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城市地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于城市地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
1.城市地摊相关概念
1她摊
地摊经济是存在千年的经济现象,代表了人类一切商业活动的浓缩,也是人类最原始的买卖交易形态,因其门槛低、成本低且可操作性强而受众广泛,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现代地摊类型复杂多样,售卖的物品、方式及买卖的时间、空间、地点等各式各样、不可胜举[1],本段据地摊摆放的时空特点对地摊类型做出划分,阐述并区分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特征。
地摊摆出的时段和时间长度是划分地摊类型的首要依据。一般来说,地摊按照摆出的时间段可分为早市和夜市,顾名思义各地方将本地太阳升起、落下时的俗语起做地摊的名称。
地摊依据摆出的时间长度可划分成周、月、季的周期类型,人们常把这类地摊以“会场”“集市”等命名。常见的有瓷器古玩会场、农副产品展览会场、服饰类会场等,这种“会场”类地摊以季节性流动型摊位为主,并且集中将摊位布置在广场、展览中心及传统集会地点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周期性。民间地方传统俗称“赶交流”便是其中一例,交流会也称日用品交流会,并且依据不同地方特不同的名称,在新疆叫“赶巴扎”,也和大理的三月街类似,一年中某月的固定时间在当地某个区域举办。
商场、底店出现以后,传统地摊逐渐就成为湮没在历史繁华深处的风景[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央所提倡的“电商线下摊位”“平台+直播摊位”“品牌专营摊位”等诸多新型地摊形式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3]o
地摊经营者
地摊经营者是地摊主体,大多由普通的基层老百姓组成,如低技能劳动者、低文化水平人等,他们为了维系家庭的全部生计,严寒酷暑,各自为生。
摆设地摊是城市失业者和进城流动人口的首选谋生方式之一,常见地摊经营者按摆摊原因可
分为下岗工人、进城农民、个体创业者、兼职副业人、才艺传承者和刑满释放人员六类,他们构成了城市底层的小底层体,推动着大城市机器的运作[4]o
地摊经济
现代意义上的“地摊经济”指经营者在街道、广场等开阔场所自行组织摆设摊位以贩卖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形式[5],其关乎民生大计,包括居民消费、小商品交易、空间管理和城市文化等内容。
地摊经济一直以来被视为城市边缘经济,被贴以“非正式”“非正规”等标签,每谈起地摊经济,人们对它“又爱又恨”。
一方面,由各“江湖”人物及大量种类各异的地摊以集市、商铺的形式构成了城市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人间烟火”而深受百姓喜爱。
另一方面,地摊带来的环境、交通、食品安全等诟病也困扰着百姓的日常生活,被管理者视为城市治理的重点整治对象[6]
2020年年初,“地摊经济被总理点赞”上了热搜,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相继宣布推出“地摊扶持计划”等关于地摊经济的新闻报道也一下子扑面而来,关于地摊经济的争论也层出不穷,一时间,全民摆摊成了时下热潮,但没过多久很多地方又开始整改地摊,“地摊经济”一夜间偃旗息鼓,更多的跟风者退出地摊。
疫情期间,动态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受到重创,实体经济受到重击,失业破产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地摊经济所解决的问题可分两类:一类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另一类是周转库存积压,缓解供应链压力。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库存也消耗殆尽,传统地摊产生的脏、乱、差等问题接踵而来,加之受到监管部门和实体店铺的双重挤压,不得不选择退出。地摊经济繁华的昙花一现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地摊与监管部门、实体店铺间本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整洁,地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取缔,只被允许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地摊经济火爆
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是一种短暂性或者阶段性的优秀政策,有助于失业体能够迅速地到渡过难关的机会和方法,在特殊的经济状况下,地摊经济的回潮是市场应运而生的选择,不仅在稳就业的路上是一剂灵丹妙药,更是体现我国经济政策灵活性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由地摊组成的集市是周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是各种人员的集散地,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地摊由中心向边缘演化,并逐渐成为边缘的代名词。地摊所处的边缘位置一直以来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难点,是城市暴力的原点,为城市基层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空间上看,地摊经济的边缘格局是城乡中国二元结构中空间实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遗留下的制度性经济问题。在城市历史蜕化空间中,进城务工人员陷入“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尴尬处境,为了在城市中谋生存,不得不从城乡“游离者”转变为流动摊贩[7]o
地摊经济历史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政策的缩影,与国家计划经济下干预式治理思维到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路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5]
地摊经济表现社会丛林中的真实生态,其经营规模小、社会流动性大、人口构成庞杂。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城市生物链底层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了现代商业活动的原始形态,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业态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全和进一步发展。
地摊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
调了管理者和市场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站在市场化改革的视角看地摊经济,肯定地摊经济的合法地位。“地摊经济”的经济范围广泛,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断完善地摊治理的相关法规(见表1)
依法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所以居民以摆地摊的形式谋利从本质上是居民通过自身劳动积极参与正当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合理合法,理应受到管理者支持和正确的社会认可
在文化方面,地摊包含的生活百态是市井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个主观主体之间诸多生态隐喻下谋取生机的摊贩从与巡街的城管上演着“猫鼠游戏”进化到两者心照不宣地进行“角扮演”,位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在城市边缘格局中努力契合社会运作机制,通过合理占有特定的空间位置谋取所需的生存资料。
有学者根据中国经验从城市地理视角切入研究地摊经济边缘格局划分问题时注意到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变化因素影响了其早期格局的形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变化因素逐渐复杂化,使理论研究被社会学主导,形成宏观空间过程和微观社会过程两条
研究路径[5]
多个微观实证研究表示微观权力实现了边缘地带可治理化,默认地摊违规摆放的行为,违背了正式制度和观念的规定,使其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各地摊经营者与管理人员、社区干部之间存在私下的利益链条,各个利益主体、暴力集团的首领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交换。一方面互相维持着各方的隐蔽交易;另一方面保持着各方的利益均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