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21届历史八年级(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的是( )
A.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C.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D.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2.要去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应该去
①南京 ②上海 ③广州 ④嘉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如图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影片的宣传画,你认为以下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4.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5.《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这首七律里面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8.民国建立之初,某人撰写了一副对联:“民忧是也,国忧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结合对联可知,此时( )
A.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 B.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C.袁世凯已经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没有颁布
9.据示意图,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应是( )
A.开展农民运动 B.推翻帝国主义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打倒军阀
10.“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这里的“本大臣”是指
A.
B.
C.
D.
11.2018年12月26日是诞生125周年,下列事件他没有亲身参与的是
A.参加中共一大
B.调停西安事变
C.参加遵义会议
D.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2.历史当事人留下来的资料是一手史料。若运用一手史料研究林则徐,应选择
A.林则徐奏折
B.林则徐雕像
C.林则徐纪念邮票
D.连环画《林则徐》
13.歌谣“除军阀,国共联手为统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百团大战
14.如下图所示事件得到和平解决的影响是
A.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B.国共十年内战从此完全结束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民族危亡发展到了生死关头
15.“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
①孔子;
泰安水上乐园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A.北伐战争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7.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三湾改编
18.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①自由银行客户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②民主 ③平等 ④科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1936年,张学艮、杨虎城联合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八一三事变
20.“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中华民国的建立
上海二日游二、综合题
2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创举(或事件) | 意义 |
① |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 |
② | 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道路 | 开创了一条③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
(1)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按照提示完成材料一的表格。
材料二 《长征组歌》两首
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2)根据材料二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伟大作用?
(3)《长征组歌》两首中体现了哪些长征精神?
材料三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4)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各是什么?根据材料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材料四 20世纪,在孙中山、、三位世纪伟人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乡”“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5)中国人民“醒过来”和“站起来”分别是指什么事件?这两个事件在改变“中国前进的方向”方面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理论指导下,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建设道路?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而出此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如此,则朕将战局并未何以保全亿兆赤子。……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事件”指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英美宣战的理由及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原因。
(4)通过以上回答,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应遵循什么原则?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战争?依据哪一条约,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根据材料回答,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昨日下午,法国皮诺家族在国家博物馆将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偿捐
赠给中国,这是圆明园被劫掠文物首次以无偿捐赠的方式回归。国家文物局已将这两尊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将于近期公开展出。至此,圆明园12兽首中已有7件回归。
dvd光驱不读盘——《新京报》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是在哪次战争中流失国外的?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3)材料三“清国之败”与哪场战役关系最为密切?这场战争引发了怎样不堪回首的后果?
材料四: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东北初步全部沦陷,被据五年,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4)材料四中“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条约,使得“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请你写出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创作于1919年2月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材料四: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问题:(1)材料一漫画中“穿和服的人”和“坐在这位身着和服的人身上的人”分别指的是日本、中国北洋政府,联系巴黎和会对华决定,简析漫画反映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