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二月阶段检测试卷
高三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些思想A.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理想B.体现民本是传统文化核心
C.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D.反映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
2.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如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它表明拨乱反正的核心是
内容出处
(刘邦去世后,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史记·高祖本纪》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史记·三王世家》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诈,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汉书·礼乐志》
A.结束农民战争B.否定秦代暴政C.继承秦的制度D.消除地方割据
3.据学者研究,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发现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A.丧葬习俗发生变化B.手工技艺水平的阶段变化
C.对外交往日趋衰落D.运输工具适应时代的发展
4.宋朝的地摊经济尤为火爆,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宋神宗开征“侵街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宋朝A.统治者放介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管理政策缺乏延续性
C.以沉重租税抑制商业发展D.对商品经济实行柔性管理
5.明万历皇帝意欲废长立幼遭到朝野的普遍反对,甚至还流传出《优危强议》等书籍,直斥万历以一人之私动据国本,万历最后被迫妥协。这反映出
A.君权受到严格限制B.舆论决定政局走向
C.正统思想影响深远D.君臣纲常渐趋瓦解
6.下列表述与图中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相符的是
A.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部分热衷于借戏剧以警悟世人的知识者和革命者曾以粉墨为生
涯,以当时人演当时事。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
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
《东亚风云》、《共和万岁》等剧目。这些剧目
A.反映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B.折射出当时进步的政治诉求
C.受西方戏剧文学影响很深D.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
8.20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初期,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等人通过通信栏与青年交流互动,主要内容如表,这些交流互动
政治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生活问题
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阃压迫民众情形探讨政治运动
指导青年“到民间去”开展农村运动揭露反动教育界压迫学生的情形
开展教育斗争
研究社会科学
关于家庭
关于婚恋
关于就业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B.提升了国民革命的社会氛围
C.催生了家庭革命与教育革命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9.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报道主题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30
第二期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28
第三期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35
第四期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14
A.侵华日军的罪行B.正面战场的战况C.敌后战场的作用D.抗日战争的胜利
10.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到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A.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C.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D.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
1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1968年11月底,北京重新发表了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
会上的讲话,其中有段引人注目的话是:“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表明中国政府
A.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B.寻求中美和解的意向比较明显
C.改变了“一边倒”的策略D.力图改变被遏制孤立的局面
12.如图为在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和代数学的教科书《神圣的比例》(1509)中,达·芬奇所作数学图解插画;如图为解剖学家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于1543年出版的《人体的构造》中,著名画家提香的学生卡尔卡刻制的版画。这主要反映出
A.图像成为科技知识表达的重要方式B.人文主义隐喻艺术的图像特性转变
地摊经济火爆C.自由的学术环境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近代科学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兴起
13.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B.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D.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14.1918年,列宁在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全世界资产阶级都看到了这个运动,而且了解这个运动。这场火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列宁提及的这场运动
A.催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新纪元
C.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和平夺权D.推动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
15.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4年前的主题1964年后的主题
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③英帝国与英联邦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前到现在
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A.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D.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16.某一文学作品被评价为“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一个古典的文雅而喜剧的风格。”与这一作品在文学流派上相同的是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C.《等待戈多》D.《母亲》
二、非选择题:共4题,满分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而(黄)道婆最善是业。先此,乌泥泾土壤贫瘠,民多困贫,道婆遂觅种子闽广间。然尚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拼去子,厌功甚艰,道婆乃教以制造捍、弹、纺、织之具,既以便民矣。至于错纱、配、综线,各有其法,织以折枝、团凤、棋局、文字,粲然若写。(道婆)教他姓妇,不倦。土人竞相仿习,稍稍转售他方以牟利,业颇饶裕。
——清朝同治年间《上海县志》
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
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8倍,
但仍然要用人力。“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了,1768年哈格里夫斯申请到了专利。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卷轴纺纱机。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
——据《头条百科》整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朝黄道婆和英国哈格里夫斯改进纺织工具带来哪些相同的影响?(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方式变革来看,黄道婆与哈格里夫斯的发明改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10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0—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
年份
项目
国家
美国
俄国/苏
联清/民国/新中国美国德国/西德日本1910
原油产量
27.9
11.3
—
—
0.1
0.3
钢产量26.53.30.0786.513.10.0091937
原油产量
172.9
28.5
—
—
0.5
0.4
钢产量51.417.70.5613.219.85.81950
原油产量
266.7
37.9
0.2
—
1.1
0.3
钢产量87.827.30.6116.612.14.81970
原油产量
475.3
353
30.65
0.1
7.5
0.8
钢产量119.311617.7928.345.093.31990
原油产量
371.0
553
138.31
88
3.6
0.5
钢产量
89.7
154
66.35
16.5
38.4
110.3
——根据(英)米切尔编,贺力平译《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等编制
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就图表中经济数据(整体或某一时期,某一国或某几国),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解放农民并分给农民土地的条件是缴纳高额赎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清赎金来购买份地,加之改革过程中保守派地主的极力抵制,俄国农奴改革允许农民“带土地解放”仅仅体现在法律层面,现实中农民没能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实际使用的土地在数量和地力上反而不如改革前。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俄国专制制度的代表人和受益者不会自掘坟墓,土地的传统经营方式亦不会瞬间消失。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俄国农民改革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会受制于传统积淀而无法彻底落实,1861年改革中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即为证明。
——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带土地解放”仅仅体现在法律层面。(4分)
(2)据材料,简析“带土地解放”仅体现在法律层面上的原因。(8分)
20.(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
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6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