地传播。
该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生,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份病例较多。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1.感染期
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恶心、呕吐,
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相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等。
2.缓解期
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中毒期。
3.中毒期(肝肾损伤期)
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
4.恢复期
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道称,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
律失常。
二、诊断和报告
(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黄热病病例,由省级卫生计生部门组织专家组,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进行诊断。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的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黄热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黄热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