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
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
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
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
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亚运会的举办,北二环至北三环间中轴线上的道路被打通。这次中轴线一反“南面为王”只向南延长的传统,第一次向北延长。在日后的规划中,北京
谷歌街景 中国城市中轴线继续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中轴线向北突破原有的“端点”继续延伸,以奥林匹克公园为北中轴线端点,意喻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中轴延向南伸至南苑新城,以突出城市南大门的传统格局。
2巴黎城市轴线的演变与发展
2.1第一阶段——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1661—1792年) 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城市轴线形成
巴黎城市主轴线始于建造于1190年的卢佛宫,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十七世纪中叶,凡尔赛宫的设计师勒诺特在对卢浮宫前的丢勒里花园的重新设计中向西稍偏北延伸了花园中心小路,并将其作为巴黎后来发展的一项支配性要素。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公里,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后于18世纪中叶和下半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香榭丽舍大街,路易十五时期在丢勒里花园之西建造了协和广场。从小圆形广场到星型广场,长约1300米,两侧建了一些贵族府邸,但大部分还是树林[4]。至此,“卢浮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广场)”的轴线结构初具规模。
2.2第二阶段——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792——1946年)巴黎城市轴线的演变
拿破仑帝国时期,特别是在拿破仑三世期间,开始旧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协和广场以东300米的丢勒里宫被烧毁后,建了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以西2700米是为拿破仑建的雄师凯旋门。这两个凯旋门东西相距3公里,遥遥相对,奠定了巴黎市中心的轴线。
雄师凯旋门广场建成后,由于堵塞交通,于是,在它周围开拓了圆形广场,即星形广场。12条40—80米宽的大道辐辏而来,使它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雄师凯旋门的中央券门有36.6米高,位于香榭丽舍大道的最高点,气势恢宏。
2.3第三阶段——当代法国(1958年至今)巴黎城市轴线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巴黎德方斯新城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将原有的城市轴线向西延伸,并形成新旧并存,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发展的新巴黎城市轴线。
20世纪50年代,巴黎办公楼紧缺,法国政府决定扩大巴黎市区范围,新建一个中心商务区,把卢浮宫到凯旋门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于是,划定了德方斯总用地面积750公里。1980年代末落成的德方斯大拱门为这一欧洲最大的商务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新的魅力,同时,这座与在巴黎城市历史轴线上的星形广场,凯旋门遥相呼应的伟大建筑也成为巴黎城市的新大门,并为巴黎城市轴线添加了新的元素。按照巴黎市未来城市规划,巴黎城市的这条东西向发展主轴线还将继续建设延伸,近期计划是重点建设朗代尔大学园区和修建大量的住宅区[5]。
3北京与巴黎三个阶段城市轴线发展的空间比较
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决定其与社会经济诸要素紧密相关,它并不是一种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科
学的对象,而是一直被历史和各种自然的力量所改变和重建,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所以对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的发展进行比较自然离不开它们根植的社会背景。北京和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正是一个城市社会形态对空间作用的结果。
3.1第一阶段的比较
这个阶段中国和法国基本上同处于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在城市轴线的空间组织上的体现就是巴黎和北京的城市轴线上都布置了一个重要的体现皇权的建筑——王宫或皇宫。北京城市轴线上的故宫和巴黎城市轴线上的卢浮宫均为原来的皇宫或王宫所在地[6]。利用轴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在国都或王城中较为常见。把城市的核心功能集中安排在轴线上,不仅能体现其地位的重要性,也使轴线成为组织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北京中轴线通过对城门、宫殿、对称建筑、山体、水域的空间处理,形成了非常具有空间层次感的城市格局,但中轴本身并不能自由穿行,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也体现了封建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个时期,城市轴线主要从政权统治的需要体现礼制。
而在巴黎,城市道路与城市广场参与了城市轴线的组成,它使巴黎的轴线具有开放的特点,通透性很强。这令人联想到西方传统城市的轴线大多串联着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没有大型建筑或建筑横跨于轴线之上,所以这些城市轴线一般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轴线。
3.2第二阶段的比较
在这个时期,中法人民都爆出了各种反抗封建君主统治的斗争,追求平等、自由、天赋人权。在北京,将中轴线上的一些封建禁地改建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轴线两侧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主。在巴黎,绿化广场,拓宽道路,疏导交通,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特别是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拆建,逐渐形成了主次相间、层次分明的轴线,相应的城市景观也随之塑造出来,同时也便捷和有效地控制了较大的城市版图范围。
3.3第三阶段的比较
这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巴黎和北京都沿用传统城市的轴线并进行延伸和强化设计形成的新的城市轴线。巴黎新建德方斯新区,北京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新建南苑和奥林匹克公园。城市轴线的方向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一致。新的城市中心在城市轴线上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德方斯还是奥林匹克公园及南苑,将其布置在中轴线上不仅仅是体现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中轴线一种生长性。在这两座城市,轴线记录了它们的历史和发展,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城市空间在城市轴线的延伸下进一步扩展。
4城市轴线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意义
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时常常将城市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景观安排在轴线上,确定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据此对轴线两侧的用地性质加以控制,同时使轴线指引城市的发展方向。
下文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层次、空间秩序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城市轴线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意义。
4.1空间结构
在中国,一般来说,古代的宫城坐落在城市轴线的中段,将整个轴线分割为南北两段,根据传统的风水理论,往北发展的轴线会对着一座山脉,往南发展的轴线则对着一条大河,也就是所谓的“背山面水”。西方传统城市的轴线大多串联着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没有大型建筑或建筑横跨于轴线之上,所以这些城市轴线一般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轴线。
轴线之于城市,就好比树叶的主脉络,是组织城市空间的一种控制手段。从最初的建城到城市的发展,城市轴线始终是北京和巴黎的脊梁。以一条有力的轴线作为建筑体的组织准则,是布局的一种普通方法,凭借这种普通的布局形式,建筑物和景观要素的布置对称地围绕一条轴线,不仅使城市空间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更有助于形成构图严谨、分区明确、层次丰富的城市轴网空间。在城市用地条件较为规整平坦,城市核心功能不太复杂时,轴向构思城市布局能更好的运用,易较好地组织功能与流线。
4.2空间层次
北京城市轴线通过建造大量的重要节点建筑,通过高低起伏、开敞围合等一系列手法,塑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巴黎城市轴线也是运用了宏大的街景以及大尺度上的轴向规划,形成一个宏大的城市空间。
由此可见,空间层次可以通过构成轴线的要素来塑造。这些要素通过适当安排可以强调变化的韵律,形成节奏感,以产生序列感,建立空间层次。现代城市轴线在构成上差别不大,简而言之就是以轴线连接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和象征权利的建筑、建筑等,有节奏地设计开敞空间,合理布置居住、工、憩、交通四大市功能。
4.3空间秩序
一幢建筑内部的各个空间,如门厅、过厅、走廊、房间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便形成了空间秩序。空间秩序设计的好坏是衡量建筑方案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我们把城市入口广场看作为门厅,街道看作走廊,市中心广场为大客厅,街旁一组组建筑为许多房间,也
同样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既符合城市的生活、交通等功能以及工程经济的要求,又使人产生愉快、舒适的感觉,这便是城市的空间秩序[7]。
城市空间秩序的处理与众多的要素有关。如城市空间尺度、城市空间形状、质感、彩、城市空间底面、室外设施、城市标志、城市轮廓线、工程构筑物、主从关系等等。不论整个城市或城市局部范围的
设计,都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秩序。在功能上应满足活动流程的要求,在空间效果上要能创造出所构想的环境气氛。在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出既满足功能及经济要求,又符合人们心理感受的城市空间。
城市中常用轴线来建立空间秩序,并以此组织城市的各个元素。城市的重要建筑、广场、景观、雕塑等常常是沿某些主要轴线展开或取得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轴线既是人的视觉轴线,也是人们活动的路线,如法国巴黎的轴线。另一种轴线是人的视觉轴线,它并不是或不完全是人们活动的路线,如北京的城市轴线。这两种轴线如运用得好,都可能创造出城市的主导空间,集中体现该城市的特征和形象。
可以说城市中心轴线是构成城市空间秩序的重要元素。它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接触城市空间的同时,能够形成对城市的建筑、景观、绿化、广场等形态的总体意象。在表达城市建筑实体与空间关系,美化城市空间环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轴线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平面形式上了。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J].建筑学报,2003,(5):24-27.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李路珂.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研究[J].城市规划,2003,(4):37-44,51.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陈伟新.以空间演绎历史———巴黎都市轴线的延续[J].规划师,2002,(7):49-50.
【6】董珂.谈中西方首都城市轴线发展背景[J].城市规划,2003,(12):89-92.
【7】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