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罗霍洛夫卡
普罗霍洛夫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库尔斯克战役的主要战场, 当库尔斯克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在西方传来了英美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的消息,这给德军造成了很大压力,因为德军的战略预备队都被拖在库尔斯克地区。虽然遇到了这种情况,由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进展,希特勒觉得“城堡”作战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在10日他发布命令“城堡作战仍将继续”。于是在12日德军在南部的攻势将到达其高潮——普罗霍洛夫卡坦克大战。
50多年来,普罗霍洛夫卡坦克大战已经成了一个传奇,长久以来,它以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而闻名于世,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两方共1200~1500辆坦克在此地激战。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可惜也是一个不可靠的故事。
事实上,普罗霍洛夫卡坦克战的规模比人们长久以来以为的小得多,卷入这场战斗的苏德双方坦克数量只有500多辆。此外,双方事后都对战果作了夸大不实的宣传。最离谱的数字是德国以48辆坦克的代价,摧毁苏军坦克超过600辆,很难相信在大战结束这么多年后,还会有人相信这种神话。在某种程度来说,现在有关苏联在二战史料甚至比德国的更为详尽。直接参加普罗霍洛夫卡的德军部队为第2党卫装甲军的“阿道夫。希特勒”师(该师在12日共有坦克67辆和强击火炮10门)和“骷髅”师(101辆坦克和20门强击火炮),另一个党卫军师“帝国”师(95辆坦克和强击火炮)担当着保护德军右翼的任务,没有参加对普罗霍洛夫卡的攻击。这样德军一方参加普罗霍洛夫卡大战的坦克和强击火炮数量为198。
苏军参加普罗霍洛夫卡一战的军队是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18和29坦克军。第18坦克军辖第110、170、181坦克旅和第32摩托化步兵旅,该军共有坦克187辆:21辆“丘吉尔”式,103辆T-34/76,63辆T-70和T-60。第29坦克军辖第25、31和32坦克旅,在12日的实力为216辆坦克和21门自行火炮:1辆“丘吉尔”,130辆T-34/76,85辆T-70,9门SU-76,12门SU-122。苏军总兵力为403辆坦克和21门自行火炮,相对于德军,苏军兵力占了几乎2.5:1的优势,并且苏军是生力军,而德军已经连续战斗了一个星期了。
不过德军也有几个优势,首先苏军坦克兵力中有相当数量的过时的轻型坦克如T-70等,苏军要到1944年才能做到使坦克军大部装备T-34,而现在真正能对德军造成威胁的只有233辆T-34/76而已。另外由于德军已先一步占领了苏军计划中的进攻出发地区,这迫使苏军只能穿过一片开阔地才能攻击德军,而这恰好使德军能发挥其“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的远距离杀伤力,而在这个距离上,苏军T-
34上的76毫米炮并不能给德军造成伤害。
二、马利诺夫卡
马利诺夫卡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境内,根据音译也可以叫马力诺瓦或者别的发音,不耽误大家理解就可以了。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拥有强大JS-2重型坦克的苏军部队击溃德国第二○九步兵师进抵丢纳贝格东北部。防守市区的奥托?卡利欧斯少尉率领五○二重坦克营第二装甲连的八辆“虎Ⅰ”坦克开赴市区
北郊马里纳瓦村迎战。
卡利欧斯少尉与部下克斯契技术军士(也有说是军士长或准尉的)乘坐大众车先到马里纳瓦村进行侦察,发现苏军坦克已完全占领该村。奥托马上明白这些坦克只是前锋部队,后续将有大部队到来,因此他决定必须在敌主力部队抵达前将这支先锋部队击溃。两人立即回到连部,向队员说明了敌坦克的配布情况并宣布动用两辆坦克进行奇袭。由于村庄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动用过多体积庞大的“虎Ⅰ”坦克会造成互相影响降低攻击效果,万一有一辆车中弹抛锚,很可能堵塞全连的通道而造成战斗力的完全丧失,严重的话则会全军覆没,因此两辆坦克就已足够。奥托决定由自己和老油条克斯契军士的两辆“虎Ⅰ”执行这次任务,另外六辆则在南部丘陵待机随时准备进行火力支援。
苏军坦克仍未有活动迹象,奥托乘坐的217号车(中期型)抓住机会全速冲进村口。克斯契军士的213号车(初期型)距离一百五十米紧紧跟随。担任警戒的两辆苏军T-34/85坦克注意到“虎Ⅰ”的噪音,开始旋转炮塔进入反击状态,但是克斯契利用连续射击将它们迅速击毁。这两次炮击吹响了“马利诺夫卡强袭战”的号角。村中土路的两旁是一个毫无防备的苏军独立重坦克团,拥有十辆当时最强的IS-2重型坦克和七辆T-34/85中型坦克(内含最早击毁的两辆),奥托和克斯契将其悉数摧毁,并成功地全身而退。
奥托在他战后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对这次战斗做了如下描述:“一眨眼,我们就已经返过缓坡进入前线苏军的视野,我的老司机巴雷西总是抱怨他开的是垃圾车,但是这时他也丢掉了幽默感拼
命地加速。开始,警戒土路的两辆苏联坦克完全没有反应,让我们一炮未发就进入了村庄中央。这时它们开始旋转炮塔准备反击,说时迟那时快,在我后方一百五十米远的克斯契来了个急刹车并用速射把它们全部敲掉。同时我的老虎也开始迎战村子另一头两边散布的敌坦克,克斯契的坦克和我慢慢靠近并用无线电提醒我小心街道右侧。在那里有一间仓库,渐渐的一辆IS-2[1]重型坦克的侧面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在北方战线是头一次看到它。我们都有些犹豫-这个怪物拥有极长
的一二二毫米炮,它也是少见的有炮口制退器的苏联坦克,形状也和我军的虎王坦克类似。不过我和克斯契都立即从它的悬挂装置判断出苏联坦克的特征!我首先开炮,它挨了一发炮弹就熊熊燃烧起来,接下来的战斗基本类似——我们击毁了村里的全部敌坦克,这倒是出乎意料!”
马利诺夫卡强袭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奥托和部下的训练有素固然重要,但是苏联坦克兵的轻敌大意、奥托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左右战况的重要因素。但能以两辆坦克击溃拥有世界最强力IS-2、T-34/85的苏联精锐第一坦克旅独立重坦克团的奥托?卡利欧斯少尉并没有因此而出名,这场战斗在战后长时间都没能令史学家提起兴趣,甚至险些被埋没。
资料来源:百度,奥托卡尔尤斯
三、卡累利阿
13世纪开始卡累利阿部分地区属于瑞典,18世纪中期它们属于俄罗斯。
1923年到1940年,卡累利阿地区是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苏联在其占领的芬兰领土上成立了以芬兰共产党领袖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准备在占领芬兰后将其作为芬兰的傀儡政府,并使芬兰像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加入苏联。但是由于入侵芬兰的行动受到挫折,这个目标没有得到实现。作为替代措施,苏联在1940年3月31日将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40年苏芬两国签定和约后,苏联将夺来的维堡和北方的一些芬兰领土并入该共和国。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芬兰于1941年7月进攻苏联,试图收回被占领的领土,并在达到这个目标后停留在1939年的国境线上。
1944年,苏联发动反攻,重新占领了被芬兰夺回的领土。但是芬兰保住了独立的地位。因此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大。1956年7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其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改名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
卡累利阿共和国在俄罗斯联邦中的位置 苏联解体后,卡累利阿共和国作为自治共和国保留在俄罗斯联邦中。
资料来源: 卡累利阿
四、锡默尔斯多夫——隆美尔亲卫军的灭亡
这是一个安静的小镇,坐落于德国东南部方向尼斯河的边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57年,那时德国在伟大的巴巴罗萨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庇护下,艾尔茨城堡开始兴建。这也是一个极度典型的中世纪城镇,透露着浓浓的哥特式的风情,整个城市都以几乎对称的结构分布,中间则是一个大广场公园。
位于德国境内尼斯河地区的锡默尔斯多夫是二战纳粹德国最后的抵抗防线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攻占法西斯德国首都柏林的战略性战役。1945年春,苏军已进入德境,希特勒为拖延战争,等待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分裂 ,调集军队约100万人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对付苏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彻底消灭德军于其巢穴,结束欧洲战争,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攻柏林。在1945年4月中旬,苏联开始进攻柏林,伊万?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破德军的尼斯河防线。这支功勋彪炳的部队从苏联国土内一路高奏凯歌,穿过整个东欧杀向的德军后方,从夺回基辅开始经历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罗夫诺—卢茨克战役、施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战役等等著名的战役,重创过德军南方集,横扫德军北乌克兰集。德军装甲第二师在小镇锡默尔斯多夫向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发动还击,旨在夺回被突破的防线。在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部队突破了主要防御地带,一步步逼近了德国最后的心脏——柏林!而在锡默尔斯多夫等待他们的将是德军第2l师的部队,这是一只从隆美尔亲自调教出来的部队,从北非开始他们经历了两次托布鲁克战役、阿拉曼战役、凯瑟林隘口战斗、诺曼底战役、卡昂战役等各种著名的战斗战役。两支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部队在锡默尔斯多夫相遇碰撞出相争的火花。
战斗的结果是21师虽然奋力反击甚至战局了暂时的主动,但却是这只白天鹅最后的歌唱,最终科涅夫元帅再次在自己的战绩上添上了光辉的一笔。至此,德军在奥德河———尼斯河的防御体系被苏军全面突破。
资料来源:新浪百味论坛 木孤单思念的帖子 本人稍作润笔修改
五、科马林
一个东欧的小村庄,位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交界处,基辅以北一百多公里,多湿地和沼泽。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夕,编入中央方面军反坦克预备队。7月5日,该旅第1180团在第48和第13两集团军接合部首次参战。尔后,全旅协同第13集团军兵团和部队在波内里地域抗击德军坦克冲击。全旅官兵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具有高度组织性,并发扬了英雄主义精神,因而改称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近卫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兵第4旅。
1943年7月中旬至9月,其作战指挥先后由中央方面军坦克第2集团军、第65、第60和第13集团军司令负责,参加奥廖尔进攻战役和收复左岸乌克兰的战役。9月—末,该旅在科马林以南强渡第聂伯河之后,于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河间地带对德军展开激战。白俄罗斯方面军实施的戈梅利—列奇察进攻战役进程中,在第48集团军编成内作战。
因在收复列奇察战斗中有功,荣获列奇察旅的荣誉称号。
我翻了翻书,有关科马林战役的情况很少,估计只是苏军强行快速突击时路过的一个小战场,不过也被毛子收录其中了。详细情况可以参考百度“第聂伯河战役”或者《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防守地图
资料来源:百度 第聂伯河战役 《第三帝国的兴亡》
六、埃里-哈罗夫
(貌似这个图和美系苏系法系坦克都没有什么关系)
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非的一条小河流经哈罗夫山谷,于此进入浩瀚的海洋。
1943年,蒙哥马利向马雷特防线冲击。马雷特防线从海岸到迈泰山(Matmata Hills)延伸二十二英里,而在这个区域的外侧是空旷的沙漠。蒙哥马利原先计划的代号是“拳击家”(Pugilist Gallop)。根据这个计划,主要的打击是由奥列弗.利斯(Oliver Leese)率领第三十军的三个步兵师所发动的正面进攻,打算在近海地方突破敌军防线,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使布赖恩霍罗克斯(Brian Horrocks)的第十军的装甲部队能乘胜前进。但正面进攻失败了。这次进攻是由一个步兵旅和一个拥有五十辆步兵坦克的团在靠近海岸的一个狭窄地区发动的,它仅在敌方二百英尺阔和二十英尺深的齐格扎乌河(Wadi Zigzaou)和其外的一道反坦克战壕所掩护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很浅的凹口。河床的软底和埋在那里的地雷,阻碍了坦克
和支援它们的大炮的推进,但在河床以外敌人阵地上的步兵据点却成为纵射炮火集中射击的目标。
3月23日凌晨,蒙哥马利看到沿着海岸的进攻显然已毫无恢复的希望,便决定重订计划,全力以赴地向内陆侧翼进攻,因为利用更大的力量重新发动一次攻势,突破哈罗夫希望就比较大。他命令霍罗克斯和他的第十军司令部以及由雷蒙德.布里格斯少将(Major-General Raymond Briggs)指挥的第一装甲师(一百六十辆坦克)当晚就向内陆进发,并作一次长途迂回,穿过沙漠去增援新西兰军。与此同时,印度第四师(弗朗西斯.图克少将(Major-General Francis Tuker))则从梅德宁向内陆侧面挺进,穿过迈泰山去肃清哈卢夫山口(Hallouf Pass),采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在沙漠侧面进行大规模机动的那种行军补给线缩短一百多英里。于是,一场激战便将在哈罗夫山谷爆发!
资料来源:空中网
七、齐格菲防线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