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
摘要:《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类学科,也是一门内容博广的学科,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高职教育中,《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成了同学们的共同难题,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总是伴随着“枯燥”、“无聊”、“无谓”之类的形容词,对待这门课的态度也是模糊不清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就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定位、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
《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必修课之一(高职高专),同时又是思政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使他们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公修课,《毛中概论》课程不受同学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知识,如何将其变得有趣,将其变得“有用”是我们做好《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一个突破点。
一、明确课程定位,做好课程设计
每门课程都有其定位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定位对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同学问“老师,学习这门课究竟有什么作用?”“学习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就业有什么作用?”“学习这门课和我的专业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些同学形容这门课程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教条,是用来看的!诚然,《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像计算机、不像英语,也不同于各专业课程,直接表现为某种职业技能,它更多的层面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则和规律。但它同时也不是高高在上干巴巴的条文,它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社会运转过程中经验的浓缩、是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高度概括,这些道理博大精深,复杂深刻,只用语言描述是苍白的,用灌输式教导是无力的,
传统的讲授教学只会造成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境况,尤其是在高职类院校,如果无法体现出课程的技能性特点,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就无法获得同学们的重视和认可,更加无从谈起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体现出《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基础性学科的课程定位,考虑到各专业的专业性特点,加强专业能力获得的环节,加重实训、实践的分量。改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定位,灵活使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媒体认知引导、情景教学等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同学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学习和深化理论,在实践中掌握和提高能力。例如:《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展开,在课程起始之初,就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同学们在校园内开展一次随机调查活动,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职位的人进行调查,搜集大家对“马克思”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细致分类,探析各种观点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做出评价。在资料组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充分积累理论知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直接获得各种与专业相关能力的提升。如: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在调查结果分类的过程中提高资料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后期的资料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此既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同学们对《思想很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印象,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学情,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些尴尬。社会对学历的等级划分、三本院校的横空出世,都使得高职类院校似乎像个小媳妇有些抬不起头。这种情况之下,学生高考后在志愿报考过程中,往往将高职院校放在可供选择的最后一位,是没得选的选择,所以高职类的学生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生源水平两级差距极大,或是一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或是高考严重失利的同学,造成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难度、深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全国三本院校2、自信心不足,不论是出于高考失利还是一贯的成绩较差,这些同学在心理上都存在自信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普遍趋于被动;3、近几年的适龄大学生大部分属于“90”,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信息庞杂的社会中,拥有大量的信息源,但是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趋于片面、幼稚,容易走向极端化;他们强调个性,
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感情绪和偏见;特殊的学情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不能采用本科类院校的教学体系,必须做出针对性的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自信、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完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教学重点。其实,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不喜欢思政类课程,但并不是完全对社会、政治漠不关心,反而因为他们接受信息渠道众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比较宽泛。因此,如果在课堂上无法获得较之其他渠道更有质量、更有说服力的信息,那么他们自然无法对课程产生兴趣。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水平低的现实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的深度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以“史”带“论”,只能作为基础理论教学法的主要方法,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必须重视以“实”带“论”,紧密联系当下的时政热点,出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用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现实案例,在分析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到看待事物的正确角度,以此达到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进行中可根据章节不同,设置实训课程,在任务设置的过程中,由简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例如:在第四章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这部分的内容就也可以设置实训课程,分若干小组,由同学们自己寻角度,搜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各个方面的变化,做成课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
这属于简单的资料信息收集,一般的同学都能够做到,再布置第二个任务,分析造成这种变化原因是什么?第三个任务,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逐层推进,来深化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