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最高境界一句话:不战而胜(老板必读)
孙子兵法里最高境界一句话:不战而胜(老板必读)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掘、不断扩展应用范围,其很多原则和原理不但在战场,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所以,现代有些人将它与《道德经》和《论语》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宝库。
孙子之所以成其为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真正思考过军事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关心百姓疾苦,珍惜生命价值,所以从根本原则上极力主张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灾难。
不战而胜,正是孙子这一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这一点使得他有别于很多好战的军事家,也不同于被强权所御用的军人。追求“不战”的和平理念,与“善战”的谋略,在他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
兵法是假设战争不可避免的状况下来讨论战略战术问题,这是《孙子兵法》写作的根本前提。
因此,本书开篇第一句就强调了战争非小事,不可不重视,不可轻率而为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中,孙子这样写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
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
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
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
那么什么时候该战什么时候不该战?判断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原文来分析。
五事七计
大数据技术主要学什么
首先,最大的判断原则:五事。
即,“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比较)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麦浚龙 苍井空
对以上五点,孙子指出,要从以下七个角度切入,进行详细考察比较: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也就是说,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
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
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谋与交
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在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之后,紧接着给出了一种重要的实施方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靠战争而使敌人屈服,不用攻城而能拿下敌方城池,不靠久战而能消灭敌国,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略谋攻敌的方法。
因此,在任何战争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在任何竞争和对抗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谋”是最重要的手段。
形与势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除此之外,孙子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说明了形与势的含义、特点、以及怎样运用。例如: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对于“形”与“势”,我们可以从物理学势能和动能的定律去理解。“势”应该是占据高位,应该是“千仞之山”上的“圆石”,它随时可以“转”下山来,它不“转”,就保持了势,它一转就会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势能就变得越小,而动能就是所说的“形”。
万和壁挂炉卡姆脱口秀大会即兴
“势”的大小,需要用“形”进行表现,而“形”的强弱,根本上取决“势”的大小。所以,在战争中不断经营并保持自己的“势”,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前提。
而对于“不战”为原则的策略,先抓好“五事七计”,经营好自己的“势”,再采用包括“伐交”在内的各种谋略。即使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也要“先胜而后求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
不战、慎战与善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不是不可以用兵,而是要充分知道用兵以后的利与害。只有这样,才能“慎战”,才能在不得不战的时候“善战”。
这是孙子积极推行“以战反战”的主旨所在吧。
因为追求不战(和平),所以要主观上强调慎战,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而客观上要强调善战,也就是一旦要打就必须打赢。而慎战必须以善战为保证,不然就会被敌人误解为怯战,从而不停地受到威胁和骚扰。
同样,善战又必须以慎战为约束,决不能该不该打一律都打,那就成了好战,最终会失去“道”的支持。这就很好的阐释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最后,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