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战国策士的主体能力
战国策士的主体能力
战国策士的主体能力【1】
[摘 要]《战国策》游说辞精妙奇伟,屡为后人所称道。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策士们具备了三项基本的主体能力:一是量权揣情,二是工于谋划,三是积极进取。
[关键词]策士;量权揣情;工于谋划;积极进取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纵横策士言行和活动的史传著作,全书共498章,是研究战国策士游说辞的主要文献资料。
《战国策》自从西汉刘向整理成册、发表评论以来,便开启了对它研究,如宋代李文叔在《书战国策后》中称颂说:“文辞�V�V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1](P1)王觉《题战国策》称之为:“文辞之最。”[2](P2)明代姚三才《战国策谭��》附录中赞美说:“雄辩变幻,
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3](P257)那么战国策士如何说出这些令人赞叹的游说辞呢?本文认为主要是策士们具备了三项基本能力:一是量权揣情,二是工于谋划,三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策士整个游说活动中互相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佳的游说效果。
一、量权揣情
量权揣情,是策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鬼谷子》对量权揣情就非常重视,在《鬼谷子》一书中,专门成立一篇――“揣”篇,来介绍量权揣情这种方法。
何谓量权揣情呢?简单地说,就是策士游说国君前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量权揣情,包括“量权”和“揣情”两大部分,而且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连。
“量权”,《鬼谷子・揣》篇说:“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辩。能知此者,是谓量权。”[4](P102)“量权”,实际上也就是衡量天下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
具体而言,包括国家人口多少、财富的积聚,地形的险易、谋臣策士智谋的长短、君臣的亲疏、天时的吉凶、民心的向背、外交关系等。
苏秦、张仪等人游说诸侯前,都对其国家“量权”下了一番功夫,苏秦游说魏王合纵时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方千里。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5](P787-790)苏秦首先铺陈魏国的地理优势,各方的情况都很详细,足见其对魏国地理形势非常了解。
接着,苏秦重点介绍“”这个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见苏秦对其国内繁华富庶地区也很关注;最后,又谈到魏国的军事实力,说明对魏国总的军事武装也做过深入调查研究。
游说前,必须要了解对方国家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量权”。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量权”所得到的情况,是公开的、表面的;而要了解表面现象背后实情和真相,则需要运用“
揣情”的方法。
揣情的对象是诸侯国君,目的是要揣测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实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鬼谷子》特别强调了“揣情”要掌握时机和方法。
《鬼谷子・揣》篇说:“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4](P104)可以看出,揣测实情的最好时机,就是当对方的情绪处于过分高兴或过分恐惧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对方特别容易将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想法暴露出来,此时游说者便可以利用对方情绪的波动来窥探其隐藏着的内心真实想法。
此外,还有三种方法可以窥测对方内心真实想法,一是迂回法:“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4](P104)从他平时所亲近之人入手,从他们口中打听一些情况,包括他曾经说过什么话;二是观揣情法:“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揣]情。”[4](P104)当人内心的情绪发生变
化时,外貌上一定会有所反应和表现。
因此,通过观察对方外在形貌上的变化,也可以揣测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三是“摩”,“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4](P114)郑杰文认为:“摩意,是揣情的继续,揣情对于未来情的检验,只是用修正后的世情和人情作以推测,还不能直接反验。而摩意则可通过切摩当权者之真意,对未来情作直接反验和修正。”[6](P499)如《楚策三・张仪之楚贫》:高三家长会发言稿“张子见楚王,……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
张子曰:“王徒不好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
寡人之独何为不好也?”[5](P539-540)张仪根据世情和人情来推测楚王可能喜欢黄金、珠玉和美,这就是“揣”,但这时对这番推测还不能确定;当张仪开始游说楚王时,首先以黄金、珠玉相诱,发现楚王不为所动。
接着又以美相诱,通过一番夸张的描述,楚王立刻垂涎欲滴,这就是“摩”。
二、工于谋划
作为策士仅仅具备揣情摩意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工于谋划的本领。
因为策士游说国君,最终要呈上计谋,帮助国君谋求政治发展或者解决实际困难。
那么,策士如何去谋划?这就是《鬼谷子・忤合》篇所说:“反覆相求,因事为制。”[4](P90)其大意就是反复思考和推测游说对象的心理欲望,目前准备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面临什么样棘手的事情,据此来制定谋划。
制定谋划也是有一定规则的,《鬼谷子・谋》篇中所说:“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4](P148)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问题的起因,进而了解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当前的各种情况。
只有了解这些情况,才能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早安问候的图片精选
《鬼谷子取什么网名・抵》中说:“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隙,不可不察也。”[4](P72)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让人可以利用的漏洞,这些漏洞就是“隙”,只要到这些“隙”,就抓住了问题的突破口。
在到“隙”后,还要深入其中,扩大这一“隙”进入问题内部后,便能把握住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关键,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而解决整个问题。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补充、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正如《鬼谷子・抵》中所说:“始有,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之理也。”[4](P64)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样如此,所以,当初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战国策士给国君出谋划策时,大多遵循着这种模式,如张仪为秦惠王制定的“向东连横、向南发展”的战略规划就是如此。
张仪首先对秦国量权揣情,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军事力量。
同时,秦惠王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睿智英明的君主,有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因此,张仪经过“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推测出秦惠王内心真实想法――向外扩张,谋求发展。
既然打算向外扩张,那么从哪个国家入手呢?这就需要“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从地理位置上看,韩、魏与秦国直接接壤,秦军要想冲出函谷关,必须从韩、魏那里打开通道;从诸侯国际形势看,除了秦国外,楚国实力最强大,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而且距离秦国相对来说比较近,秦、楚势不两立,楚国是秦统一天下的最大“拦路虎”,必须想方设法削弱它;此外,齐国靠近大海,经济比较富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一大障碍,但距离较远,暂不考虑。
因此,秦国当前的策略是打开韩、魏通道,削弱楚国。
那么如何打开韩、魏的通道呢?这就需要抓住韩、魏的“隙”,从军事实力来讲,秦国强大,韩、魏弱小,可以进行军事打击,使其产生畏惧的心理;但是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还不能完全消灭掉韩、魏,因此又需要拉拢他们,为秦国削弱楚国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联合他们一起进攻楚国。
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通过一打一拉这种方式,解决韩、魏的问题,为秦国向外扩张提供方便。
为此,秦国从公元前315年开始对韩国进行军事打击,第二年,秦败韩于岸门[5](P950-952)。
趁此良机,张仪入韩去游说,述说秦之强,韩之弱,并指出秦的目标是“弱楚”,韩国也可以借机取得楚国部分土地,终于说服韩宣王与秦连横[5](P934-937)秦与魏的连横过程也大致如此。
秦国刚刚与韩、魏连横,还未来得及对楚国采取行动,却出现了齐助楚攻打秦国曲沃一事[5](P133)情况突变,张仪原先的计划方案出现漏洞。
于是,张仪赶紧对原来的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入楚去游说,以诈言许诺割“商於地六百里”给楚国,来换取齐、楚绝交,楚怀王目光短浅,不听陈轸的劝告,马上和齐国绝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