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摄影系博导沙占祥访谈
2007圃●◆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摄影系博导沙占祥访谈
对话与访谈
采访/整理:王猛
成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问:首先祝贺沙老师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有关这个奖项的一些情况?
沙占祥(以下简称沙):“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宣部批准的,由中国文联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由业内专家进行评审的一个专业奖项。它分为几部分,包括摄影创作、摄影理论等,我获得的是“理论”奖,和我一同获奖的还有《人民吕拗社的副总编、《解放军画报》社的前社长等人。主要根据我以前的一些摄影著作,以及教学上的成就,来表彰我本人在摄影理论和摄影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这次颁奖活动是在青海西宁举行的。我由于工作关系,没能亲自去领奖,而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转发给我的。
问:这个奖项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沙:我觉得这个奖只能是对我的一个鞭策。这一方面是中国文联与中国摄影界对我所做出的一些成绩的肯定,反过来也在鞭策自己要继续努力,继续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和国家,不能停步不前。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不能停止前进。
问:您写的专著先后获得了两次国家级奖、四次部市级奖、三次全国性大奖,能简要说一下获得这些成绩的主要经过吗?
沙:我的书第一次得国家级奖的时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开了一个表彰会,让我谈自己的感受。我说我从78班入学开始写这本书,一直写到88年,写了10年。而且稿子写完后不停地在修改,直至改到最后稿纸已经无法修改时(因为改得太乱了),就把原来的稿纸扔掉,重打锣鼓另开张,重拟章节目录、重新撰写。写出来后又不停地修改,就这样写了六稿,第六稿改了多少遍我已经记不清了。我觉得做学问就是得扎扎实实,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地方。
问:听说在今年的国庆期间,您从早八点到晚十点除了吃饭都在办公室工作?
沙:俗话说“一分耕耘,~分收获”,不投
龙摄影婚纱摄影连锁品牌,来自美丽宝岛台湾,由林树藤先生创立于1976年至今已有34年的悠久历史。龙摄影崛起台湾,是享誉国内外的婚纱摄影连锁品牌。分别在新加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南京、重庆、合肥、兰州、郑州、银川、西宁、内蒙古等六十余个城市均设立了品牌连锁店,其区域分店达到260多家。34年来,龙摄影品牌理念融汇了中国商道文化的精髓与西方先进的思想,历炼出了“真诚、专业、完美”三大品牌理念,以这样极具创新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理念推动着龙摄影一直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凭借扎根于台湾、内陆行业中经营34年的丰富运作经验,成功打造了龙摄影连锁品牌团队。
www.dragon163/news.asp
龙摄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商标,为专业婚纱摄影及服装设计品牌。龙摄影坚持台湾名牌的专业风范,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MI企业管理理念系统、BI企业行为规范系统,鲜明地在视觉与文化上传达品牌内涵;在34年品牌辉煌发展进程中,凭借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广大消费者的满意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摄影行业百强企业、百家“放心消费”企业、中国十大杰出婚纱影楼等多项殊荣!龙摄影坚信以人为本,用企业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去服务好顾客的每一个细节,缔造出新人生命中最平凡最真挚的感动,让新人梦想成真,留下一生中最值得甜蜜珍藏的回忆佳作,用心打造国际化的经典婚纱品牌。
www.dragon163/venture.asp?sort_id=36
龙摄影在e时代的今天,更是把握先机,率先将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摄影之中,把传统拍摄技艺与数字艺术精妙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派的时尚摄影风格;同时在产品研究、数码影像技术,主题研发都在不断创新,礼服更是将完美浪漫经典演绎,为新人打造绝美靓丽新娘;龙摄影一贯追求零缺陷的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皆追求完美的风范,确立了龙摄影在婚纱摄影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是龙摄影在全国各地倍受结婚新人认同与喜爱的原因。昔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铸造今朝品牌辉煌的成绩。今天已经取得骄人成就的龙摄影不会停下继续开拓、创新、进取的步伐,将会一直追求对品牌的完美要求,立志缔造中国婚纱摄影经典品牌的王者风范。今天龙摄影依然努力开拓,孜孜不倦地把龙的品牌做好、做大、做强,把品牌扩展到中国的每个版图,展望规划雄伟的未来蓝图,成就更加辉煌灿烂的品牌梦想。
:咖岳
入精力和时间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人与人相比,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天分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我认为勤奋是不能被忽视的。
问:您介绍一下从事摄影教育的经历吧。
沙:我1960年从高中保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工程系电影机械专业(关于电影设备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后,工程系撤销,电声专业转成了录音系。机械专业的9名教师走了8个,我也要求调走,但当时学校不放了。开始学校准备安排我到录音系讲电工学课,但我在机械方面投入了太多精力,不想放弃。于是就又把我安排到了摄影系,教电影摄影机的结构原理与使用技巧课。到摄影系后领导安排我到摄制组学习,以便能够更好地熟悉电影摄影机的使用,以利教学。当时拍电影的周期很长,大多是一年多拍一部片子,我跟组的话最多也只是个熟练工种。而我有钳工与机床加工实践经验及摄影机理论知识,也经常修理照相机等器材,所以参加摄制组远不如我去电影制片厂整备车间维修摄影机的收获大!在制片厂我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全厂哪个摄影组所用摄影机的哪个部位坏了?什么情况下坏的?怎么坏的?以及全厂各种型号摄影机哪儿最容易损坏?……这样下来,实践经验就丰富得多。就这样,我自己亲自联系到电影制片厂修了一年电影摄影机等器材。一年下来,我积累了关于摄影机的大量实践经验。
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操作的要诀。例如在给78班上课的时候,我教给他们十个字:“频率、叶子板,焦点、收光圈”。我告诉他们,全班所有人肯定会在这十个字上栽跟头。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因为拍摄现场太繁杂、太紧张了。嘴里念着都会忘,不是忘了收光圈,就是焦点跑了。我跟他们说,你出错可以,但一定要在电影学院把该犯的错都犯了,出了电影学院,千万不要在这十个字上出问题。这些经验的总结都得益于我在制片厂从事维修工作的经历。
此后,为了使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能够更好地配合摄影专业课的教学,并开设新的课程。我自学了摄影系
的全部课程,并认真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电影的新旧书籍、刊物,反复观看了大量获奖经典影片,从中深悟。此外,我还拍摄了大量照片以摸索经验。总之,我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自己。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教学和理论成就?
沙:成就谈不上,只不过是做了一些教学上的工作。在教材上,完善了摄影系的摄影光学系列教材——根据胶片感蓝、感绿、感红层的顺序,出版了蓝、绿、红三本教材,获国家级奖的就是其中两本。我是学机械的,不是学光学的,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个指标:摄影系说好我不满足,广电部和摄影界说好我还不满足,我想让自己的书在光学设计界也得到认可。为了实现这个标准,我首先把光学设计的书全看了,包括浙大光学系、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的光学教材,然后我又从摄影需要出发,做了大量的新数学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工作,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以验证在研究中所提出的理论。为了让学生更快入门,并减少插图量,在通过所摄照片总结镜头与滤光镜的造型特点与规律时,力求一组照片能说明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当初我拍摄了两大盒的黑白胶卷,被淘汰的照片就有两尺多高。
为了让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尽快成为熟练摄影师,我通过理论和实践默契的结合,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拍摄规律和技巧。譬如,在拍摄现场,导演要求用80mm镜头拍中景,年轻摄影师的做法往往是根据取景器中的显示结果反复前后移动机位,以获得相应景别,时间长了助理肯定有怨言。我就从理论上推出了一个公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能够通过心算,迅速决定用各种焦距摄影镜头拍摄不同景别时各自所需要的准确拍摄机位。
我个人认为,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你热爱这个专业,第二,这个专业适合你。因为热爱,就会不计较辛苦地投入,不会为了名利去做。而这个专业也要适合你自己,人有自己的特点,适合不同的工作,到自
己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有位叫瓦拉赫的学生,做事过于死板,刚开始是学文学的,总是出不了成绩,而有位化学导师把他收到自己门下,认为他一丝不苟的性格很适合做化学实验工作。最终瓦拉赫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教书:夯实基础,打造思维
问: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呢?
沙:我经常跟学生说,老师跟你讲课,你刚学到手的知识大多已经是旧了的知识,因新知识刊登在书刊上是需要出版周期的,等到学完了。四年毕业了,你的知识已经是很陈旧了。如果老师讲的这些你全掌握了,充其量你也仅是“青出于蓝而等于蓝”。如何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上大学关键是“打造思维”。要建立一个多元的、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你在艺术创作当中,能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三个字“悟、灵、变”。不是背知识,要“悟”知识背后的东西,“悟”老师的思维,“悟”作者的思维,老师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换个角度如何?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与方法?这本教材是从这个角度讲,那本
是从另外的角度讲,作者是如何想到的,这就是学问,这就需要启发自己的悟性。“灵”指思维要灵活,知识的运用更要灵活。同样是观察生活,观察一个问题。要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这就是我常说的“灵”。“灵”的前提是“悟”。“变”指运用中求变化、求新颖、求创新。拍片子你所选择的视角是别人没有选过的,那你的角度就是新鲜的视角;故事展开的切入点.是别人没有讲述过的,那就是一个新颖的切入点。此外要学会主动自学。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他讲为人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很欣赏这句话。我们现在对人格、对品格的培养有时不太注重,对思想的自由有时也
枷,面不够注重。我曾经跟学生说:最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悟出来的。优秀的教员可以让你悟的快一些.悟得深一些,但关键还是自己积极主动去悟!
问:您在大学时是如何学习的呢?
沙: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理工科,我学习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我上大学四年几乎不看电影。我从一个中小城市来北京上大学,也很想看电影(当时在学院内周二、周五晚上有四部电影是免费看的),但我想,虽然我已经进入电影界,可我不是学艺术的,我是学工程技术的,看电影对我的专业来说,虽有收获可并不大(而我若是学艺术的那就力争每部影片都看),所以当时我放弃了看电影学院的电影,而把时间用来看书。决定好下,做起来难。晚上一宿舍八个人睡觉时,看完电影的七个同学七嘴
八舌地讨论刚看过的电影多么多么好看,就我没看插不上嘴.我有时心里也很难过,但下一次放电影的时候,我还是下定决心,把时间用来看书。第二,学习时我比较注意去悟。譬如,在学习鲤论力勃课程的时候,老师采用西北工大出版的教科书作教材,我同时又买了一本天津大学的、~本清华大学的。上课时我认真做笔记,课后我就对比老师怎么讲的,而西北工大如何写的,其它二本书又是各自从哪个角度讲的?比较一下谁的切入点更好?谁的逻辑性更加严谨些?现在的学生像我们那个时代那样学习的人少了,我相信一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切身感受是知识一定要渊博,底子要打的非常宽与厚,但最后不是落实在知识上,而是落实在思维上,落实在如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落实在怎样才能与众不同上。
问:从您任教起到现在,您认为学院的教学传统和教学体制。尤其是摄影系的,在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方面有怎样的变化呢?
沙:从78班开始,就比较强调实践,实践机会多了,这也得益于我国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国家的大量投入和学校的重视。过去摄影系从56班直至65班,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基本上
就是拿照相机拍摄,一直到四年级,才能摸得上摄影机,毕业作业都是很多学生一起拍一部作品,而且都是极短极短的短片。不像现在,人少设备多,最现代化的摄影器材、灯光器材一应俱全。现在一年级就拍DV,二年级就上16mm摄影机。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动手机会多,以后在拍摄现
场就不会出乱子。摄影是艺术创作,但含有大量的制作成分,能说出来未必能干出来,只有多实践才能更有把握。现在学生的基本功比过去要强,这是从78班开始的一个趋势。另一个变化是教员与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
问:电影学院与国外电影院校的教学相比,有什么异同呢?
沙:国外电影院校学生的基本功没有我们的学生扎实,我们学校的摄影理论比他们深,但是我们的创作思维却没有他们活跃,此外我们有些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影片的立意不够高。所以大学生要学的~是知识,但学的不是教条的呆板的知识,而是渊博的知识。二是思维,要学会多元、开放的思维模式。到拍摄现场一站,能够想到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出去拍摄照片,我们照相一般是一边向前走,一边随手朝前方拍摄照片,那么能不能想到回头看看后面的风景昵?这样一来你就有可能拍摄到别人不注意的风景,这就是多元、开放的思维模式。三是要加强个人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
作为教师,不应该纯粹讲授知识、灌输知识,而应该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大门,要引导学生去“悟”,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一名真正的“人”。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教学的最大体会。
问:您是如何看待“78班”的?
沙:我觉得78班成才的比例比较高有几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78班是恢复高考后招的第一批学生,之前已经是多年没有招生了,招进来的都是多年积攒下来的人才。其次,78班好多学生上山下乡,吃了许多苦,他们要奋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有很多学生的奋斗精神不如他们。同时,电影学院多年未招生又正赶上经济好转,这样就给78班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条件,胶片、摄影机一应俱全。最后,前,看到国外电影的机会很少,后,老师和学生一起看了大量的国外最新电影,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新知识,耳目一新,这样和过去相比,肯定是独具特的一个集体。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造就了78班。当然,78班的勤奋是不容置疑的,我记得给78班上课的时候,我要求上课铃一响就把门叉上,迟到了就呆在门外听,课问休息时再进来,当时全班没有一个人迟到的。
问:那您认为作为一个电影摄影师需要怎样的素质呢?
沙:我认为作为一个电影摄影师,除了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外,基本功要非常扎实。摄影师需要完成导演的创作意图,并且还要给导演加分,创作的基础就是基本功的掌握。其次,思维一定要灵活,多元、开放的思维,正向、逆向的思维,直觉、逻辑思维。方方面面都能想到,从中寻最好的,这样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而你的基本功又能保证你做到别人做不到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海边,剧情要求表现男女主人公在海边谈恋爱,导演要求明快的调子,蓝蓝
的海水,谁知道却碰上连续阴天,阴天时灰蒙蒙的天空映衬在海水上,使得海水是铅灰的,这时摄影师就要运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思维来进行创作,在这样的阴天里,把海水拍成蓝蓝的,而人物的肤、服装还是正常的。
摄影系的课程都是训练基本功加思维,而许多学生往往学的只是范例,而不是从范例中得到思维训练,范例是有限的,而思维是无限的。
问:您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摄影师的素质要求有什么变化吗?
沙:我认为现在对摄影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摄影师除了要了解传统的制作。还要了解数字技术,虽然摄影师不直
接参与后期的数字制作,但怎样配合后期制作,把传统和数字完美结合起来,以强化对影像质量的整体控制,这就需要数字知识。数字知识是全新的知识,需要摄影师花大力气去学。别说搞电影,图片摄影也是一样,在数码相机大量普及的今天,Photoshop可以处理许多前期不易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摄影师的基本功比过去要求更高了。过去电影的拍摄都是用胶片,现在的数字电影可以用数字摄像机拍摄,那摄像机成像的影像特点与胶片的区别、差异在哪里?摄影师在布光、拍摄中,在影像的控制中需要注意哪些新问题?这些都是这一新领域的知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实中,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刚解放的时候,初中毕业生就是知识分
子,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也已经一大批了,因此摄影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与思维能力。总体来说,基本功还是基础。
问:您所撰写的《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德影镜头的使用技巧》、德影滤光镜的性能与使用技巧》蓝红绿三本书以及德影手册》等教材已经成为学摄影学生的必备书,那么,在您看来,这种基础教学与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在摄影创作上有着怎样的影响?
沙:我觉得基础教学就是打基本功,打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外加一个灵活思维的训练,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好了,房子也就有了一个坚固的根基。比如前些年张艺谋拍摄《黄土土也》时,还有一些反映窑洞的影片。窑洞本身很狭小。很昏暗。若要在实景窑洞内拍一个人物的全景画面,寻常思维是用广角镜头在现场直接拍摄,但广角拍出来的画面很夸张,狭小的窑洞就会变成一个敞亮的窑洞,环境氛围就会改变,不会达到逼真的造型目的。如何拍出一个狭小窑洞的全景,这就需要基本功知识的运用——必须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自较远距离处拍摄才行,为此可在窑洞里面再凿一个坑道,然后把摄影机支在里面向外拍。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效果。这就是基本功的体现。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想到我们电影的一些问题。一些国产电影老百姓不爱看,因为细节有问题,太虚假了,感情也不真实。美国大片的故事大多是凭空杜撰的,譬如(倥军一号》,作为一个总统,把匪徒一个一个干掉,比007都厉害,事实上,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该电影故事的细节全国三本院校
非常细腻、逼真,悬念非常精彩、诱人,让观众忘记了故事背景的不真实。同时,美国电影部部都在宣扬“美国的主旋律”。我们的一些电影恰恰相反,立意浅薄,缺少生活,故事在背景上非常真实,但在一些小的细节的处理上,却非常的不真实,明明是真的,却拍假了,而好莱坞的东西明明是假的,拍的却相当真实。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思维和基本功的问题。包括我们拍的~些感情戏,观众看了会笑,说明导演和演员的功底不够。
总的来说,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创作者深人生活、体验生活不够,缺乏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心提炼,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作品思想内涵肤浅,立意不高之故。电影本身是假的,要做到以假乱真并感动人,就好像我说的用滤光镜一样——运用滤光镜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以假乱真,亦即用了滤光镜却让别人觉察不到用了滤光镜,而只感觉到美,若让人看出来用了滤光镜就会显得假。技巧就是这样,基本功就要傲到这样。所以能否拍出一部好电影,其核心是创作者的观念问题,思维问题,基本功问题,知识面宽窄与渊博问题,更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育人:自信、自强、自敬
问:您在摄影技术、技巧与理论方向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其中针对不同阶段、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沙:谈不上什么丰富与显著。本科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注重的是人格的培养、知识的传输及思维的启迪。硕士生教学更注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