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作业
学习军事理论对于完善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国几千年的国防兴衰史,不难看出,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防就会强盛;反之,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阶段时,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族分裂、国内混乱,国防就会衰弱。因此,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
二、经济强盛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质基础,强大的国防依赖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经济强盛,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国防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把一切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
四、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当年殖民战争给与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永远牢记。
        新世纪新阶段,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国现代化的作用尤为突出。我国国防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的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办二胎准生证需要什么证件五、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近代中国在两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一败再败,除清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从上到下均无防卫御敌之念,思想上“一盘散沙”,以致
军队遇敌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抗日战争中,就在全国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时,竟有人投降敌寇,充当汉奸,为虎作怅,屠杀同胞。
      由此可见,强烈的国防意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使民众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就会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筑起“精神上的长城”,国防实力就会更强大!
    学习军事理论对于完善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军训体验,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增强了我的爱国心。通过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报复的有志青年的学习,这让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负担,但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使命。通过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的建设与发展,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必将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历史里窥探智慧
首先,历史的滚滚长河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经济的昌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和谐生活。在社会意识形态里,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也反映经济。同等的,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水平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的政治主张。《孙子·作战篇》中指出:“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表明了当时的军事家认为军队进行战争必须要有物资作为保证。当时的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兵强,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 以当时的秦国为例,“商鞅变法”推行了“开阡陌废井田”、“奖励耕织”等一系列发展的经济的措施,极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就促进了当时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的秦国的发展,对其后的合六国完成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于此相反,若是经济落后,动摇了国防的根基,类似于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这也就是历史给敲响的第一声钟鸣。
    其次,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智慧。汉高祖得天下后,实行“文武”政策,建立法制,秀明政治。此后的文、景帝至武帝,都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治国政策,国家的昌盛才为西汉长达2000多年的基本奠定了基础。相反,秦朝的暴政带来的结果是,民不聊生,农民纷纷起义,秦始皇千秋万年、子孙相继帝业的梦想破灭。反面教材不得不提到的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化不堪,国防也相继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是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人民带入水深火热当中。历史我们应当铭记,她在沉重地敲响第二声钟鸣。我们须知,政治与国防关系密切,一方面,国防直接保护的国家主权是政治的第一需要,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领土是政治的物质前提,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是政治的根本追求;另一方面,政治对国防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国家的政治需要决定国防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类型,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和路线决定国防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国防的根本体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制约国防的客观效应。
最后关键的是,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山河破碎,有国无防。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虽然当时有人民奋起抗击侵略,但由于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统一领导,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
合力,加之当时国家的破碎和统治阶级的腐朽破坏,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战争的局面。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侵略,并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历史这有力的第三声钟鸣证明,国防的真正万里钢铁长城需要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军民齐心协力的精神与意志。
四、结语
现代国防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范围上,以及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方式上。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也就对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领导体制和国防政策的不断健全,国防成就的不断创新,以及武装力量的建设的与时具进。
深圳安居房申请条件
我们应铭记历史,在历史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完善中国国防建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收获智慧,是历史遗留的宝藏,切要珍惜。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幼儿园大班家长会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
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立秋朋友圈文案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