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数据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北京市大数据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发展历程上看,北京市信息化
的演进大致分为“网-云-数-智”四个阶段。其中,“网上”阶段以提升政府委办局效率为主;“云上”阶段以提升政府整体效率为主 、提升百姓满意度为辅;“数上”阶段以提升百姓满意度与提升政府整体效率同步发力,同时降低社会成本;“智上”阶段实现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全面转变。各阶段的目标、特征和效果见表1。
从1999年“上网工程”开始,20年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倍增,机动车保有量、道路长度、轨道交通里程等均大幅增长,但公务人员、警察队伍等并未明显扩充,核心原因之一是政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尤其在SARS疫情、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事件的支撑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北京市信息化发展历程见图1。
目前,北京市正处在从“云上”向“数上”过渡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上
表1 信息化发展阶段
北京健康宝弹窗4怎么解决重点效果
“网”优化提升部门效率电子化基础整合“单一提升”“云”优政+惠民数字化系统整合“双提升”“数”优政+惠民+兴业数据化数据整合“双提升、一降低”“智”优政+惠民+兴业智能化应用生态全面赋能
1 北京市信息化发展历程
北京市大数据工作实践与思考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潘锋
云用数赋智”行动目标一致。“数字”到“数据”的一字之差,是从初级映射到秩序规则、从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既是数据作为新晋“生产要素”的着力点,也是“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的“棋眼”所在。
(二)全面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
2018年,北京市全面启动“北京
大数据行动计划”,按照“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总体架构(见图2),对全市大数据的整体布局进行了体系性规划。在第一个三年周期中,着力加强“云-链-数-舱”的基础建设,通过“上云”解决存储和计算环境,通过“入链”建立管理和考核机制,通过“汇数”实现共享和融合应用,通过“进舱”支撑决策和场景落地,在此
基础上全面开展城市级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上云入链:50+个市级政府部门的“上云”“入链”基本完成,1000+个业务处室、1600+个信息系统、近6万个数据项通过目录区块链“锁定”,16区及电信、金融、交通、物流等领域社会机构同步“入链”共享,纵向上打通“部-地-区”,横向上打通“政-企-研”,全市政府部门信息化“一套家底”基本建成。
汇聚汇通:在“云”的支撑和“链”的考核双轮驱动下,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整合了50+个政府部门的1万+个数据项、近百亿条数据,及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相关社会机构的300+亿条社会数据,支撑了领导驾驶舱、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社会信用、城市规划、金融服务、一网通办、城市大脑等50余项市、区重大应用。
创新应用:以北京市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技术、数据、模式创新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全市各领域、各区涌现出一批特应用。如规划部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不动产登记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间,疫情期间“企业间存量非住宅买卖”全流程不见面审批;交通部门联合高德地图提供交通绿出行一体化服务;市人大采用“融合共建”模式搭建预算联网监督服务系统,2020年市“两会”期间得到人大代表的一致好评;北京金控集团建设运营全国首个金融数据专区,承担政府和金融行业间数据的“统、管、用”功能,支撑全国首家首贷中心快速建成运营,并为入驻的29家商业银行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海淀城市大脑利用AI技术实现应急指挥智能化调度、空气质量精细化监测预警、交通非现场执法处置等区域综合应用。
图2 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总体架构
二、 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抛出了一个经典的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既是对既有大数据体系和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倒逼“破冰”和“破局”的一次机会。
(一) 打通物理世界的数字通道
依托北京市大数据平台,不到一周时间内打通了交通、卫健、民政、教育、规划、城管、住建、水务、商务、市场监管、人社、公安等10余个政府部门,及滴滴、美团、京东等多家互联网企业的上亿条数据,为全市新冠肺炎的密接排查、风险分析和预判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基于综合研判的精细管理
依托北京市大数据平台的“大后台”,快速上线了一系列“小前台”,对不同的对象体提供服务。通过“京心相助”,对社区的外地返京人员进行管理;通过“京心相护”,对约5000个楼宇、10万+个入驻单位进行管理;通过北京“健康宝”,为2400+万人提供了2亿+次健康状态查询服务。
以北京“健康宝”为例,按照“极简前台、复杂后台、准实时数据、最小化采集”的设计原则,及“政府统管
、脱敏使用、疫情专用、当日有效”的安全策略,整合了疾控、社区、公路、铁路、民航、酒店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在不采集用户位置的前提下,给出个人的实时健康状态,同时兼顾了环京通勤、离鄂返京、商务出差等
不同体的特殊需求。
(三)触达楼宇社区的场景服务
通过北京“健康宝”提供扫证、扫脸、扫码等多种技术方式,为法院干警、劳务派遣、家政服务等行业的人员管理,市内公园、公众祭扫、医院就诊、银行办事等场景的预约核验,及部分商务楼宇、社区和产业园区的通行检查提供服务700余万次,涉及上百万人(部分场景应用见表2)。
(四)呈现动态监测的复工复产
通过电信、电力、燃气、供水、交通、物流、外卖等多个维度建立数学模型,对全市、各区、各行业及相关重点区域的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见图3),为领导决策和各部门行业管理提供大数据视角的辅助参考。
17年前SARS疫情中,信息化主要是“支撑”作用;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成为“主力军”。从以“落”图为主的空间定位,到以“大”数据为主的复杂、动态关系构建,数据在风险识别和辅助决策方面有了质的改变。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线
上和线下的联动问题,政府向B端和
C端的触角不能有效延伸;多源数据的
质量问题,“人-企-房”的基础关
系存在缺项;部分关键技术仍未突破,
大流量噪声环境下的人脸识别效率和准
确性成为“无障碍”通行的“障碍”。
三、深化北京市大数据工作的思考
结合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的总体
布局,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实践与反
思,北京市将进一步夯实“地基”、完
图3 全市复工复产动态监测
2 北京“健康宝”部分场景应用(相关统计数字截止2020年6月5日)善“通道”、强化标准、丰富应用。
(一)统一城市的编码体系
多年来,由于规划、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模式,造成城市中“路”、“楼”、“户”等不同对象的命名和编码“不通”。从部门管理角度看是相对完整、规范的,但从城市的整体角度看缺乏统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不牢”。
鉴于此,北京市将打造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探索利用“城市码”打通行业壁垒、实现跨域应用。线上
的核心是“码”,线下的核心是“数”。在个人的身份证号、法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房屋的不动产登记号、车辆的机动车牌号等既有代码基础上,通过启动“城市码”平台及基础制发码标准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城市级的个人、法人、物体等网上唯一标识,规避万“码”奔腾的风险;另一方面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信息系统和多源数据的有效关联,为整个城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奠定基础。
当前,通过北京“健康宝”在楼宇、社区、银行、医院、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推广应用,初步为“城市码”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延伸城市的数据触角
在统一“城市码”的基础上,逐
步将政府数据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层面延伸,推动政、企数据的融合共用,持续盘活和释放数据红利。一方面,强化“链”的管控逻辑,通过数字世界的时空映射,解决物理世界的时空痕迹问题,将时间轴的城市变迁脉络、空间轴的城市规划布局以及时空基础上的城市活动行为有序记录、留痕;另一方面,推动“人-企-物”综合数据治理,结合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建立“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一楼一档、一车一档”,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三)丰富城市的应用生态
城市的核心是城市中的“人”和“企”。结合大数据“筑基”工程,加速应用场景拓展,丰富城市应用生态。一方面,按照“向下走”的思路,探索深化“市-区-街-居”四级联动机制,
着力在涉“人”的民生服务、涉“企”
的营商环境等方面布局,同时准“条
块”间的行业线,通过立“点”、抓“线”、
促“面”引领全局发展。另一方面,不
断向社会开放5G、AI、大数据等应用
场景,在改造老产业、培育新动能的同
时,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环境。
同时,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针
对性地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应用的继
承和发展,按照“平战结合”原则持续
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价值
和作用。
四、结束语
2020年是北京市大数据第一个三
年行动计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大数据应
用年,全市大数据工作由基础构建向质
量提升和深化应用方向转化。应该在继
续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市委
市政府大数据工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
以本次疫情防控带来的理念转变、疫控
资产为契机,夯实“地基”能力,强化
数据“汇通”,创新应用牵引,加强市
区联动,推动全市大数据向高质量、强
绩效、全体系方向发展,打造北京“新
基建”的新标杆。
(责任编辑:张斌)
志定位、杂志风格、栏目设置等情况,还就下一步通讯员队伍组建、杂志发行工作等作了说明。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最后,副总编审堵锡忠还就杂志复刊后的栏目名称、征稿范围、稿件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解读,对杂志征订发行、组稿采编等作了总体安排,描绘了发展蓝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