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
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
何文贵;雷中生;袁道阳;张俊玲;刘百篪
【摘 要】对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表明:本次地震的重破坏区位于玉门惠回堡至赤金堡之间,集中在火烧沟一带,其震级可达6%级,震中烈度Ⅸ度左右.在构造上震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内,其内发育了新民堡、阴洼山和玉门等多条全新世活动断层,性质以逆断为主.其中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的位置和走向与1785年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最为接近,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认为1785年惠回堡地震应与该区的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断层的最新活动有关.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1
【总页数】7页(P47-53)
【关键词】惠回堡地震;历史地震;史料考证;发震构造;酒西盆地
【作 者】何文贵;雷中生;袁道阳;张俊玲;刘百篪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315.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tail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n Huihuipu earthquake in 1785 in Yumen city,Gansu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the serious disaster area situated in Huoshaogou,between Huihuipu and Chijinpu.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M63/4,and its epicenter intensity is about IX.Tectonically,the area lies in Jiuxi baisin,which is in western segment of Hexi Corridor.There are several Hol
ocene faults developed in this area,such as Xinminpu fault、Yinwashan fault and Yumen fault,and so on.Most of them are reverse faults.Among them,the position and strike of Xinminpu fault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isoseismal long-axis of Huiningpu earthquake.And parts of deformation vestiges are still protected up to present.As analysing above,we consider that Xinminpu fault and Yinwashan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Huihuipu earthquake in 1785.
Key words:Huihuipu earthquake;Historical earthquake;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Seismogenic fault;Jiuxi basin
早期的历史地震研究工作主要依据史料的收集来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害特点等,由于缺少详细的考证和现场考古等研究工作,有部分地震参数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1]。近年来,国内外对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考证研究日益重视[1-6]。作为历史地震多发的省份,甘肃省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有许多历史地震研究程度较低,参数不确切,发生在河西走廊西部的1785年惠回堡地震就是其中之一。5分钟前兰州地震了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年三月十日酉时,即公元1785年4月18日下午17~19点之间,在甘肃省
玉门县人烟稀少的惠回堡(今新民堡)、白杨河、火烧沟、赤斤蒙古所(今赤金堡)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过去全国和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强地震目录均将其震中定在惠回堡一带 ,即 39.9°N、98.0°E,震级,震中烈度Ⅷ度(《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定为Ⅷ度强),并根据有限的资料绘制了不完整的震中分布图和等震线图(图1)[7-8]。由于这次地震强度较小,加之资料有限,所以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原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综合考察队进行过现场考察外,后来再没进行过系统的考证研究。其震害评定较为简单,其确切的震中位置、震害特点及发震构造等均不甚明确。我们在系统整理本次地震的历史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区活动断裂的最新研究结果,对其震害特点及发震构造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认识。
记载1785年惠回堡地震的资料均来自《清代地震档案》[9],主要为当时陕甘总督福康安,甘肃提督闫正祥、藩司浦霖等人的奏折。主要有: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二日陕甘总督福康安奏折、二十四日甘肃提督闫正祥录副奏折、四月十二日陕甘总督福康安奏折、《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八收的福康安甲申奏折、年月日缺失的陕甘总督兼管甘肃巡抚永保题本、《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八收的四月乙酉军机大臣等根据福康安奏的复奏、《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八收的四月丁亥军机大臣根据闫正祥奏的复奏等。其中记录最为详细的是四月十二日陕甘总督福康安在藩司浦霖三月三十日抵惠回堡等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作汇报的基础上,上报的奏折,
摘要如下:
“根据藩司蒲霖禀称:三月二十九日驰抵肃州,星驰出关,于三十日抵惠回堡,会同安肃道凤翔勘得该处被震居民九十七户,震塌房屋二百三十六间,压毙男妇大小二十一口。查点被难生存男妇大小五百零二口。又勘得白杨河被震居民六十七户,倒塌房屋一百一十一间,压毙男妇大小一十四口,马牛三匹头。其生存男妇大小二百三十八口。又火烧沟被震居民一十九户,倒塌房屋九十二间,生存男妇大小一百四十四口。赤金湖被震居民三十五户,倒塌房屋九十七间,生存男妇大小一百六十六口。赤金堡被震居民一十五户,倒塌房屋二十五间,压毙小口一口,生存男妇大小五十三口。……再勘得惠回堡旧有土堡一座,周迴不过里许,间断震塌一百一十三丈。又倒塌千总衙署房屋二十七间,军械库房一十六间,兵房一百间,仓厫四十五间。又赤金堡震塌仓厫一十二间,兵房一十五间。其惠回堡至赤金堡中间墩汛五处,俱有倒塌。……再甘州、肃州城墙间有闪裂之处”。
另外,乾隆五十年刊本,也就是地震当年编写的《永昌县志》[9]中,有“五十年春三月初八日,永昌县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的记载。
根据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四日甘肃提督闫正祥录副奏折:“查此次地震,自惠回堡起,至赤金堡止,
东西一百三十余里,南北多系土山旷野之地,并无居民,是以被灾之处无兵民。”也就是说,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东起惠回堡,西止赤金堡,全长约65 km,但由于南北两侧均为无居民的土山旷野之地,所以给震中的准确确定带来一定困难。
从现有资料分析,破坏最重的区域应分布在惠回堡至赤金堡之间。1965年西北地震综合考察队为完成酒钢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在河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历史地震考察,作者之一的雷中生参加了该项工作。当时在惠回堡现场工作时曾到过白杨河北面的窑洞地考察。在现场曾见到地面上有许多宽大的裂缝,据当地老人说,祖上传说窑洞地一带原有7棵很大的白杨树,现在只剩下了三棵(当时在现场曾看见过)。并有“先有白杨树,后有白杨河”之说,说是清朝某年间这里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地震,房屋倒塌,人民压死者十之八、九,地面裂开了许多大的裂缝,因地裂漏水致使无法灌水浇地。玉门县长知道后,就给灾民发了种子,把他们迁到今白杨河地方住下。老乡们舍不得这里的良田,所以每年还到此种“撞田”。2006年据玉门市志办公室主任杜海潮先生介绍,这里以前开了七、八个洞子,但不太大,故称“窑洞地”。洞子有油烟熏过的痕迹,估计开凿时间已很长,清代时还有这个地名记载。这些洞子已早被人废弃,是否与乾隆年间的地震有关连?从地理位置看窑洞地恰好位于1785年地震的中心部位,所以这里遭受到严重破坏是完全可能的,因而也应属于极震区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地震的各点中,“唯惠回堡情况较重,…
…白杨河一处情况亦重[9]。”近年来闵伟等[10]在火烧沟一带发现很清晰的地震断层,估计应与本次地震有关。所以震中所在地可能在两者之间偏于火烧沟一带,即39.9°,97.9°,震中精度3类,误差小于等于50 km(图2)。
1785年地震各破坏点的烈度主要根据《新中国地震烈度表》评定,同时参考了《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742-1999《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甘肃省中强地震的震例[8]。然后按照中国大陆西部震级-烈度关系式:MS=0.605I0+1.376计算其近似震级。
3.1 各居民点烈度的综合评定
1785年惠回堡地震无地表破坏的史料记载,但对于房屋破坏和人员死亡的记载却极为详细,因而为我们评定烈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785年三月三十日藩司浦霖奉旨抵达惠回堡一带进行实地调查,根据他的调查结果四月十二日陕甘总督福康安在奏折中给予了详尽记录。表1是根据这份奏折汇总而成的各居民点损失统计。史料所载的“被震居民户数”我们可理解为当地居民户数;“生存男妇”加上被害人数可理解为总人口;房屋总数则是根据1965年现场调查时从现居民每户平均拥有房屋6间而推算得出的;房屋倒塌数和人口的平均死亡率均为推算得出。
(1)惠回堡烈度
惠回堡是历史上的一个小城池,是清代重要的兵站,又是武威到敦煌的十八马站(驿站)之一。位于清泉乡中沟村一组,现改名为新民堡。雍正五年(1727年)靖逆通判黄汝镜在此筑土城一座,周一里二分(合二百丈,实测614 m),高约十丈,开东门,有城楼一座。1965年考察时见城墙高6 m,残留巡墙0.3~0.45 m,女儿墙和巡墙共残留20 m。堡城东城墙南部倒塌5 m长一段,北部倒2~3 m一段。北城墙有大块城墙倒塌,西段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城墙大块塌落者有数处。估计地震时“间断震塌一百一十三丈”[9],主要是巡墙和女儿墙,部分是城墙。堡内设千总公署,驻防千总一员;城东有演武厅,堡内有防兵营房二百间。
地震时惠回堡被震居民97户,如果按每户6间房计算,共有房屋582间。史料记载倒塌236间,房屋倒塌达40.6%。其烈度可达到Ⅷ度强。
地震时惠回堡共有居民97户523人,其中死亡21人。地震发生在酉时,也就是下午5点~7点钟之间,对于天气渐暖的4月中旬来说还是农活较忙的时候,人员的死亡还高达4.02%。从这点来看惠回堡烈度应为Ⅷ度至Ⅸ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