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考点
1. 什么是亚健康状态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非器质性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 ,因其主诉症状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
2. 健康心理学的目标
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缘起,即它们的病因学。(关注疾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起源)
增进健康(关注增进健康的行为)
防治疾病(帮助人们减少危险因素)
促进公众健康策略,改善健康保障体系
3. 健康行为理论
3.1 教育呼吁理论
教育呼吁旨在通过信息传递让人们改变态度,进而改变健康习惯
交流应该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个案)而不是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没有价值的说教----生动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者应该是专业的,有声望、值得信赖和有亲和力-----权威
强有力的证据应该放在信息的开头和结尾,不要将证据隐藏在信息的中间。
信息应该简短,清楚而直接,应该明确的陈述结论。
越极端的信息越能引起人们的态度改变,但要注意度。
对于疾病检测而言,强调益处可能更有效。
根据对象是否决定采用建议,决定交流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3.2 健康信念模式
人们是否进行疾病的预防行为,取决于他们所做的判断。一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二是对采取的预防行为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
信念是关于疾病严重性、易感性,关于健康行为的好处和代价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容易收到某一健康问题的影响,且一旦问题出现了就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预防的好处超过了障碍,就有可能去从事预防活动。
3.3 Ajzen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一种健康行为是个体行为意图的直接结果。而行为意图由3部分组成:
---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这是对行为结果的信念;
---关于行为的主观标准:这反映了社会压力的影响,即个人认为在别人看来自己应该做什么(规范化的信念)以及自己想符合这些看法的动机;
---行为控制感:类似于自我效能信念,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从事预期活动及所从事的行为会
产生预期效果的感知。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最终促成了行为改变,不过,意图和行为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人们并不总是做他们计划要做的事。
3.4 原型/意愿理论
基本假设: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做的反应。在一个有不健康行为(如吸食药物、过度饮酒等)的体中,“你想要做什么”比“你计划做什么”,能更准确地描述一个年轻人所处的困境,并预测其随后的行为
行为意愿: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时刻参与危险行为的动机,是一个主观标准。
与行为意向的差异:
---相同:重要他人(特别是同伴)的影响参与并赞同某种行为;先前参与-再次参与
---不同:行为意愿是反应性的而非深思熟虑的
原型:集合了与特定类型相关联的所有特征的心理影像或是最佳例证
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考虑加入某特定体的时候,通常会把自己和同该体相关的社会原型进行比较
我们的自我概念与体的某一社会原型越是匹配,我们就越是有兴趣加入该体。
3.5 社会整合理论
婚姻和做父母(家庭)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对健康行为具有正性影响
社会系统提供一些方式来影响人们使之从事社会希望的行为并减少非常规的和偏离正常的行为。
3.6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
无意图期:个体自己没意识到有问题存在,也没有改变的意图,如果寻求,也是出于被迫或是应付;
意图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正在考虑改变,但还没有就改变行为做出承诺,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准备期:个体有改变行为的倾向,但是还未采取行动;
行动期:个体矫正他们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包括做出时间承诺,采取实际行动等;
维持期:努力使获得的行为保持下来,巩固已有收获,避免复发。一般地,如果一个人消除了原有的成瘾行为并保持6个月以上,就可以认为其处于维持期。
3.7 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
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七个不连续的阶段。
4. 什么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帮助和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做好本身和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核心就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做到知信行。
健康促进:为导致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条件所采取的健康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
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相结合的策略,即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政策。健康促进模式HPM认为健康行为的决定因素有:个人特征及经验、特定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行为结果。
5. 什么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基础是收集个人健康信息,核心是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的危险性,目的是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个人改善的指导。
6. 进食障碍
6.1 神经性厌食症:一种以对肥胖的病态恐惧、体像障碍、过分追求苗条为特点的一种进食障碍。
6.2 神经性贪食症:指反复暴食,期间患者情不自禁地消耗大量食物,暴食后为防体重上升而采取诸如引吐,滥用轻泻剂或利尿剂,剧烈运动或禁食等不当措施的一种心理障碍。
7. 烟草依赖如何
戒烟药物:生理依赖(躯体依赖),减轻戒断症状
认知团体疗法:心理依赖(改变认知),提供心理辅导
行为:用强化和惩罚的原理进行行为控制
最佳:三者结合
8. 酗酒
原发性的慢性疾病,呈现出进展性和致命性。
特征:不能自控、不顾后果、常出现思维障碍、持续或周期性
%% 酒后驾驶 >% 醉酒驾驶
影响因素:遗传、心理、社会家庭
9. 艾滋病
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临床表现是严重的病菌感染或者恶性肿瘤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人的健康信念和风险评估 & 对性生活的态度和避孕套的使用
心理关怀:心理咨询、小组、同伴教育、临终关怀
10. 应激
10.1 概念
应激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关系,它既包含刺激,也包含反应;他既有客观的需求也有主观的条件,但更注重两者间的匹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