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心理学导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行为--右脑损伤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记忆有多少类型?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差别?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反应是否异常?
解释行为--“责任扩散”
预测行为--“旁观者冷漠”的研究结果预测“你不可太乐观”
控制行为--指的是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
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规律有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4.心理学的各个派别
(1)构造主义
1.奠基人 冯特 代表人物 铁钦纳
2.主张 研究人物的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3.研究方法 强调内省的方法
(2)机能主义
1.创始人 詹姆士 代表人物 杜威·安吉尔
2.主张 研究意识,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
(3)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 华生 斯金纳
2.特点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心理行为 b反对内省,主张用研究的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
1.创始人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2.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
(5)精神分析学派
1.创始人 弗洛伊德(源于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2.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意识现象的研究。
3.精神分析学派的“三观”
(1)人格动力论 核心观点
(2)人格结构观 a 本我 本能需要(不控制)
B自我 现实自我(控制)
C 超我 理想状态
(3) 人格发展观
(6)认识心理学
1.代表人物 皮亚杰
2.观点 用信息加工的原理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现、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过程。
(7)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2.观点 人性本善,人有自由的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而且难以重复验证,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的控制的实验条件下,通常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进行的实验。
优点: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
缺点:研究情境是人为的,会降低实验的效果,使实验缺乏客观性。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这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优点: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
缺点:调查结果难以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4)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的方法 。
智力测验
目 能力测验
的 人格测验
诊断测验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及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缺点: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第二讲 心理的实质
1.人的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神经元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的。突起有两种:树突,短而成树枝状,一般有几个;轴突,细长,末端有分枝叫神经末梢,一般只有一个。
(二)周围神经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共12对,主要与这些部位的感觉和运动有关;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共31对,与躯体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有关;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它们的运动。
2.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丘脑
脑干:延脑、桥脑、中脑、间脑 下丘脑
脑 小脑
大脑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指有机体借住神经系统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脑的反射有两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具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 。
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训练才会的反射。
这种反射没有固定的神经通路。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四)动力定型
又称动型,是有机体在复合刺激物作用下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实质)
一、人的心理活动来源于客观现实
二、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生活实践制约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四、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三讲 感知觉
第三讲 感知觉
1、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是感觉阈限。
5、社会知觉: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2、简答
● 感觉的种类
(一)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1.视觉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等特性的感觉。
2.听觉
声波震动鼓膜产生的感觉。 听觉的基本特性: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3.嗅觉
某些物质 的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时产生的感觉。
4.味觉
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感觉。
5.皮肤觉(skin sense)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皮肤觉(肤觉)。
a.触觉:当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而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感觉。
b.压觉:当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变形但未达到疼痛时产生的感觉。
c.温觉:指皮肤对冷、温刺激的感觉。
d.痛觉:对伤害有机体的刺激产生的感觉。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1.运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
2.平衡觉:也叫静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3.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 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
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1.时间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种类: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产生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的知觉为运动的。
(二)社会知觉
1. 定义
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2. 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知觉主要是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3)自我知觉
以自己为知觉对象,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状况的知觉 。
(4)角知觉
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扮演的角的知觉 。
(三)错觉
1.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错觉的种类
a 几何图形错觉 b 形重错觉 c 方位错觉 d 时间错觉
● 感觉的规律
(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是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强度的能力。
心理学复习资料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感觉适应的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视觉适应
暗适应:是在由亮处进入暗处时发生的。 明适应:是由暗处进入亮处时发生的。
2.听觉适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