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度解析
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度解析
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是美国国内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化合的结果。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金融,地产及全球经济都受到重大打击。将对此次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原因进行详细剖析。
标签:
次级贷款;金融危机;原因
1 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額的外汇储备。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2 金融危机的形成
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及“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恢复,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从2000年1月3号到2003年6月25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把联邦利率从6.5%左右经过13次下调降到1.0%并维持到2004年6月。就在次期间,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美国“两房”及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对那些坏款能力差,信用分数较低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鼓励他们贷款买房。此类贷款占美国房贷市场的13%-15%。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适时的推出了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债务抵押支持证券),并将这些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证券卖给投资银行和普通投资者,使其参与到其中。2004年,美联储感到美国经济发展过热,为使其降温,从2004年6月30号—2006年6月29号通过17次升息把利率提高到5.25%,这成为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利率的提高使还款能力低的次级贷款者无力还款,房屋出售出现困难,房价开始下降。低信用的借款人违约率骤升,导致贷款机构亏损严重,进而引起次贷市场资金链出现裂痕。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到2007年,金融衍生品赖以支撑的基础房市严重萎缩,使证券市场产生恐慌情绪,贷款抵押证券无法卖出,投资银行按照实现的约定要求贷款机构回购证券,加大贷款机构的流动性危机。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
构也都参与其中,多米诺效应一触即发。由此,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各国在美国有大量美元投资,所以无一幸免的受到拖累,全球经济都因此而出现衰退。
3 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3.1 外部原因
(1)崇尚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的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内大肆宣扬自由经济的好处,认为经济自由是高效率配置资源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保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缺乏有效的政府管制,也导致了美国90年代的金融危机。其一,自由主义使金融完全自由化,接触了对金融的管制。虽然使金融机构能更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大大的增加了金融风险。其二,新自由资本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严重。而大量的贫穷者遇到唯利是图,不管风险和后果的金融机构,进入借贷市场后,便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抵御能力。其三,当经济自由时,容易产生泡沫。当资本缺乏管制时,便会自然的流进利润丰厚,资源稀缺的行业,导致此行业发展过热,产生泡沫。
(2)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1世纪初,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直采取降低此利率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从2000年1月3号—2003年6月25号利率从6.5%经过13次下调到1%并维持到2004年6月。而2004年前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美国的实际利率为负。负利率的绝对值在最高值时超过3%。这种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房价的极具上升。可见短期利率变动是房屋需求短期变动的关键因素。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导致严重负利率时,融资成本下降和流动性过剩刺激房屋需求增加。受到短期供给缺乏弹性供给因素限制,房屋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导致房价上涨。房价飙升影响人们的预期,反转激发人们投资房地产博取资产升值利润,投机需求活跃和狂热进一步推动需求上升和价格上涨,从而为房地产泡沫提供温床。而2004年美国货币政策开始逆转,利率持续上调,借款人融资成本增大。在随后的加息周期影响下,不断升高的利率导致还款成本激增,超出众多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
(3)过度负债消费及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美国政府21世纪初的每年的财政赤字以及美国公民无节制的超前消费是危机爆发的根源。截至2008年10月,美国信用卡债务接近1万亿美元,人均信用卡负债约8000美元,相比2003年
增幅超过25%。可以说美国经济是靠全球借贷消费支撑的。过度消费虽然刺激了经济,同时也累计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及大量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导致风险爆发。其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根基动摇。适度的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本身不产生价值,但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本,放大的资本放过来扩张信用。一旦预期出现问题,就可能引起虚拟经济的崩盘,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3.2 内部原因
(1)次级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
信用评级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定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发放这些证券的机构到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银行等,都没有把风险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评级机构对这些经过对此包装和加工的产品难以给出合理的定价和评级。投资者在追求搞利润和业绩排名的驱动下,也忽略了内部风险。所以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每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道德风险隐藏在整个产业链和虚拟经济中。
(2)次贷产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次贷产品存在缺陷,借贷双方互相作用,风险源头失控。借款方设计产品时,几乎认为此证券依赖的房价只会涨不会跌,而贷款者也同样认为如此。单边思想在设计产品和进行交易中体现的十分充分,这直接给后来的违约率上升埋下种子。
(3)次级产品过度衍生。
次级产品过度衍生,风险跨市场传递。投资银行通过从贷款发放机构买次级贷款,进行结构化处理和设计,将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形成衍生产品MBS,进而再形成衍生品CDO,并向市场发售,使次级贷款的风险链条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由次级贷款内部向多元化机构延伸,进一步加剧了次级贷款的风险。
(4)政府监管不力。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这次金融危机与政府缺乏监管也有密切关系。虽然美国一直被认为是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先进监管手段的国家,但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一法案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再加上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缺乏预警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金融监管部门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相当滞后。具体表现如下:
监管当局对次贷相关机构的监管存在缺失。
政府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45%左右的银行累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机构,银行分支机构,尚有比较严谨的监管措施;对于占刺激房贷发放量约43%的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缺乏严格的监管;而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约12%的房贷公司的监管则十分薄弱,而他们恰恰是次贷危机中最先出现问题,也是问题最多的。
各国监管机构长期忽视对对冲基金的监管。
各国对对对冲基金的监管态度存在分歧。美,英等国主张一种较为宽松的间接监管态度。以法,德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则主张较为严格的直接监管。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英等国的主张占市场主导。他们认为政府制定的行为规范有可能会扼杀市场自发的金融创新并进一步阻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坚决反对在当时的监管框架下对对冲基金的进一步的监管要求。同时美国监管机构认为不应为信贷衍生品制定特别规定。
忽视外表业务监管,缺乏资本约束。
狭义的外表业务是指那些按通行的会快准则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与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
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外表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一般包括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交易业务。采用资产证券化得表外业务处理,可以把证券化得风险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降低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总额,进而成为受《巴塞尔协议》约束的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利器。因此,在金融创新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监管机构仍主要关注资本充足率,没有充分意识到新的复杂环境所積累起来的高风险。
场外交易成为监管真空。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在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时,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交易双方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场外交易中的金融创新非常活跃。由于场外衍生品的交易不尊在场内交易的清算支付体系,需要以担保的方式控制和防范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提供变现能力强的担保品,如现金和债券,采用紧盯市值方法定期调整。然后,担保品的变现能力往往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左右,尤其是当出现极端市场环境的情况下。次贷产品经过证券化过程所衍生的各类证券或产品多通过场外交易转手,而这就给监管机构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期刊论文)[J].中国金融,2007,(21).
[2] 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3] 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
[4] 张明,付立春.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9,(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