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本文将浅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背景
2015 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旨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及学术影响力。 2017 年,教育部启动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评选工作,并于 2019 年发布了第一批 94 所“双一流”高校名单。
然而,要实现“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前期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改革和升级。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管理需求,因此,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对高校管理目标、任务、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预算,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度、协同性,同时还能够在资源配置后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管,达到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通过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资金使用情况,避免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
2、增强资源整合和对外竞争能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推动高校资源在规划、布局和使用上的整合协调。同时,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和本
地性质的竞争活动,高校能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得更多的外界资助和合作机会。
3、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高校通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民主决策、科学预算、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政策和流程,能够更好地发挥
高等教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趋于传统,采用本位主义和局部优化的财务管理方式。高校内部存在着多样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化的理念相互碰撞。而在“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下,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分散,政策不统一。高校普遍地分散管理,各个部门、学院、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标准、事项、流程和方法,缺乏有效监测
和审计,许多资源的使用与投入存在重复和浪费。同样,政策制定部门的政策、流程等等也存在差异性,各高校以及不同部门对于一些政策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这些使得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2、财务管理效率不高。高校财务管理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许多预算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了解到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和价
值,导致了预算实施的不顺畅,资源的不合理投入和利用,导致了效率低下的困境。
3、绩效管理滞后。高校的绩效管理方式多样且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每个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和标准差异很大。往往只是重视在项目的实施
过程中,“”,而关注效果达到哪些程度比较少,加上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手段,很难对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监督,也难以确保高校参加“双一流”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导致效果不清晰。
四、策略建议
为了加强高校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本文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统筹性。为了使整个高校的预算管理具备统筹性,应在领导层就预算规划、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加强与高校财务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高校预算管理的统一协调。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该加强 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时为一些涉及到不同专业和领域的财务问题,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交流,提升
他们的素养和综合能力。
3、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完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高校的预算使用情况和效率的评估,让高校管理能够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正式名单20224、加强高校之间的情报共享和资金协作。透明的预算管理信息可以让高校生态更加健康,推进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实现高校的联动和共同发展。
总之,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虽然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但如果能够采用科学、规范、负责任的方式,就能够有力地支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