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杀一只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读《孙子兵法》后感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近代以来,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事智慧包含于三大奇书:中国的《孙子兵法》,英国的《品格的力量》,西班牙的《智慧箴言》。《孙子兵法》一直被尊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学术界曾在“《孙子兵法》出自何人之手”这个问题上有过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本旷世奇书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孙武,战国时期的孙膑,还是如叶适所言,是某“山林处士”。现在被广泛位学者承认的是《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作者为吴国的孙武,因其“穷寇莫追”、“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观点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虽然文章中确有后人增益的部分,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孙子兵法》的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近六千言,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是清代孙星衍的校本《孙子十家注》,本篇读后感也是在读此校对本后的一点感想。
cf怎么进不去
十三篇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谋攻篇”、“军争篇”和“九变篇”。
发了最多牢骚的是《谋攻篇》
“谋攻篇”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谋略来夺取军事胜利的“全胜”战略问题。“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孔武有力,威猛四方的猛将虽然威风,但中国自古便把这些智勇不能双全的人称为“武夫”而非大将,“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志不斗多”,是中国古典兵学的一个特征。战争的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人类总是要在惨痛的血泪后进行革新,追求进步。但作为进步的手段,他固然给承袭了变革好处的后人以荫蔽,却给战事当时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害。所以,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军事家,都致力于在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寻最大限度减少战争伤亡和损失的道路,例如孙子。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表面上轰轰烈烈,风光无限,其实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并非用兵打仗的上乘境界,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指导者所应该孜孜追求的神圣目标“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大破敌城,歼敌过万,固然会在得益集团的大肆吹捧宣传下被称赞歌颂,代军将领会被给予高度评价并被国民夸赞,但其实这种作战方式只能被称为“不得已”之作战方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攻城战中,“战而能胜,必多杀伤,故曰非善”。在孙子看来,推行“全胜”战略乃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因为对自己一方来说,这样做代价最小;对敌人一方来说,这样做反抗最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所遭受的灾难最小;对天下来说,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全胜”战略毫无疑义属于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古来征战,将领无数,有几人可以“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意,为往胜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想来“无定河边埋枯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能够在殊死拼杀的喊叫声中想到如何保全更多人的生命,不光是自己率领的将士,还有正在交战的敌军。这样的统帅,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好将领,而第一个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士,必然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好谋士。
不过,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代表孙子是“不战主义者”,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情想要成立及要求将领具有高超的计策谋略又十分要求战争的各个客观条件,所以可以像烛之武夜退秦师、寒心遣使平燕地、赵充国屯边慑羌人一类兵不刃血以谋胜的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孙子又在“谋攻篇”中提出了一套战术运用方针:“十则围之,五则攻
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可以说,《孙子兵法》大部分篇幅都在阐述如何赢得战争的问题,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最好,但若不能,当然是要打,而且还要要赢,兼且要赢得漂亮。
孙子作为兵法大家,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毋庸置疑地给后人带来莫大的影响,“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假杀戮,广致投降”,就是进入了用兵的理想境界。但“谋攻篇”中真正让我感触颇多的却是只占本篇篇幅很少一部分的军将关系。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
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在大多数情况下,越级指挥是百弊而无一利。蒋介石便因为这个而吃了败仗;我们现在评价诸葛亮时,也多把他事必躬亲的理事风格看为缺点。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其中肯定有他指挥不当、用人错误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万事都要亲历亲为,过于干涉军事,最后不仅“北伐”失败,而且“星落五丈原”。
但其实,将在外,如果真的不受军令,结果会怎样呢?也许这个将领幸运地未受君命又打了胜仗,一国之君的命令被你二话不说地驳回,回城之后却还赢得了百姓的称赞,我们现在流传的故事会说他“大破敌军,载誉而归,城民雀跃,上赞之勇,并赐金封爵,以昭天下”,可见君主贤明,将领才能,百姓齐心,其后的事呢,那就要在另外的故事中说了;如果这个将领幸运的多次不受君命又次次大胜还朝,那这就叫做功高了,功高即震主,上必不容。古来征战将领众多,有好结果的真是少之又少,不是“醉卧沙场”,便是“莫须有”了。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陆逊、岳飞就是典型的功高震主而不得善终的人。著名将领岳飞可谓南宋抗金第一人,他是否有反心现在已无从得知,但赵构害怕岳飞在民间的名声,害怕自己的父兄被岳飞迎回朝廷一定属实。赵构不希望与金兵交战,拼命求和,无奈金兵一意图求中原,“卿一日不到,朕一日不安。”“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大敌当前,赵构便要依赖岳飞,金兵一旦撤退,赵构便明显偏顾于秦桧一众主和派的官员。如此不得宋高宗的待见,又功高过人,下场可想而知。
说到秦桧,大家都会说他吃里爬外,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但其实,我认为,秦桧说不定就是金国派来的卧底。卧薪尝胆十余载,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秦桧也就是金国的民族英雄了,忍辱负重,还让子孙后代都无法抬头做人;如果秦桧确确实实是南宋人,他也不过是朝廷对敌策略中的主和派代表人物而已。当然,我无法否认他陷害异己的手段阴狠毒辣,怎样谴责他也不过分。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岳飞的死全部是秦桧的责任,而今岳飞墓中跪着任人唾骂秦桧像是在是做得稍显过分。秦桧就任南宋宰相期间,南宋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繁荣,可以说秦桧并不是人们说的“卖国贼”,这只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斗争,我们现在并不能说秦国横扫六国、满人入关灭明是什么奇耻大辱。勇于求和也是一种挑战,更不用说历史上那些勇于投降的人,他们所背负的就无法想象了。我只知道现在蜀中人很感激刘禅投降于曹操,这样才避免了蜀国的一场大血腥,而今后人嘲笑后主刘禅,说他“乐不思蜀”明明就是智力有问题,其实我倒觉得那是他图求生存装疯卖傻的聪明之处。当敌我双方实力有明显地差距时,选择投降时保存实力的方法,也是避免生灵涂炭的英明之举,但是这样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守城的武将,投降对他们来说,也许比让他们还煎熬,但是为了百姓,他们背了。那些背了后世无数人口水的真英雄们,真的很值得人敬佩。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不为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些不被人们理解的古人怎样度过他们的下半生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伟大英雄能本,是真名士自风流”,功高震主不得善终者还有后人为之平反,但是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永远不会被后人真
真实实的全部搞清楚,连我们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发生在昨天的案子今天都破不了,更别说发生在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事情了。那些为了战争年代无数条鲜活生命而背下骂名的,要靠谁去昭雪还清白。
最喜欢的是《军争篇》。
《军争篇》主要论述在一般情况下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规律,其中心思想是如何趋利避害,保证军队在开进和接敌运动过程之中,争取先机之利,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春秋中期以前,西周社会的古典礼乐文明,表现在军事领域中就是一整套“军礼”来指导、制约具体的军事行动,即“以仁为固,以仁为胜”开展军事行动要堂堂正正,不许用奸使诈,“不加丧,不因凶”,战场交锋,一定要等双方摆好架势,“偏,一面也,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战胜后,“举贤立明,正复厥职”。到了春秋中后期,整个时代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周天子权威早已丧失殆尽,各新兴势力的勃兴,使得战争的面貌有了完全的改观,最大的变化就是军事行动逐渐摆脱了军礼的束缚,诡诈战法开始普遍流行。孙子“兵以诈立”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业已过时的“军礼”传统的全体否定,是战争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一次革命。孙子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引起战争方法变化的原因与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军队的成分春秋中期前后明显不同。周朝的规定是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国人,大多受过六艺的教育,驾车、射箭都是他们的必修课,也都懂得贵族的礼节
所以春秋前期,可以说士兵素质都很高;到了好哦来,战争的规模扩大,军队的数量也就扩大,好多士兵都是目不识丁的“野人”,根本没受过什么教育,那些为贵族遵循的“军礼”便自然而然地被“诡战”取代。
那么我们现在的部队人员组成是怎样的呢。国本科以上的部队院校屈指可数,大多都是专科类别。现在大学扩招,就算是国本也分个三六九等,更别提专科了,上专科院校,说的不客气点,和“目不识丁”也不差很远了。在战争年代,需要以诈立,不求礼法;在和平年代,我们的军队还需要“以诈立”吗?那我们现在的队伍组成却是“以诈立”的组成形式,我们的军队能走多远,我实在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的感觉。
现在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应经超出军事范围了,它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而且它也被好多国家纷纷拿来研究,我第一次看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四句话还是在一部日本的片子中,但现在好多国人却对这本旷世奇书不以为然,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穿越时空的悲哀。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读《孙子兵法》后感
管理三区张若竹 20072061002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