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影视论文:革命题材影视的新迹象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摘要:当前中国,以革命(含抗日)为题材或与革命题材有关的相当部分影视产品,呈现出一些新的迹象:对阶级敌人(或民族敌人)的显性或隐性歌颂,对我方的显性或隐性贬斥;革命斗争主人公身份的变化;革命者的匪气化或鄙陋化。很多人从受西方传入的大众文化影响的横向视角去考察这种现象,其实,更重要的视角应该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纵向视角。革命题材影视出现的新迹象有着从到“改革”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关键词:革命题材影视、新迹象、社会历史背景
我们仔细观察当前中国的银幕荧屏,会发现以革命(含抗日)为题材或与革命题材有关的相当部分影视产品,呈现出一些新的迹象:
其一,对阶级敌人(或民族敌人)的显性或隐性歌颂,对我方的显性或隐性贬斥。比较露骨的是《戒》,稍微隐晦的是《集结号》,间中带有嫌疑的是《亮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中国人民大众与阶级敌人、民族敌人的正邪、善恶斗争偷换为理念、信仰或人性差别的斗争,淡化阶级利益或民族利益的冲突和道德的彩。这就为人民公敌涂上了一层“人性化”(实际是兽
性化)的外衣,掩盖了其反人民反文明的兽性本质。而曾经作为正义力量出现的革命战士与人民大众,也就同时被或明或暗地推向了反面形象。
其二,革命斗争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最少在1980年代初以前,我们看到的革命电影、戏剧的主人公形象基本上都是普通人民众。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影视艺术如果不去表现劳动人民的革命、工作和生活,那么它还能表现什么呢?然而在跨入21世纪之后,我们发现革命影视中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劳动创造和日常生活基本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豪门大族的公子小、老爷太太的革命形象和革命行为(有的增加了不少具有豪门大族特的男女情恨元素)。我们可以略为举例:《大宅门》、《闯关东》、《仁者无敌》、《食人鱼事件》;连革命彩比较纯粹的《最后的子弹》也不免嫌疑。这给人一种历史错觉,仿佛漫长的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就是这些出身于豪门大族的英雄,是这些富人解放了贫困的劳动人民。
其三,革命者的匪气化或鄙陋化。在某类影视产品中,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以革命者形象出现的主人公,其行为往往十分嚣张,其语言往往十分粗鲁,其形象往往极具个人英雄主义彩(实际上是匪气化)。仿佛来自社会底层的造反者天然地就缺乏教养和文明。较明显的例子
是《亮剑》、《狼毒花》、《林海雪原》。这类革命者的形象可以给观众以一种力量感,却难以使人感受到老电影中人民子弟兵的温暖。
为什么以前给人以非常严肃、庄重印象的革命影视,会在当前发生这种奇怪的变化呢?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的正义为什么播不了很多人从受西方传入的大众文化影响的横向视角去考察,其实,更重要的视角应该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纵向视角。我们不要淡忘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词:。作为中国现当代史从革命转向“改革”的中间环节,的文化地位十分特殊。要分析“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迥异于过去年代的文化现象,不可能不分析与“改革”的因果联系。
今天,回首漫长的中国革命史,应该承认,尽管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钢铁打成的革命战士,但总体上看中国革命队伍并没有做到完全纯粹,其中隐藏着大量投机革命者。在武装革命胜利后,这些投机革命者一旦掌握权力,有可能走向人民众的对立面,成为新的反革命者。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风云激荡,促使权力集团和社会力量及时分化,把真革命者和投机革命者的内心勘察得清清楚楚。真革命者经受了考验,走向继续革命;而投机革命者意识到自身与人民众的距离,害怕众运动的冲击,为了确保自身的特殊利益,而果断地转向了同人民
众对立的政治操作。
中国走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逆转: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瓦解,私人占有迅猛形成,暴富阶层出现;上层建筑发生逆转:官商集团和精英文人垄断了政治权、经济权、话语权,人民大众尤其是底层民众被彻底排斥在主流生活之外;社会精神环境发生逆转:革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人民至上等社会核心价值被摧毁,弱肉强食的兽性原则、掠人利己的处世方式、行尸走肉的生存态度、高人一等的权贵意识控制了社会氛围。在“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旗帜的指引下,特殊利益集团在抢占国家财富和人民财富的过程中迅速形成,这就是以臭名昭著的官学商铁三角为主体的所谓新社会阶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