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言语系统:指构成语言的各个层次的单位,及其互相对立、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网络。整个语言形成由各个分支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系统”,语言单位处于语言系统之中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特征(特征匹配说中的):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以及关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
记忆。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广义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和思维等。狭义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
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亦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由外部刺激开始和推动的加工过程。其特征是信息流程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知觉单元到较大知觉单元,即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如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分析模型就采用这种加工模式。在此加工过程中,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都作为下一加工阶段的输入信息,驱动下一阶段加工的进行。
控制性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的一种注意加工形式。这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
追随程序: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
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图象记忆:指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的记忆。
表层结构:是指实际说出的句子,即字词及组织,可以对它进行通常的逐层分析,直至短语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启动效应: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内隐记忆的体现。情绪启动的方法一般采取情绪—符合词语和情绪—不符合词语作为刺激,使用词语诱发相应的情绪状态。
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
语义策略:这是年幼儿童采用比较多的一种策略。它是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
近因效应: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位于材料结束处的实验材料记忆的效果比较好。
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
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的组织与再编码。因此,组块是加工处理若干刺激的意义单位。在心理学中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就称之为组块。
模式:指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
部分报告法: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激。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编码:把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把信息、数据转换成某种规定的信号。
平行扫描: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种同时比较为平行扫描,也称平行搜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