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解析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 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
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三国志孔明传秘籍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
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他以统一天下的大业为重,他深知阿斗无能,不堪重任。刘备许诺诸葛亮在辅禅和废禅之间进行选择,应是实情。但这对诸葛亮的忠贞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废禅,无论从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还是权力和地位来看,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有先帝的遗诏明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从客观上看,于当时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是有利的。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忠贞爱国”与忠君是一致的,刘禅是刘备的嫡亲长子,又是已立太子,太子继位是继承汉统,废禅自主则是篡逆,非忠臣所为,在这二者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禅继刘,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诸葛亮自白帝一回到成都就立刘禅即了帝位。此后,他上失英主,下失股肱。刘备在时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就连关、张有居傲之言都要受到责备,刘备自已也团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持诸葛亮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刘备驾崩之后,旧时的一批军事骨干关、张、马、黄等了相继去世,因此,斗争更为艰巨,但为完成先帝托孤之重,诸葛亮的工作也更勤勉了,真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先是智平五路,化险为夷,接着南征夷越,七擒孟获,然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诸葛亮形象的光彩,就在于他的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在北伐中殒命五丈原。作为文臣殉于职所,作为武将战死沙场,也就算“全忠”了。可诸葛亮死后还以木像吓退魏兵,用锦襄妙计殊杀反将魏延。他不但自已尽忠王事,他的子女们也尽殉国难,这不能不说是他忠贞言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国时各国都有不少的著名军师谋臣。东吴有周瑜张昭辈,周瑜虽有谋略,但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不顾联刘抗曹大计,一心泄私仇害贤良,结果反使自已被气身亡,使吴国失去股肱之臣,不可为忠。至于张昭,大敌来临时只会鼓动君主投降,希图苟安;局势稍缓则尽出馊主意陷害贤良之士,其行为与“忠贞”挂不上号。魏国有奇谋之士司马懿,然而就是这个鹰视狼顾的大谋士,最终夺了曹家天下,篡魏兴晋,何忠之有?而在蜀国,一方面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从博望坡到五丈原,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确确实实堪称“忠贞”的典型。
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构成诸葛亮形象的另一基本要素在于他的足智多谋。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一、政治才能
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的战略思想。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蜀汉只能占人和。当时刘备因为屡吃败仗,檐下借居,正走投无路,忽然有这样明眼人的指点,使他眼前豁然一亮,从心底感激佩服。自此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形同鱼水。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