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把握文言字音、字义,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和领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和领悟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成长在丰衣足食的时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因而只有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才能做到兼顾全体。对于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和总结。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积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杜诗篇万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关于杜甫,老师把他概括为以下主要信息——(课件展示)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段叙述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题目中的“为    ”如何理解?
关于体裁。“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研读
过渡: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老师就是要让大家在读中感知、理解、体悟课文。首先是要求“音读”。
(一)音读。音准句清,字正腔圆。
1.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特别关注以下生词、多音字的读音。
2.正音。
3.齐读。(提醒:坐姿端正,昂首挺胸)
(二)意读。疏通大意,描述画面。
过渡: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要了解诗歌的大意。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意读”。请大家: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2.诗歌的画面感很强,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请尝试给每一小节拟一个标题。
明确:秋风破屋 童抱茅 长夜沾湿 祈求广厦
3.重难点释疑:
(1)秋风破屋中,“茅飞渡江”为何要详写?(动词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焦灼、怨愤。)
(2)童抱茅中,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为何要咒骂顽童?)
(3)长夜沾湿中,为什么要写“娇儿恶卧”?(似乎游离主题?为下文写屋破漏雨造势,营造雪上加霜的氛围;从具体的角度写出生活的艰辛。)
(4)祈求广厦中,作者的愿望是什么?怎么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联想:这种情怀与那位古人在那篇文章中的情怀基本一致?名句是---?)
(三)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过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了课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在“情读”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大家做到“字字含情,句句融情”。
1.先请大家来欣赏“名家朗读”。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
2.下面请大家来听听老师的一段朗读(配乐),看看和刚才的名家区别在哪里?(杜甫简历)
赏析比较。
(四)美读。创造想像,读出意境。
过渡:“创造是一种美。”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可以仿读,欢迎创造性地美读,边读边想像,进入到诗境中去,努力独读出画面美、韵律美、情趣美,使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可配乐)
2.自荐读或推荐读。
三、小结
1.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四读法”感受了美、欣赏了美、评价了美,甚至创造性地再现了美。请大家不妨再创造性地说一说,诗歌中,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外,还有“  他都不会理会我的感受是什么歌  所破”。
2.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不怕!布衾为娇儿所破不怕!可怕的是理想为现实所破!可怕的是祖国为丧乱所破!于是乎,通过一个“破”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颗滚烫却又破碎的心!
【作业设计】
1.熟读背诵本诗。
2.请大家以第一人称感受体验本文,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把秋风破屋、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具体描绘,特别要具体描绘杜甫这个人物形象,要具体描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按这些预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朗朗,语文味很浓,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教学中的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极好。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己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
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的停时,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