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复兴前与中国隋唐前的绘画之比较与研究道
西方文艺复兴前与中国隋唐前的绘画之比较与研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在犹如茫茫大海的历史中,总是不断地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流派,一批又一批的大师精英。绘画艺术,伴随着人类从原始、荒蛮走向文明、开化。从最早的洞窟壁画,岩画到宗教题材的油画、壁画、帛画,又到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新古典主义,荷兰油画艺术的黄金时代,以及中国的山水画,工笔花鸟人物画,篆刻书法相继持续一千多年的鼎盛时代,再到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未来主义,并伴随着莫奈、塞尚、毕加索、蒙德里安等一批代表性大师的横空出世。随着人类两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的联系密不可分,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将西画传入中国,使得中西两种文化能够密切地交流,融合。中西两种画派互相取长补短,题材更为丰富。中国画通过西方的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变得更为写生、生动,西画从中国画中吸取养分变得更为意境、传神。随着西画的传入,美术教育这一教育体系也植入近代的中国,为后来颜文梁、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等一批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涌现提供了土壤。17 而在我们还在惊叹16、世纪的大师们,我们似乎忽略了那些离我们年代久远的那个时代,那时候,正是中西美术各自发展的萌芽时期与成长时期,但那时的人所具有超前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后来的绘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题材。作为人类东西方文明共有的艺术成果,绘画多呈现出年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独立性。石器时代从起源来看,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那时由于人类生产力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原始的人类多通过在洞窟石壁上用描绘图腾,狩猎场景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懵懂看法以及对于原始宗教的信仰。洞窟壁画,在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便是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里亚地区,这一地区的洞窟壁画,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阿斯科洞窟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石器时代同样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与西方不同的是,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 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由于冰河期消失、气候转暖,中石器时代的绘画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随着人类狩猎工具的进步,对大自然征服力的增强,动物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减少并失去原始的野性,而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描绘的主要对象。在欧洲,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欧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区,其中拉文特岩画尤为突出。北欧岩画:分写实与抽象两大类风格。写实风格属于渔猎部落人的作品。抽象风格属于农牧民的作品,他们把动物简化为抽象的图形,最后演变成几何形,反映出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孕育了工艺美术的萌芽。拉文特岩画: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他们以人类狩猎为主要情节,以表现人类、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中的紧张和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境下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单纯。在中国,到了新石器时代那些地处边远地
区的神秘岩画引人注目。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人类已经开始并且有了一定的创造思维与抽象概括能力。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案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中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青铜时代而到了青铜时代,人类学会了冶制青铜器和使用青铜工具,自从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距今约4000 年的两河流域,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民族,到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从中亚经波斯迁
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从此,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文明,直到公元前538 年被并入波斯帝国为止,这一地区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前3500—前2000);巴比伦时期(前1000—前1600);亚述时期(前1000—前612);新巴比伦时期(前612—前539)。关于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闪绿岩、粉红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贺场面;而巴比伦时期除了现存最完整的汉莫拉比法典石碑,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美术作品几乎不多;亚述人文化上受苏美尔人影响,他们的艺术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亚述浮雕用极为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狩猎等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充满着激烈的动势和紧张的气氛,显示出亚述人特有的强悍的生命力;新巴比伦时期,建筑装饰上用彩琉璃砖,镶嵌植物图形与猛兽图案是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特征。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埃及艺术受宗教影响很大,为统治阶级服务。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于初期阶段。古王国时期的墓室壁画为数不多,其代表作《雁图》,构图别致,刻画写实、生动,设和谐动人,整个画面富有诗意。中王国时期墓室壁画逐渐流行,在程式上仍遵循古王国传统,但表现风格显得更加活泼、圆润和优美。如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壁画《饲养羚羊》中,画家没有被程式所拘束,画得随意自由;新王国时期的壁画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它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它的内容多表现墓主生前奢侈繁华的生活以及仆人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形式上继承了古王国、中王国的传统,但处理手法更纯熟、大胆、自
由多样。如底比斯的纳赫特墓中的宴乐场面,其中三个女乐师是埃及壁画中最美的形象。艺术家透过轻盈透明的衣裳把3 个妙龄少女的躯体画得若隐若现,娇憨动人的姿态、华丽的彩、流畅的线条到达了极为和谐的境界。底比斯尼巴姆墓室中的《舞乐图》以同样的手法表现了贵族的享乐生活,充满了喜悦的气氛和轻歌曼舞的情调。同一时期,遥远东方的中国大地,经历着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统称先秦美术。其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古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此外,商周的宫殿庙堂壁画及遗存的战国帛画,也应给予重视。先秦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为贵族日常享乐生活服务的工艺性绘画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青铜时代的东西方各个文明下的艺术,大都反映着世俗生活,歌颂着王权,以维护、巩固奴隶主贵族的政权统治,同时宗教对绘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东西方文化艺术此时由于地域限制,丝绸之路未开辟,大中华文化圈还未形成,此时的东方是相对独立的,而西方一直从两河流域至尼罗河流域,地中海地区都相继并存着几个文明,它们的艺术风格迥异,争相辉映,呈现多元化。铁器时
代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世界上最早锻造出铁器的是赫梯王国,距今约3400 年。中国冶铁业出现的时间虽晚于西亚和欧洲等地,然其后发展迅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铁器的使用,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这是人类使用铁的最早情况。地球上的天然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在欧洲地区出现了铁制工具,大约是由小亚细亚慢慢地西传而来。在尼德兰,大约在公元前800 年左右出现铁制工具。而因为罗马带入文字,所以尼德兰的铁器时代大约于公元50 年结束。爱琴海流域哺育了希腊古典文明,而在希腊之前,还存在过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罗马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古风时期(公元前7 世纪—前  6 世纪),是希腊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东方文化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希望艺术又通过吸收东方文化之长和逐渐摆脱东方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与建筑,它奠定了情节性绘画的基础出为对绘画的研究,古风时期的瓶画艺术可看作是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依附于陶器
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陶瓶是希腊人主要的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古风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公元前7 世纪的瓶画主要为东方风格,出现了受埃及、两河地区影响的兽首人身像和植物纹样等。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  6 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背景保持陶土的赭,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其代表作有《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等。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 世纪末,它恰好与黑绘风格相反,是在背景上涂以黑,留下主体部分的赭,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瓶画表现的多为情节性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用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感情。希腊在公元  1 世纪被罗马吞并,从此以后,古代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从希腊转移到了罗马。罗马的艺术风格不像希腊那么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伊达拉里亚美术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各个不同地区艺术风格都各有所异,除了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帝国正统艺术以外,帝国各行省还存在着各种地方风格。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罗马时期主要艺术成就集中于建筑与雕塑中。在绘画上,罗马时期主要包括镶嵌画与壁画。18 世纪,在公元79 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镶嵌、建筑、埃及、庞贝的巴洛克四种风格。庞贝城著名壁画《密祭》就是第二种风格的代表作,表现了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秘密献祭。此时,与西方不同的是,东方的中国,经历东周春秋,在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并在公元前221 年由秦完成了统一。后汉朝继承秦制,持续四
百多年。史称秦汉时代,这个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等门类。绘画艺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呈现着繁荣景象。春秋战国时代,壁画创作尤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在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例如秦宫车马仪仗壁画遗迹,画面内容与形式布局是典型的封建贵族礼仪活动的写照;壁画人物形象稍嫌粗犷拙稚,但总体气势颇为煊赫壮观。西汉宫殿寺观壁画,是西汉统治者题材绘画为政教服务后,逐渐兴盛。东汉时期,汉明帝在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制作,即绘制“云台二十八将”。明帝还派遣使臣远赴西域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携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逐于洛阳西门(雍门)外建白马寺,寺壁曾绘制象饶塔图,此乃中国佛教寺院壁画之肇始。汉代墓室壁画,分几个时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多鲜明地体现出升仙主题,反映出汉代早期古人对死后升仙的单纯想法。西汉后期墓室壁画,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新莽时期墓室壁画,壁画题材是日月星象与四神,此乃“天应”论与谶讳迷信说极度泛滥的产物。东汉前期墓室壁画,题材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下、四神、祝寿升天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男墓主家居宴饮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东汉后期墓室壁画,大多反映了封建贵族生前拥有“连栋数百”的情景。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本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燕居场面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
中国纹饰
乐舞的形式出现,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标榜封建道德的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历史故事画,艺术水平十分出。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席。战国时代,有一种叫帛画的画种较为盛行,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其一称《人物龙凤帛画》;其二称《人物御龙帛画》。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画里的男女人物,肯定都是墓主人的肖像。战国肖像画具有如下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长沙楚墓还出土一幅带有神怪图像的帛书,帛书四周的图案多采用兼体造型的手法构成,以超现实的组合表现超自然的力量,突出地体现了战国时代琦纬诡谲的艺术风格。而汉代,画在缣帛上的绘画作品颇多,因历经沧桑,遗存极少。一时期,还出现了情节性的漆画作品,漆画一般都以黑漆为底,用漆红、熟褐、翠绿、黄、白等多种颜,以平涂、线描与勾点结合的技法,描绘了王室贵族的世俗生活。它毫无神秘彩与礼教彩,表现出的世俗生活内容,代表了一种将在中国绘画中越来越占上风的全新的趣味和主题,因此漆画常常被看做中国现知最早的风俗画。可见在西方的罗马时期与东方的战国秦汉时代,壁画一直是东西方绘画的主要趋势。中西方壁画的共同点在于多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叙事,或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而不同的是,中国古人更习惯于以精美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去表现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臣僚励志的楷模。中国的墓室壁画更是反映出古代东方人的精神世界。西方中世纪与南北朝的美术发展自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
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也称基督教艺术。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艺术、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分裂,拜占庭帝国的兴盛,北方蛮族的入侵,逐而有了早期的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罗马式艺术、哥特式美术。约公元  3 世纪,闻名于世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是基督教艺术最常见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形象准确而逼真。到了拜占庭时期,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公元540 年,查士丁尼皇帝占领了拉文纳这一东哥特王国的首都,并以此为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他尔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一边是《皇后狄奥多拉和女官》。画中人物被拉长,但显得非常严肃、庄严。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物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而公元5 世纪北方蛮族入驻罗马帝国核心地区以后,西罗马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