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
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一声,*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情。*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2】篇〗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