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里的古代乐器你能认出几个?
敦煌壁画⾥的古代乐器你能认出⼏个?
壁画中的乐器
“ 世界上只有⼀个敦煌,要是没有了,很多中国古典⽂化艺术就见不着了。”
敦煌莫⾼窟共有 492 个洞窟。其中,与⾳乐题材相关的洞窟多达 240 个,约占整体数量的⼀半⽽这部分壁画绘制的年代多在唐代,可见⼤唐⾳律的盛况。这些⾳乐壁画不仅是乐⼈们在当时的真实写照,也是解开我国古代⾳乐史之谜的⼀把钥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竟。
1. 琵琶
初唐第220窟南壁
弹拨类乐器中,当属琵琶这件乐器最有代表性。仅在莫⾼窟中所绘制的数量就多达700余件。⽆论在⼩型乐器组合、⼤型经变乐队,甚⾄不⿎⾃鸣中,都能寻见它的踪影。
形制上,它的共鸣箱呈梨形,颈部呈曲项或直项的形式。有四根弦,且在弦的两端设有⼭⼝和缚⼿。⾯板上饰有捍拨和凤眼。仔细寻觅,你会发现,飞天、药叉、菩萨等各类乐伎横抱琵琶演奏的画⾯,散落在洞窟的各个⾓落。
2. 五弦
北周第428窟中⼼柱
五弦⼜称五弦直项琵琶,起源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天⼭北麓传⼊中国。乐器形态与演奏⽅式都与四弦琵琶较为接近。
曾⼀度盛⾏于唐代,⼊宋以后逐渐⾛向消亡,取⽽代之的是四弦琵琶。
藏于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遗憾的是这件乐器在我国并没有得到传承。现今世上唯⼀⼀件唐代五弦直项琵琶 “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 留存在⽇本正仓院。作为镇馆之宝,每次展⽰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物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去观展。
3. 阮咸
西魏第285窟南壁
阮咸归属琵琶之类,出现在唐代。缘于晋代⽵林七贤之⼀的阮咸善弹这件乐器,因⽽得名。
形制上,共鸣箱呈正圆形。项长,四弦,⼗⼆品柱。
初唐第220窟北壁
它与五弦琵琶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唐朝以后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之后被宋代的⽉琴所取代。
中秋趣事的作文然⽽,敦煌壁画中却留下了⼤量它的⾝影。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
复原的花边阮
4. 箜篌
盛唐第225窟南壁
箜篌作为外来乐器,也曾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乐中扮演着重要的⾓⾊。对此,它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呼应性的体现: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形框架,弦数较少。
唐代的箜篌,⼤都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尽管如此,⼊宋以后仍难逃衰亡的命运。⽽它曾经辉煌的历史也只能被定格在⼀幅幅敦煌壁画之中。
5. 琴
北周第299窟窟顶南坡
大学个人总结飞天抱着的并⾮是⼀块搓⾐板哦,那是琴。在我国汉晋时期就确⽴了七弦⼗三徽的形制,并传承⾄今。在《诗经 · 关雎》中也有“窈窕淑⼥,琴瑟友之”这样的诗句,古琴的孤独性从诞⽣之初就已被注定。
6. 筝
初唐第220窟南壁
相⽐古琴,古筝的尘世性则是在顺应历史中形成的。最初为五弦,逐渐递增⾄唐代,形成⼗⼆弦与⼗三弦筝并存的格局。近代筝的弦数则多达26根,甚⾄能实现⾃由转调。
7. 笙
中唐第154窟北壁
此图中位于第⼀排的两位乐伎,左⾝吹奏的是笙。这是⼀种⽵制簧管类乐器,由簧管、⽃⼦、吹嘴三部分构成。簧管的长短参差不齐,笙⽃呈圆形,有围匝的形式,吹嘴呈茶壶嘴状。
8. 筚篥
中唐第154窟北壁
第⼀排右⾝吹奏的是筚篥。它的形制与竖笛⼗分接近。如果不仔细分辨的话,容易产⽣混淆。相较笛⾝,略短,稍细。⼀端有哨嘴,按指位置偏上⽅。
9. 竖笛和横笛
中唐第154窟北壁
第⼆排,左、右两⾝乐伎分别吹奏竖笛和横笛。在吹奏类乐器中,横笛的地位和琵琶⼀样,始终穿联在近千年的历史脉络中。从敦煌所绘的历代横笛来看,笛⾝规格、挖孔数量以及演奏⽅法都并未统⼀。
有意思的是,在唐代⼤型经变画中,横笛的地位似乎⽆可取代。作为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有时甚⾄会被连⽤数⽀。通常与横笛相对出现的还有竖笛。它的笛⾝较长,有吹⼝。吹奏时,两⼿靠下持笛。
10. 排箫
中唐第154窟北壁
僵尸围城攻略
第三排左侧乐伎吹奏的则是排箫。它是⼀种⽵制编管类乐器。在敦煌壁画中,形制纷繁多样。管⾝粗细、长短、管数以及花纹等都不尽相同。其余两位乐伎则分别演奏拍板和铙。由此,唐朝⼤型宫廷乐舞的繁盛景况可见⼀斑。
11. ⾓
中唐第154窟北壁
除此之外,这张壁画⾥⾯还有⾓,是⼀种较为原始的乐器。时常出现在两军交战的影像中,主要⽤于号召军队、振奋⼠⽓。由于⾳⾊过于粗犷、单⼀。因此,并不适⽤于乐队中。
12. 埙
晚唐第156窟南壁
早在周代“⼋⾳”分类中,埙就被纳⼊“⼟”类乐器之列。这件乐器在敦煌仅此⼀例。图中,乐伎双⼿持埙,⾳孔数量不详。
13. 海螺(法螺)
壁画中的海螺(法螺)
这件吹奏类乐器⽐较不好认,别以为菩萨在啃桃⼦或地⽠,那是海螺,也称法螺,或贝。在《妙法莲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佛世尊欲说⼤法,⾬⼤法⾬、吹⼤法螺。”可见它有着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双重⾝份”。
14. 腰⿎和羯⿎
中唐第154窟北壁
在上⾯这幅经变乐队图中,前两位乐伎正在演奏腰⿎。⿎的形状就如同两个碗底对接⽽成。⿎⽪两端以绳收束。演奏时,既可⽤双⼿拍打⿎⾯,也可斜挂于胸前⽤两槌击奏。
第三位乐伎演奏的则为羯⿎。⿎⾝呈直胴状,两端以绳索牵连。演奏时橫置于膝上,并以⿎槌敲击。
同样,⿎⾯两端有绳索束之的还有答腊⿎。⿎的形状为扁平圆桶状。⿎⾯的直径略⼤于⿎⾝。
15. 齐⿎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盛唐第124窟北壁普通话排名
有趣的是,当那些原本存在于史书记载中的⿎,以⼀种别样、⽣动的⽅式出现在壁画时,会给⼈⼀种
强烈既视感。⽐如,在《通典 · 乐四》的这段⽂字:“齐⿎,如漆桶,⼤头设脐于⿎⾯,如麝脐,故⽈齐⿎。”这幅图就是详解。
看到这⾥,不难发现各类弹拨、吹奏、打击类乐器在敦煌壁画中汇聚⼀堂,⾼度成熟的⼤唐乐舞形式在此已⼀览⽆余。
看到这⾥,不难发现各类弹拨、吹奏、打击类乐器在敦煌壁画中汇聚⼀堂,⾼度成熟的⼤唐乐舞形式在此已⼀览⽆余。
实木地板材质
其实,敦煌并⾮唯⼀记录⼤唐⾳律之盛况的唯⼀壁画。由于唐⽞宗爱好歌舞,再加上唐风开放,丝路繁荣,外国使节、客商、僧侣、留学⽣纷纷来华,多定居长安、洛阳,带来新奇风尚,使中原内地胡风劲吹,盛极⼀时。
韩休墓东壁乐舞图
尤其长安城中,从上层贵族到闾巷百姓,竞相仿效,穿胡服、饰胡妆、⽤胡器、品胡⾷、骑胡马,更是热衷于欣赏、学习胡乐胡舞,西凉、龟兹、天竺、⾼昌歌舞汇集于此,胡部新声使长安乐舞⾯貌⼀新,极⼤地影响了唐⼈的⽣活⽅式和风俗习惯。
壁画左侧正在演奏的唐代仕⼥
画中乐舞场⾯壮观,胡汉乐舞交相竞技,⽓氛热烈。图中共绘16⼈,左边站⼀男⼀⼥,⼥伎损毁,男伎头戴幞头,穿黄⾊圆领袍服,腰束⾰带,左⼿拿⼀条状物,类似今天的指挥棒,右⼿扬起。
壁画中间正在跳着胡旋舞的男伎
其后四⼥坐于⽅毯之上,⼀⼈弹奏箜篌,⼀⼈弹筝,⼀⼈吹笙,⼀⼈执拍板;中间⼀男⼀⼥分别⽴于圆毯上跳舞,其中⼥伎头梳倭堕髻,⾝穿袒胸长裙做旋转状,男伎头戴黄⾊抹额,⾝穿圆领袍衫,腰束⾰带,右脚抬起,亦做旋转状。
壁画中间正在跳着胡旋舞的唐代仕⼥
右边⼈似乎全为胡⼈,五⼈跪于⽅毯之上,正在演奏,乐器有笙、琵琶、箜篌、箫、钹,旁站⼀⼈,前放⼀筝。整个乐舞置于⼭⽔环境中,是唐墓壁画乐舞图中难得的精品。根据⽂献资料和场景分析,其所跳之舞似为男⼥双⼈胡旋舞,乐则可能是龟兹乐。
韩休墓的⽉舞壁画风格虽与敦煌略有不同,但壁画中乐者使⽤的乐器却是基本相同的,也从侧⾯相互印证了当时⼤唐⾳律之盛景。⽂明因交流⽽多彩,因互鉴⽽丰富,这些壁画都⽣动再现了男⼥散乐舞队奏乐的热闹场⾯,更是⼤唐盛世的完美体现。
图⽚:来⾃⽹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