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下《11诗二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word教案 (1...
《新闻两则》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理解生词和成语
(2)明确掌握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新闻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筛选新闻信息要点,并获取报道中背后所隐藏的观点、信息
(2)能给新闻拟标题和导语
(3)品味新闻准确简练的语言和新闻的写作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之师必胜的真理,树立爱人民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感受文体特点,掌握新闻的五个结构部分
2、 理清新闻的写作思路、体会新闻内含的信息和意蕴
3、 掌握给新闻拟写标题和导语,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能力
4、 品味新闻语言,了解新闻写作特
三、 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走进文本
学生齐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正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夺取南京胜利后所作。从诗歌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军横渡长江的恢宏气势。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新闻正是对这一历史性战役的报道。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则新闻和课文之前的引言部分。
(二) 词语积累,背景知识介绍
1、 词语积累
高屋建瓴líng 建:倒水,泼水,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锐不可当dāng: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荻港dí 殷家汇yīn 溃退kuì 督战dū 歼灭jiān 无锡xī 芜湖wú
2、背景知识: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打得国民党反动派喘不过气,已在崩溃的边缘。此后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且还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企图划江而治。19494人民的正义为什么播不了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战役,23日即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3、浏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明确: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三) 解析新闻结构,理清文章内容
一则新闻一般由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题中。
1、 标题:迅速了解文章内容。(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齐读标题,从标题中可以窥见哪些信息?
明确:“百万大军”表明兵力众多,推想到战斗场面空前壮观。“横渡长江”可以想象到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2、 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比较详细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使读
者一目了然。
1)说说本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较标题又详细了很多,分析导语所蕴含的信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兵力强;一千余华里的战线:战线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战况激烈;西起、东至、均:战绩卓越,豪情万丈
总结:从导语中可以知道目前的战况,敌阵已经冲破,渡江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凸显出人民解放军渡江的磅礴气势和胜利的豪情。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明确:兵力、战线、战况
3、 主体:二十日夜起——镇江无锡段铁路。齐读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主题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进一步扩展和阐释。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详细记叙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1)划分层次
按中、西、东路军渡江主体来划分层次。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
时间
战线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20日夜—21日夜
安庆芜湖
30
30
西路军
2117—2222
九江安庆
35
2/3
东路军
2117—2222
南京江阴
35
大部
2)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下午5时到二十三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西、东分三路击破防线顺利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4、 电头:反映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新华社:社名;长江前线:地点;2222时:时间
5、 总结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3)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简明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针对性强。3、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
(四)品味新闻的语言特点
1、“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语言简洁明了
2、“冲破敌阵”和“首先突破安庆”,冲破和突破意思相近,可否相互调换。改成“突破敌阵”、“冲破安庆”?
明确:不可以。两者的意义有区别。“冲破”是指向前闯,打开,面积大。而“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打开缺口,面积小。这里敌阵显然面积广阔,应该是全面的冲破。而安庆只是战线上的一点,面积小,应该用突破。
总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 请同学从文中出体现新闻准确性的句子和词语,试加以分析。
(1) 西起九江(不含)
明确交代,毫不含糊,语言准确
2)“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时间明确,且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的意思。
2)我已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解析: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也不是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暗含着军事行动的先后顺序,不能随意调换,而且一连串的动词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巩固的,弱点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了。
划线词语充满了对汤恩伯的嘲讽,“不料”一词表明汤恩伯错误估计形势,最终首尾都不能顾
的意外和惊讶。此处作者用轻松幽默的口吻写出了“正义之师必胜”的信心和已经取得胜利的事实,感情彩鲜明。
4、总结
本则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精炼、鲜明生动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则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一空前的战役,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以及正义之师人民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生自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上节课的知识自学本则新闻
二、教学难点
分组讨论,分工完成布置的任务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什么?每个部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标题:迅速了解文章内容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简明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全文,一目了然。
主题: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之中。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或者最后一段,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1、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3、新闻的语言特:准确精炼、鲜明生动。
(二)默读全文,勾画生字生词
二十八宿xiù 绥靖区suíjìng 阻遏è 阌乡wén 鄂豫皖èyùwǎn 桐柏区bǎi 管辖xiá
逃窜cuàn 宋希濂lián 杜聿明yù 要塞sài
()背景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
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四)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南阳为古宛县·····是在等着他的”
(五)默读新闻出新闻的六要素(第一组完成)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