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用的名言警句
关于⽆⽤的名⾔警句
1.描写“有⽤与⽆⽤”的名⾔有哪些
1. ⽆⽤之⽤,⽅为⼤⽤。——庄⼦《庄⼦》
2.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们都知道有⽤的⽤处,但不懂得⽆⽤的更⼤⽤处。)——庄⼦
1. 我们于⽇⽤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点⽆⽤的游戏与享乐,⽣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阳,看秋河,看花,听⾬,闻⾹,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
都是⽣活上必要的--虽然是⽆⽤的装点,⽽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北京的茶⾷》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阅读维系着超脱,⽽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件⼤事。我们在阅读⼀本书,因为它毫⽆⽤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梁⽂道《悦⼰》
4. 有⽤意味着⼀种奴役。⽆⽤意味着只为⾃⼰⽽存在,⽆⽤才是真正的⾃由。因为⽆⽤,才能⾃⽤。——张⽅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吟⽆⽤之诗,醉⽆⽤之酒,读⽆⽤之书,钟⽆⽤之情,终于成⼀⽆⽤之⼈,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2.关于读书⽆⽤的名⾔,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的得意门徒仲由,即⼦路。他曾对⽼师说:“有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先进》)。这就是说,有了⼈,有了⼟地(社)、粮⾷(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个⼈做官引起的,可见⽤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的私淑弟⼦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书。吾于《武成》,取⼆三策⽽已矣。”(《尽⼼》)⼀捆⽵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书胜有书。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不仅如此。“读书⽆⽤”实指书⽣⽆⽤,⽂⼈⽆⽤。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些“妙⼈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代以外总是后⼀个⽐前⼀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
⼀点。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好古”的。然⽽不然。这都是⽂⾂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建议⾃建国号。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七五)他“⽬不知书。四⽅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学之⾂,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他官⼤,名⼤,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的⽆⾜轻重的⼈。他⾃⼰也说:“我书⽣也。当奏事⽽已。”(卷⼆⼋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记了他的⼀些意见)。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是汉族⼈,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位掌权⼤⾂说:“吾不知朝廷设⽂官何所⽤。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四)胡三省在这下⾯的注中⼤发感慨说:“呜呼!此等⽓习⾃唐刘已为⽂宗⾔之。……⾮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他说不必怪武⼈(“夫何⾜责?”),⽽怪⽂⼈⾃⼰,有点⾃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官们曾吵过⼀架。⼀个说:“国家在长⼤剑。安⽤⽑锥?”另⼀个说:“⽆⽑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九)这后⼀位是管财政的。在他眼中,“⽑锥(笔)”的⽤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官”。所以他同样“尤不喜⽂⾂。尝⽈: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同上)因此他给⽂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俸禄⼤概是实物,不能军⽤的才给⽂⾂,⽽且故意⾼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其估,章更增之。”)除这个“⽑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祖
任命的⼀位最⾼掌权⼤⾂“素不喜书⽣。尝⾔: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于⽂章礼乐,何⾜介意?”(卷⼆⼋⼋)这实际上是孔⼦早已讲过的:“⾜⾷,⾜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廪实),有了武器(兵强),⽼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不喜⽂⼠?为什么胡三省要⽂⼈⾃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位武官“尤恶⽂⼠。常⽈:此属轻⼈,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瞧不起武⼈,当然要挨骂。可是顺从附和也不⾏。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柳树下。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书⽣辈好顺⼝玩⼈,皆此类也。车毂须⽤夹榆。柳⽊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六五)不但武⼈,⽂⼈也⾃相攻击。有⼀位官员“屡举进⼠,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他趁那位未来皇帝⼤杀朝⼠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被杀的都被“投⼫于河”。这个建议⼈“见
朝⼠皆颐指⽓使,旁若⽆⼈”。“时⼈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后晋时⼀位⼤⾂(节度使),“厚⽂⼠⽽薄武⼈,爱农民⽽严⼠卒,由是将⼠怨之”(卷⼆⼋⼀)。结果是引起了⼀场兵变。
⽂⾰期间的读书⽆⽤论
1968年秋“停课闹⾰命”以后,由于“智育第⼀”、“分数挂帅”、“⽩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中学⽣毕业纷纷上⼭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化的⼀个测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3.关于读书⽆⽤的名⾔,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的得意门徒仲由,即⼦路。他曾对⽼师说:“有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有了⼟地(社)、粮⾷(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个⼈做官引起的,可见⽤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的私淑弟⼦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书。
吾于《武成》,取⼆三策⽽已矣。”(《尽⼼》)⼀捆⽵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读书⽆⽤”实指书⽣⽆⽤,⽂⼈⽆⽤。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些“妙⼈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代以外总是后⼀个⽐前⼀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好古”的。然⽽不然。
这都是⽂⾂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建议⾃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七五)他“⽬不知书。四⽅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学之⾂,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
他官⼤,名⼤,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的⽆⾜轻重的⼈。他⾃⼰也说:“我书⽣也。
当奏事⽽已。”(卷⼆⼋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记了他的⼀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是汉族⼈,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位掌权⼤⾂说:“吾不知朝廷设⽂官何所⽤。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四)胡三省在这下⾯的注中⼤发感慨说:“呜呼!此等⽓习⾃唐刘已为⽂宗⾔之。……⾮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
他说不必怪武⼈(“夫何⾜责?”),⽽怪⽂⼈⾃⼰,有点⾃我批评精神。五代的后汉时,⼤官们曾吵过⼀架。
⼀个说:“国家在长⼤剑。安⽤⽑锥?”另⼀个说:“⽆⽑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九)这后⼀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锥(笔)”的⽤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尝⽈: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同上)因此他给⽂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概是实物,不能军⽤的才给⽂⾂,⽽且故意⾼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祖任命的⼀位最⾼掌权⼤⾂“素不喜书⽣。
尝⾔: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于⽂章礼乐,何⾜介意?”(卷⼆⼋⼋)这实际上是孔⼦早已讲过的:“⾜⾷,⾜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廪实),有了武器(兵强),⽼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不喜⽂⼠?为什么胡三省要⽂⼈⾃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位武官“尤恶⽂⼠。常⽈:此属轻⼈,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瞧不起武⼈,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书⽣辈好顺⼝玩⼈,皆此类也。
车毂须⽤夹榆。柳⽊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六五)不但武⼈,⽂⼈也⾃相攻击。有⼀位官员“屡举进⼠,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杀朝⼠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于河”。这个建议⼈“见朝⼠皆颐指⽓使,旁若⽆⼈”。
关于黄河的格言“时⼈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位⼤⾂(节度使),“厚⽂⼠⽽薄武⼈,爱农民⽽严⼠卒,由是将⼠怨之”(卷⼆⼋⼀)。结果是引起了⼀场兵变。
⽂⾰期间的读书⽆⽤论1968年秋“停课闹⾰命”以后,由于“智育第⼀”、“分数挂帅”、“⽩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中学⽣毕业纷纷上⼭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化的⼀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4.有关不半途⽽废的名⼈名⾔或格⾔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便全⽆⽤处.——富兰克林读不在三更五⿎,功只怕⼀暴⼗寒。——郭沫若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常忠实。
——⾬果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朱熹读书忌死读,死读钻⽜⾓。
——叶圣陶⽆限相信书籍的⼒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苏霍姆林斯基读书也像开矿⼀样“沙⾥淘⾦”。
——赵树理不读书的⼈,思想就会停⽌。——狄德罗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学问是光明,愚昧是⿊暗。念书吧!——契坷夫(俄)贪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王安⽯读书补天然之不⾜,经验⼜补读书之不⾜。——培根书籍是巨⼤的⼒量。
——列宁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知。
——苏轼书是我们时代的⽣命。——别林斯基书籍是伟⼤的天才留给⼈类的遗产。
—爱迪⽣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炬。——⾬果读书使⼈充实、讨论使⼈机智,作⽂使⼈准确。
——培根书籍——当代真正的⼤学。三更灯⽕五更鸡,正是男⼉读书时。
⿊发不知勤学早,⽩⾸⽅悔读书迟。——颜真卿。
5.鲁迅关于不读⽆⽤书名⾔
改造⾃⼰,总⽐禁⽌别⼈来得难。 —— 鲁迅
在⾏进时,也时时有⼈退伍,有⼈落荒,有⼈颓唐,有⼈叛变,然⽽只要⽆碍于进⾏,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
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的建筑,总是由⼀⽊⼀⽯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照出原形,拖出尾巴⽽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孙的时代。 —— 鲁迅
孩⼦是要别⼈教的,⽑病是要别⼈医的,即使⾃⼰是教员或医⽣。但做⼈处事的法⼦,却恐怕要⾃⼰斟酌,许多⼈开来的良⽅,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鲁迅名⾔精粹
读书要眼到、⼝到、⼼到、⼿到、脑到--鲁迅
要竭⼒将可有可⽆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鲁迅
有地⽅特⾊,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说,说到底,就是写⼈物。⼩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物的艺术。--鲁迅
勇者举⼑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6.有关实⼲最好,虚名⽆⽤的名⾔
梦想家命长,实⼲家寿短。约·奥赖利
实⼲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加博⾥欧
要迎着晨光实⼲,不要⾯对晚霞幻想。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托·卡莱尔
⼀切都靠⼀张嘴来做⽽丝毫不实⼲的⼈,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切实⼲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掌之下,⼀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德国剧作家、诗⼈、思想家歌德
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活成为美丽的呢?
——⾼尔基
1. 描写“有⽤与⽆⽤”的名⾔有哪些
1. ⽆⽤之⽤,⽅为⼤⽤。——庄⼦《庄⼦》
2.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们都知道有⽤的⽤处,但不懂得⽆⽤的更⼤⽤处。)——庄⼦
1. 我们于⽇⽤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点⽆⽤的游戏与享乐,⽣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阳,看秋河,看花,听⾬,闻⾹,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
都是⽣活上必要的--虽然是⽆⽤的装点,⽽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北京的茶⾷》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阅读维系着超脱,⽽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件⼤事。我们在阅读⼀本书,因为它毫⽆⽤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梁⽂道《悦⼰》
4. 有⽤意味着⼀种奴役。⽆⽤意味着只为⾃⼰⽽存在,⽆⽤才是真正的⾃由。因为⽆⽤,才能⾃⽤。——张⽅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吟⽆⽤之诗,醉⽆⽤之酒,读⽆⽤之书,钟⽆⽤之情,终于成⼀⽆⽤之⼈,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2. 关于写没有完美的⼈的名⾔警句
任何⼀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为,都是⾃杀的⾏为,它对社会有害。
—— 马卡连柯正如树枝和树⼲连接在⼀起那样,脱离树⼲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 奥涅格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的聪明的⼿创造出来的。
—— ⾼尔基只有⼈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 ⾼尔基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 李绅我觉得⼈⽣求乐的⽅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 李⼤钊劳动是⼀切知识的源泉。 —— 陶铸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 ⽶尔在⼈的⽣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的⽣活。
—— 卢梭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不可避免的义务。 —— 卢梭完善的新⼈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培养起来的。—— 欧⽂体⼒劳动是防⽌⼀切社会病毒的伟⼤的消毒剂。 —— 马克思劳动却是产⽣⼀切⼒量、⼀切道德和⼀切幸福的威⼒⽆⽐的源泉。
— 拉·乔乃尼奥⾥劳动是财富之⽗,⼟地是财富之母。 —— 威廉·配第有总是从⽆开始的;是靠两只⼿和⼀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
—— 松苏内吉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切欢乐和⼀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 ⾼尔基要⼯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
—— 拉·封丹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就要靠劳动⽽⽣存。 —— 苏霍姆林斯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的新的道德。
——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的两种⼒量。 —— ⾼尔基劳动永远是⼈类⽣活的基础,是创造⼈类⽂化幸福的基础。—— 马卡连柯热爱劳动吧。没有⼀种⼒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由的劳动的⼒量那样使⼈成为伟⼤和聪明的⼈。—— ⾼尔基我只相信⼀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的。……劳动,这是⼀切钝感的最好的医⽣。
—— 奥斯特洛夫斯基劳动是⼈类存在的基础和⼿段,是⼀个⼈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 乌申斯基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去,那麽幸福本⾝就会到你。
—— 乌申斯基懒惰——它是⼀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作⽽易于离开⼯作为其特点。
—— 杰普莉茨卡娅⼈⽣在勤,不索何获? —— 张衡临渊羡鱼不如退⽽结⽹。 —— 班固 “⼀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 鲁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给我们开辟了⼀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勤劳动。
—— ⽑泽东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 宋庆龄培育能⼒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法,提⾼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 叶圣陶做事,不⽌是⼈家要我做才做,⽽是⼈家没要我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
—— 谢觉哉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不⼀不踏在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 朱⾃清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不是嘴。 —— 童第周凡事总要有信⼼,⽼想着“⾏”。
要是做⼀件事,先就担⼼着:“怕不⾏吧?”那你就没有勇⽓了。 —— 盖叫天⼀切都靠⼀张嘴来做⽽丝毫不实⼲的⼈,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 德谟克利特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只是任何不播种的地⽅,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 赫尔岑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是没有其他获致的⽅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去渴望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
—— 赫尔岑天才不能使⼈不必⼯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度紧张地⼯作。
⼈越有天才,他⾯临的任务也越复杂,越重要。 —— 斯⽶尔诺夫⼀个有真正⼤才能的⼈却在⼯作过程中感到最⾼度的快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