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节送礼的问题及看法
如何对待教师节送礼的问题
日前就“教师节送礼问题”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小学生家长和100名中小学教师。调查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如贺卡、塑料花、工艺品等)送老师;家长和孩子均不送礼的仅占10%!
“送礼的‘重灾区’在名校!”南京教科所刘永和所长指出,现在一些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分量越来越重、金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说到底,“功利心”越来越重。
调查中,家长送礼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家长送礼,是对老师辛苦付出表示一种感谢;有的家长则是通过送礼跟老师拉关系,请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希望能够通过送礼在学习机会、评三好生、推优等重要问题上给孩子“铺路”。
100%老师收过礼,但贵重礼物多退还
调查显示:随机采访的100名教师均表示曾经收过教师节礼物,但礼物形式多样。35%的老师
表示会退还价值较高的礼物;40%的老师会将鲜花、卡片等礼物放在办公室;25%的老师则表示会将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带回家保存。部分老师表示:有些家长过分热情,拒绝接受后还是不停的往我们身上丢、包里塞。内心是崩溃的。
近日,一位自称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网上发了一个标题为“教师节到了,作为教师的我最想要什么?”的帖子,该帖一发,立即引起各位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谈谈自己对“教师节送礼”这一话题的看法。
该教师在帖子里写道:“家长们,千万不要去想要给教师送什么礼,家长给教师送礼是对教师最大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或许有教师愿意接受家长的礼品,我想绝大多数教师是洁身自好的。我当班主任时,也收到过家长的钱、卡等,事后还要想办法去还给家长或孩子,真的很麻烦。孩子们,教师节给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就可以了,老师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帖子里,该网友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实我最开心的是:教师节收到毕业N年后的学生发来的短信,一条短信足矣!说明这孩子还记得老师,也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尽管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他(她)是谁。 ”
如何看待教师节送礼现象
第一,“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对教师而言,你选择了教育就等于选择了奉献;
第二,奉劝家长,教师节送礼不仅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你的行为会影响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弊大于利”;
第三,社会上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权益,并引导学生和家长用恰当的方式尊重老师。其实教师节去看看曾经帮助过自己、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哪怕是一句问候,对老师都是一种欣慰和满足。
对于教师节送礼的看法
一个教师节,把我儿子忙得不亦乐乎?家长也跟着操了不少心。教师节送什么礼物最好
教师节这那里是给教师过,分明是给学生和家长过。不知有关人士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个本是表达全社会对教师行业尊重的节日,如今却成了一道“人情关”、“经济关”。为此,甚至有人干脆建议把教师节取消或改期。韩愈曾写有《师说》,强调教师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确重要。人的知识多是从老师那里学来。没有老师的人是很少的,我敢说,几乎没有。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老师,真不知人们能不能学到知识。所以,
强调尊重老师,把老师等同于父母看待都没有错。设置教师节,也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充分肯定。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其实,“教师节”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它开始变味了,变得市侩气起来。我们需要的是重新理解“尊师”的精神和意义。教师节到了,这个本应是全社会为“园丁”敬礼的'日子,却因为“送礼”的问题,引来全社会的口诛笔伐。在这样一种风气中,家长实际上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其纠结在于,别的家长都送了,如果自己不送,孩子将来受到歧视怎么办?然而细想起来,这个看起来热热闹闹、皆大欢喜的“游戏”,其实是一个“三输”的结局:家长们陷入烦恼,平添了负担;教师们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孩子们则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埋下了隐患。
其实,设立教师的一个节日,这没有错。何况尊师重教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逢年过节特别是教师节来临,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地送上些小礼物,表达对教师悉心培养、辛勤工作的感谢,这无可厚非,既是一种真诚的慰问答谢,也是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但如果所送物品价值过高,甚至是大量货币,而且夹杂着想获得教师额外照顾和吃“偏碗饭”的目的,这无疑就超出了正常人情交往的界限。
我们设立教师节的目的是弘扬“尊师重教”,不是当成拉拢关系的一块“敲门砖”。换句话说,
教师节之所以成为节日,更是因为我们的教师领域还存在着诸如教育质量、教育不公、教育收费、教师负担和待遇等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些教师收礼,就对整个教师体进行“一锤子打死”;不能因为城里一些教师收礼,就忽略了农村教师的安贫乐道。想想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的教师们,想想城里那些同样在为房子、孩子奔波并背负着巨大升学压力的教师们,我们借教师节之机向他们表达敬意没有问题,这是应该的,这是提倡“尊师重教”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