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育人先育心作文
育人先育心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当前的教育形形,作为一名教育参与者,我想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遵循规律
教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有序地把有规律的知识融进学生的心里。学只是对知识认知的一种表面行为,其本质是通过书本,电视等多种载体,把知识储存在大脑里,然后能举一反三,促进高级思维的创造力发展。
二、抓住知识的本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知识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要恰当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因此因材施教就尤为重要。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心要求,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才能巧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用心专研知识。
四、用好上课的4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示范、提问、讨论等等,去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迫切的想去了解,去弄清楚问题,从而思考怎样来解决问题,去挑战新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五、温故而知新
回顾所学知识,用多种方法来检测,从而巩固所学知识。顺序法、类比法、查缺补漏、探寻新问题等等,都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课堂传给学生。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生自己有兴趣去掌
握知识,不断创新,发现并解决新问题,这才是老师培养的真正的人才。
总之,育才先育心是非常重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深远意义就在于此。
初三:刘徉每
篇2:《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育人先要育心 用爱撑起希望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育人先要育心 用爱撑起希望
同样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从支月英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学到了、感受到了许多许多。
真爱对待学生。要对班上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用真诚平等的心态,永远给孩子们带去信心和希望。对那些离异父母的孩子,要与他们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其家庭现状,有情况第一时间与他们联系;对留守儿童,及时了解其父母打工地,教会他们一些自护的知识,寒、暑假鼓励他们与父母亲密接触;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其学生困难的原因,有些许进步就要第一时间进行鼓励,与他们呼吸相通,忧乐与共……
育人从育心开始。我们当老师,最重要的是“传道”,教育学生怎么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感恩的人。庆幸的是,在教学中,班上的孩子们会把家里的油壶进行加工,再用网上购买的材料进行手工上漆,自己动
手画出他们心中的花瓶,亲手种上代表着希望的种子。孩子们还会利用劳动实践的时间,动手摘上几个小时的茶叶,并捐上自己一天的零花钱,只是为了去阳光益智中心看看那些跟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他们会因为母亲的起早摸黑准备的学校便当而有所感受;他们会因为一个装病的谎言让父亲淋上一身雨而内疚;他们会因为父母出门在外挣钱的不易,而知道节省,更加孝顺身边的亲人。
从教十五载,我尽自己的心,努力做一名无愧于心的老师,以后也将带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继续执教。坚守才有希望,我将以支月英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激发智慧的火花,去注解思考的问题,去赞扬回答的尝试,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头顶明灯心更坚
对于支月英,我是敬佩的。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她把教育工作当成了毕生奋斗的事业,把让孩子拥有读书的机会当成自己的使命,在平凡中见真情,在细节中见真心,她是一个有心的教师。
相比支月英,我是惭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扪心自问,与她相比我还有很多差距。对于学生的付出,对于工作的努力,对于教育的热爱都远远不够,我们要像支月英那样,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心系学生,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走直,走远。
学习支月英,我们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无私大爱的教师榜样,她是一把尺,更是一面镜,让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师德,要做一个有师魂的教师,而支月英这样一切为了孩子,无私奉献,不正是最有力的体现吗?
向支月英老师学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成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社会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使命?最美乡村女教师支月英的事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那一盏明灯,而那盏灯也必将使我们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向前。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支月英老师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三十多年,深刻诠释了执着和奉献。能有一位这么优秀的教师留在山里,是山里娃的幸运,是山里人的幸福。
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教师的感人事迹,让我和大家感觉到暖意,她在深山里潜心育人,展现了筑梦路上炎黄儿女的精气神。作为同行的我,感觉离她还有很大差距,这激励我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每个党员教师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提高做学生工作的能力,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把和学生有关的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做好做精,真正给学生带来实惠。
学习榜样,争当榜样。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其次,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挑好肩上这副教书育人的重担,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学习榜样,重拾动力
这是我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第三个年头,一名山区的人民教师。也许是一直以来我的授业恩师给我的印象都特别好,才让我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光辉之路,让我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也感受到支月英老师坚守贫苦偏远学校那份毅力的源泉。
支月英老师是全国众多优秀教师中离我最近的榜样。当我看到她的事迹时,我的心里一股羞愧的感觉油然而生,或许是曾经那萌生的退意抽了我一耳光,或许是物质需求逐渐蚕食精神需求的改变。支月英老师的形象亮得刺眼,就像幽暗黑夜里的一束白光,这使得我开始重新思考“教师”这一词语的意义。
仔细想来,支月英老师其实并没有多么地特殊,她只是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终身学习”这五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做好而已。而根据我的记忆,这正是我们聘任老师这个职业的考试内容之一。
人们常说,一件事情要做到,也许很容易;而要长期做好,就非常难。支月英老师无悔的坚持就像我职业之路上的导航灯,让我重新拾起了动力。我坚信,身边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支月英老师”这样无私奉献的教师涌现。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故事原型
2月8日晚,“国人年度精神盛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在京揭晓,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火海救人英雄王锋等10人光荣当选,“特别致敬”大奖颁给了勇夺里约奥运女排冠军的中国女排。
【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人物事迹】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里约在哪个国家
篇3:育人者先育已
育人者先育已
翻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刊,一篇题为《进退之间》的文章至今仍激动着许多在北大工作学习的师生,文章以冷峻的笔触探讨了在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教师又一次处在了选择的风口浪尖:改革开放二十六年,中国经济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拥有前沿科学技术与较高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们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宠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化社会中,是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还是继续以“桃李满天下”为荣?是选择投入到追逐物质生活的洪流中,还是继续坚守在教书育人的清贫岗位?
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的责任明确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然而,在商品市场的负面影响下,个别教师的道德观被扭曲。有的缺乏敬业精神,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甚至擅离职守去搞“第二职业”;有的不爱学生,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生硬甚至体罚;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以教谋私,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
在社会变革时期,大学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
以及奉献意识逐渐淡漠,工具理性日趋膨胀,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在学术研究上,更多人热衷于从事热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市场价值的学科和项目,而对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基础研究缺乏激情。
再铸师魂刻不容缓。
吴志攀这样鼓励在北大教书的青年教师们:“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这个使命并不比建国初期要实现的赶超战略容易多少。”这位身兼党委副书记的北大副校长深知优良的师资便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这几句话也与教育家吴玉章的观点
不谋而合,吴先生在多年前便撰文指出,一个学校办得好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树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育人的'观念,刻苦钻研理论,精通业务,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传授并影响学生。
转型期的高校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要确立“传递者”意识。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大学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体,承担着传递人类智慧、知识发展、社会发展的薪火的责任,因此教师也应以这种“传递者”意识作为自身价值定位的基准。
其次,加强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必须与时代同步,打
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知识、现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都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是个性特培养。新时代高校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
四是树立入世精神。学问学问,学以致用。大学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高等教育面临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目标。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大学教师如果闭门造车、沉醉于象牙塔意识便会与时代脱节。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关注现实问题,以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了解、参与,不断完善自我,并引导学生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
长久以来,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都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北大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师德师风传统,构成了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精神资源。而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创新,求真务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也被概括为北大教师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的优秀传统。
北大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同时注意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
范作用。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师德表彰活动,拟设师德最高奖“蔡元培”奖,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相应的体现,在教学科研的各项评选中亦充分重视师德因素。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北京大学教职工党员行为规范》、《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制度,营造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氛围,使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学校召开“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800多名北大的文科教师向全社会着重承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在学校的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更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大学教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具有将追求学术成就、传授专业知识与国家、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而今天,面临如何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炬、开发人类文明的智慧的历史任务,社会如何持续提高教师待遇、教师们如何树立新时期道德风尚便是最紧迫的课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