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宣传标语调查研究
280
文博传媒
新冠疫情下
宣传标语调查研究
吴婉婷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摘 要:本文立足于疫情期间抗疫标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针对其中暴露出的标语强硬、地域歧视、标语量化、时效性差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这对加强和规范相关标语的制定及宣传工作,对全国上下的共同抗疫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疫情;宣传标语;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010377168;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CXXL168。作者简介:吴婉婷,女,汉族,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级学生。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如暴风般席卷了华夏大地,然“华夏儿女心志坚,一方有难八方援”,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国疫情已度过寒冬,迎来春天。在此之间,各类抗疫举措齐齐上阵,除去人为的强制干预,标语的宣传功能也得到了最大的凸显。此类宣传举措不仅传播了积极的抗疫理念,还起到了鼓动说服的作用。但就疫情期间社会上出现的疫情防控标语来看,此间还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标语存在的问题语言硬核,缺乏温情所谓“硬核”,最初是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充满爆发力的音乐。后来又逐渐扩展到游戏领域,被用来相容那些难度系数高,挑战性强的游戏。而今,随着社会进步,“硬核”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从《人民网》收集的语料来看,硬核大体上有六种意
思,即厉害、实力、强势、核心、刚硬、独特等六种。[1]
在此,本文主要强调的是“强势”这一层意思。疫情中,诸如“不戴口罩乱聚集,家人含泪过头七”“无事出门,是墓地”等内容的标语比比皆是,另有“孤魂野鬼”“不肖子孙”“阶级敌人”等粗鄙用词大量出现。
透过此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类充满戾气、缺乏温情的标语并不仅仅局限于“土味”层面,其更多反映出背后制作者人文关怀的缺失。他们用充满戾气的语言对大众进行一种恐吓和诅咒,期望通过震慑来达到规范众行为的目的,然而国家希望人民加强防控意识的愿望无法得到最优化实现。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将疫情妖魔化、夸大化,从而加剧社会恐慌,影响人们对疫情的正确认知,甚至做出缺乏理性的判断,需要及时调整。
地域歧视,让人寒心
抗疫标语中,有一类问题暴露的也很明显,即地域歧视问题。事实上,从疫情爆发开始,部分众开始对标签化了的“湖北人”产生了敌意防范,“武汉”开始被限定了“病毒发源地”的意义,而“武汉人”也变成“非我族类”,变成“潜在的病毒传播源”。甚至不少地区宣传“敢从武汉来,坚决不接待”等标语,活生生将抗疫变成“抗鄂”,从而导致武汉人甚至湖北人污名化现象的发生。
容复制或转移到其它载体上,以此达到对古籍文献的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拍成缩微胶片;二是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三是整理复制出版。目前西藏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西藏医学院图书馆在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藏区寺院藏书主要建有藏经殿或藏经楼,一般不对外开放,不提供对外借阅、使用。藏区由于全民信教的特殊原因,男女老少都皆喜欢去寺院转经拜佛等从事各种宗教活动,寺院从某种意义上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在寺院拥有庞大图书的基础上建立寺院图书馆是非常之必要的事情,不仅可以供外界查阅佛教经典,同时图书馆页可以大量收藏通俗易懂的图书,为当地藏民众服务。寺院图书馆应发挥其独特的吸引力,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教育藏区农牧民的社会职能,吸引众学习文化的热情,使他们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滋养心智,养成人人读书之习惯来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藏区稳定,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抗疫情口号藏区寺院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建设寺院图书馆以后可以进行以下几点来更好地保护、修复、保存藏区寺院内部的珍稀文献;专门成立普查部门,开展藏族古籍文献的普查、收集、整理的保护性研究工作.还要以出版名录的形式对古籍文献进行文化产权的保护,以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形式对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应该统一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另外,还要重视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促进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提高藏医药等传统科技文献的利用率。
加快藏族文献目录的编写工作进程,在原有古籍文献目录的基础上尽快编写古籍科技文献目录。达到查阅的简便性。
寺院内珍藏的文献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传统文化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寺院内的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由于目前对寺院珍稀文献的保护措施不全,待修复的文献数量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修复古籍部门,来完成寺院内部古籍文献受损情况的统计和修复再造工程,并同时进行文献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藏族科技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办好寺院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海外佛教寺院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港、台地区的佛教寺院图书馆建设比大陆成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加强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
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以求得理论支持和人才帮助。加强与内地佛教寺院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建馆办馆的先进经验,努力办好藏传佛教寺院图书馆,共同繁荣佛教图书馆事业。
参考文献
[1]曾传辉.藏区宗教现状概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3(4):5卜58.[2]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王黎.教育文化视域下的汉地书院与藏区寺院藏书[J].西藏研究.2015(4):116—122.
[4] 肖东发.中国宗教藏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109
文博传媒
这一问题为何会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了呢?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人们的团结意识较差,相较于全国上下一心,共抗疫情而言,公众更担心被感染的问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湖北人或武汉人的恐惧和敌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倾向,因为这种基于恐惧病毒而机械简单的认知,不仅会使自身丧失同情心,加剧自身对湖北地区众的憎恨,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这自然是不正常的、可怕的,因此,必须要警惕身份歧视现象的发生,规范用词,增强文字中的民族凝聚力。
标语量大,粗制滥造
《孙子兵法》云“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2]此道理在抗疫标语的宣传上也同样适用。疫情发生后,社会各阶层纷纷走进制作标语的队伍中,短时间内,各类标语遍地开花。如诅咒类标语“我们这里没有雷神山,没有火神山,只有抬上山”,否定文化传统类标语“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送死”,违背法治理念类标语“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等等。疫情期间,标语的数量的确是上去了,但是这些标语的内容又是否过关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问题是尤其需要我们重视的。
当然,该类问题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我们确实很少看到相关部门对抗疫政策的
积极宣传及对地方众的正确引导。相反,我们看到了很多部门将抗疫当成一件任务去完成,只知宣传,而忽视标语的实质内容。也正是由于一些部门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求质量,重过程不问效果,故而标语产生的效力远不如所期待的那样。如此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最后带来的不仅是标语内容选择上的错误,还可能蔓延和渗透到更多领域,带来价值观的错位,让其他工作变味走样。如此危害不容小觑,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大力整顿。
时效性差,观念过时
当前,我国防疫工作已进入常态预防阶段,相较于疫情突发时的严峻形势,国内疫情已经明显好转。但是,当走进城市或农村,我们不乏看到紧急状态时发布的标语仍粘贴在墙上或街道上,如“亲戚不走,明年还有”“停下你返乡的脚步”等类标语,显然这些在当前时段已不再适用,而相较之“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家庭保持通风好,讲究卫生不乱跑”等常态性标语,前类标语已经失去“时效性”,同时也就意味着它也就不再具有价值功能,继续粘贴发布不仅会占用公共资源,还不利于众掌握正确及时的新动向,其存在的老旧标语也势必会混淆众的是非观念,影响新形势下防疫抗疫观念的传达。
此类问题的出现,其实也从侧面暴露出此次疫情中基层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基层作为疫情防控的执行力量,制约着防疫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但部分基层在防疫宣传中,仅将上级部门的指示工作流于表面,不仅不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质量上的提高,反而较容易满足于当下社会现状,该种倾向非常危险。基层
部门作为众的“传声筒”,代表的是众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摆正自身位置,重新调整部分工作,让行动跟随时代主题应时变化,为众带来新消息、新观念、新动态。
对策
采用温情话语,崇尚积极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因此选择更温情的方法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既有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还有助于公众进行科学的自我保护。
因此,标语的制定发布者,在制定标语时就有必要将自身置于与大众同等地位上,从人性的最根本处出发,立好意,选好字,用最真情的语言去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如“隔山隔水不隔爱,封城封路不封心”“我宅家,我骄傲,我为自己省钞票”等,该类标语不仅形象实际,还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从而达成政府与众的良性互动。
增强身份认同感,共建命运共同体
什么是身份认同感?即自己亲身体会的,内心深处认可的,真正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像一些医生,
救死扶伤是他们内心极度认可的事情,医生的身份就是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而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三十四个省市的全体人民。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我们应增强的身份认同感。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其所著的《身份与暴力》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为一个人打上“标签”,即使在今天的、高度文明的英国,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世界很多暴力是基于单一的身份认同。[3]虽然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给他人“贴标签”这一问题的出现,应有意识地调节自身存在的这种非正常倾向,将“他人即地狱”的错误认知从脑海里根除,从行动上体现我们民族的团结意识。唯有如此,我中华才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精简标语数量,力求言简意赅
在为1966年国庆标语审阅时写下批语:“标语、口号太多,是繁琐哲学,要大精简”。[4]这句话在今天同样适用。我们在制作标语时要避免简单粗暴,空洞无物的问题,上级政府要把好质量关,力求言简意赅,尽量发挥标语最大的导向作用,从源头减少粗制滥造,标语量化的问题。
总之,由政府部门发出的宣传标语应逻辑严谨、内容可靠,正确代表众声音,尊重众权益,以充满正能量的语言,在心灵上与大众引起共鸣和交流。如:“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辱使命、全力防控”“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诸如此类的标语不仅能从受众的利益出发,诉诸人格、感性和理性,
还能在宣传的同时与大众心灵间架起一座良好沟通的桥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清除过时标语,追求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因此除了具有保护价值的标语以外,其余的过时标语应当及时清除,这也是工作跟进、内容更新的要求。清除过时标语,也就意味着这些即将被清除的标语在宣传过程中它的动员功能已经弱化,尤其随着当前疫情形势的变化,标语的内容也必将有所改变。此外,及时清理问题标语,不仅仅是对大众观念的正确引导,传递党的声音,其在建设美丽城市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因此,及时铲除过时标语并进行动态更新,既可以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又可以在情感上督促人们,帮助大众掌握正确导向,积极引导民众做正确之事和该做之事,跟随时代脚步,攻坚疫情。
结语
疫情需要隔离,人心不能割裂。疫情中的有些标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也对疫情防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我们也要认识到,疫情中出现的那些“硬核”标语,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并不是标语创作的主流。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标语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内容也渐渐失去价值,但标语中宣传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追求标语的与时俱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并积极发挥正确价值导向作用,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健颖.网络热词“硬核”探析[J].汉字文化,2020(2):12-13
[2]孙子.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6:33
[3]黄秋尘.新冠肺炎防疫标语失范现象及其规制[J].新闻潮,2020(4):11-13
[4]曾珺.大力精简标语和口号[J].党史博览,2019(6):64-66
2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