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00字
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
爱吃,“民以食为天”嘛。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
择是正确的。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
是针对不同人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
体是可以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
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食
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而药膳是以食品和药品
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说中医药膳学包含了药膳和食疗两
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于药膳。中医药膳学注重调理,没有峻药猛药,只
要长时间坚持服用,一般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医药膳越来
越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
地都陆续出现了以药膳为主题的餐厅,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药膳这种防
病治病的方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膳方子被研究出来,应用到更多人
的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饭就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膳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现在我也
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和家人不同时候
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药膳调配,可谓终身受益。但是药膳方子也需要有
一定的原则。药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药禁忌。既然药膳是通过将药材与食
材相结合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害处,如果
一个药膳方子中的药材互犯禁忌,那药膳就不是治病的药了,而是“致死”的药!当然,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药物犯了禁忌,是一定会对人
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么你通过药膳养生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其次药膳
还一定要能够平衡阴阳,因为食用药膳的目的就是要养生,如果一个药膳
方子不能平衡阴阳,那么服食久了就会导致体质阴阳失调,这样就得不偿
失了。药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体质内有失偏颇的阴阳二气通过食材的药
理作用进行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中医药膳的目的还在于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将药材融入食物中,通过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这样在
不知不觉中,患者体内的邪气就会逐渐被食物中的药材祛除,疾患也会慢
慢的治愈。通常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
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中医药膳要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说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
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
进行药膳方子的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
最适宜的药膳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
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
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在选用药膳方子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选取适应当地特征的药材、食材。
最后就是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要与
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
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夏
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
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
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吃饭的时候配合乳制品、蛋类、梨、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这
些都是制作药膳方子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
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
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
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
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
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
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
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
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
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
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
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
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
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
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
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
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
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
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
草药学1-600攻略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
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
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
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
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
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
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
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
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
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
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
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