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发展理论
第一节 身体 脑 神经系统的发展
1.发展: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两个半球的背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顶叶前部的功能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后部负责逻辑和空间知觉。
3.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4.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是最迟发育完善的,功能也是最齐全的。主要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的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实质:
1)内发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的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弗洛伊德)
2)外铄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强盗。)
3)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维果斯基个体心理的发展谁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想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7.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特定领域的发展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作为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转变是量的不断积累,它们为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飞跃做好了准备。
2)方向性和可塑性
心理发展遵循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但是如果个体生活的重大方面发生改变时,发展的过程也会产生突变。
3)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个体早期的发展更过还是受到可预测的种系发展蓝图的引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4)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5)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阶层和种族体中,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毕业发展观认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
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动态、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弱的过程。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是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年龄阶段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性上的成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
历史阶段的影响,指与历史时期有关的生物和环境因素;
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指对某些特定个体发生作用的生物与环境因素。
毕生发展观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发展的总体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
强调人的行为是:“生物—基因”的和“社会—文化”的过程与条件共同构建的结果。
第一个原理是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
第二个原理是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第三个原理是文化的效能(efficacy)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2、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
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最优化、补偿这三和的协调。选择是指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趋向或回避;最优化是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得理想结果,避免非理想的手段和资源;补偿则是由于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应。
第三节 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学说
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将意识和潜意识的二分法改成了“本我”“自我”“超我”。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把人的分期分成
1、口唇期(0—18个月)
2、肛门期(18—三岁)
3、性器期(3—7)
4、潜伏期(6—11)
5、生殖期(12—20)
他的心理性欲发展观即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且对每个分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强调了潜意识的重要性。
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他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间,都普遍经历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发展顺序,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向前发展。(案例:袋鼠母女)
1)信任对怀疑(0~1岁)
2)自主对羞怯(1~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角同一性对角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精力充沛感对颓废感(25~50岁)
8)完美感与沮丧感(50岁之后)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他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一门不容争议的自然科学,行为产生的公式是S—R心理学复习资料(刺激—反应),他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方法来进行心理研究。抛开了意识,也抛开了遗传。并且鼓吹教育万能。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改在错误的过程,认识事物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规律:强化(包括直接、替代、自我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和外化部分行为的模仿和研究。
强化是用来塑造行为的基础。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温和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不仅加诸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许多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以习得,不用强化。虽然考虑到了内部过程,但其重点放在对外界榜样的模仿上,他认为,学习是在模仿
上进行的,榜样人物的行为被观察效仿而成为模仿者的榜样。替代强化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即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及理解这种行为如何运用于自己。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的主义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他区别了两种心理机能:1、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2、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的搞基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分工。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所谓心理工具,指的就是与物质生产工具对应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从工具的意义上说,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他十分强调学习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学习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与自身的经验体系
中,内化学说认为,运用符号系统将促进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儿童的于洋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和之变相结合的过程。心理结构是内化的结果,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学习者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和人的相互作用,之后才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活动,并随着外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发展,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搞基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建构主义代表人,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作用中的一种构建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他用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阐述主体认知结构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环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和日益复杂的环境达到平衡,这就是“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出现了新的能力和信息加工方式。
1)感知运动智力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往往是在活动中掌握了关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所以,皮亚杰认此时获得的是“实践智力”。同时,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者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于东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事物进行推理,还不能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思考,与青少年相比,思维还缺乏系统性。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可逆性的进步给儿童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理解了守恒法则,二是表现出去中心化的思维倾向。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6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