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开展历程
 
 
诗歌是先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开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在语言的句法上,根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局部。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开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开展阶段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芒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开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开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先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根本上为模拟四言和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邦的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在班固、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来衡作"同声歌"、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根底。**时代,由于三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展写作。到了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开展。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开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容。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代诗歌的根底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更讲究追求声律。它根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盛唐时期,诗歌的开展到达了繁荣的顶峰。不管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诗歌高度开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开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根底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严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承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的字就叫衬字。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局部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一样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根底,导明了方向。
 
二、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根底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则,"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气氛〔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气氛〕、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手段〞,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气氛〞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参军行"之"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展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再进展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展鉴赏。如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巧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气氛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说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长远,不能不给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气氛。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局部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project教程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到达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惜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穿插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土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种具体事物中,到达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挖苦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气氛,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象
人物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推荐20万左右的suv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比照或衬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互方、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镜中看〞
虚实结合 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3、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展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有多少汉堡加盟费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我国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达的不同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北京的小吃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灵运、渊明、孟浩然、王维、成大、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气氛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外表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则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商隐,感慨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创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围要大一些,但凡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表达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辛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场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表达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历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挖苦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权、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成心借题发挥,如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局部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国古代的诗人在漫长的历史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历,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常见手法:
表现手法分〔1〕表达方式,〔2〕 修辞手法,〔3〕 抒情方式,〔4〕描写手法四大类。
〔1〕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照、借代、夸、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等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盘里一青螺。〞(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局部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三〕夸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则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四〕对偶  用构造一样、字数一样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沉着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构造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比较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较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到极点。
〔六〕排比   把容严密关联、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七〕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表达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种景象或*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浑"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风光,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奇异景观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种理想和人格融于*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则,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4〕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说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大方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借古讽今〔用典〕"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⑤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轼〕"假设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假设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提醒了"天下事物的完有赖于主、客体的严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4〕描写手法
①衬托。〔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潭水之深衬托诗人与友人的情谊之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等。又如"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反衬。
②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别离又不得不别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柳,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④渲染。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白居易地"问十九":"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地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酿造的米就,为呈黄绿,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问"能饮一杯无?〞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⑤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⑥动静结合
以上的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对学生的鉴赏比较有帮助。结实掌握,学生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的作答,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抽行理论与具体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得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对个别优美诗歌的鉴赏
普宁一中 燕龙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渊明到"**七子",从白到文天祥,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不胜枚举。诗人们,才华横溢,寄情世外,牢笼百态,体察入微,或沉醉或清醒,或抑郁或洒脱,风情万众,千古流芳。
现在的高中教材诗歌的比重越来越大,诗歌鉴赏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而且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有人认为,诗歌鉴赏头绪多,困难重重,难以应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予以重视,到方法并熟练应用,诗歌鉴赏并不困难。以下是以王维的"过香积寺"这首诗为例,谈谈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从选文看,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作,从鉴赏方面看,涉及形象、语言和技巧,以及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它为我们掌握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        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欲知诗之深意,必先明人之境遇。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容的理解和把握。王维是唐代诗人,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奸臣林甫将著名宰相九龄排挤出朝廷,王维非常沮丧,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于是随俗浮沉,开场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他的母亲长期奉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王维中年丧妻后,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单身生活, 对蓬勃开展的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浓,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其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过香积寺"这首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是"诗中有道 〞,禅理、禅趣尤浓。诗中描写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深山古寺的环境风光,都是则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都称王维为"诗佛 〞,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 〞,最有神韵。
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做诗歌鉴赏题目时,首先审视一下作者,回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回想诗人的作品风格,特别是教材中涉及的诗文大家,比方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这些对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将会有很大帮助的。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题下小注〔高考试卷无多余字句〕,力求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
二、        组合意象,探究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表达诗情的。意象是诗的根底,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过香积寺"通过 "云峰〞、"古木〞、"深山〞、"泉声〞、"危石〞、"日〞、"青松〞、"空潭〞等意象,写出深山之中寺院的幽邃景象。特别是颈联中泉声、危石、日、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真切地透露出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淡  心境。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过香积寺"首联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颔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何处〞既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的意境渲染得越来越浓。颈联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气氛。"日冷青松〞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意象"日〞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更深刻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结尾两句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全诗用"不知〞、"无人〞、"何处〞、"冷〞、"空〞等词语,从各个侧面衬托山寺的深幽,创造了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境界,使外在景物与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好诗都有诗眼,诗眼是最值得赏玩品味的。"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并不难,它们分别是"咽〞、"冷〞。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消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山森幽暗,而现出寒冷的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可谓新奇绝妙。"咽〞、"冷〞 两字把泉声、危石、日、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假设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五、踩准分点,高效答题。
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过香积寺"这首诗,王维以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描写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风光,然而无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因此结合全诗对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作分析,重点要答出三个要点:一是"咽〞、"冷〞 二字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 "咽〞、"冷〞二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咽〞、"冷〞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