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名称的由来与演变
“仓山”名称的由来与演变
“仓山”名称的 由来与演变
作者:***
摘要:在福州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仓山”的区域名称、所辖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许多现代福州人乃至仓山人都不了解“仓山”名称的由来、演变,甚至长期以讹传讹,一些有关仓山历史的文献也是错漏百出。本文就“仓山”名称一词进行解读,系统地展开阐述,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仓山”名称之不同、名称背后的历史情况,及其所在位置和区域范围的变化。这有助于为新时期的仓山区文化建设奠定翔实而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考古、鉴定文物、打造特文化品牌等都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仓山 、天宁山、 盐仓山 、烟台山、 仓前山
藤山、 梅岭、 《藤山志》
仓山区即南台岛,位于福州市的南边,是市区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变迁,其区域名称、所辖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许多现代福州人乃至仓山人都不了解“仓山”名称的由来、演变,甚至长期以讹传讹,一些有关仓山历史的文献也是错漏百出,影响了对仓山历史情况与山水风貌的正确认识。笔者就“仓山”名称一词进行解读,系统地展开阐述,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仓山”的不同名称与名称背后的历史情况,及其所在位置和区域范围的变化,同时把“仓山”及“藤山”的关系也做了一次彻底的梳理与辨析。
一、名目繁多的仓山
仓山原指烟台山,即今天烟台山公园所在的那座山。
一座山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因历史情况的变化而更名多次。烟台山的更名先后顺序是天宁山(挂榜山)、天禅山、盐仓山(简称仓山)、烟台山、天安山、仓前山。也可以理解为,仓山名天宁、天安,名是官府正式授予的尊称,字号分别为盐仓山、天禅、挂榜、烟台、仓前等,字号是民间的称呼。因为有这么多名称,所以“仓山”名字背后的故事很精彩。
二、天宁山
先说烟台山的前世名称、大名鼎鼎的天宁山。明朝何乔远著《闽书》记载:“天宁台,自横山南渡三桥为天宁山,山有台曰天宁台,俗名盐仓山,又名挂榜山,省会第一案也。”
《闽县乡土志》下渡区记载:“天安山,旧名天宁。在治南,距城十里,为本境第三重案山。盘亘本境下渡、侯官上渡两区。又名挂榜山,俗称盐仓山。有双江台,即天宁台。在光孝寺今亦名天安寺。内。又有宋李纲松风堂遗迹。下即台江流其北。有江南桥俗呼为仓前桥。与万寿桥,夹中洲以通车马。” 又载:“南二区曰下渡区,距城十里而遥,北邻台江南岸,与南台区之中洲接,西至天安山麓,与侯官界之上渡区接。” 这两段文字中说的“天安山”即“天宁山”,因为避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讳而更名为“天安山”。
以上三段历史记载表明,天宁山连接闽县下渡和侯官上渡两个区域,其实就是闽县和侯官县分界线上的一座山。因为天宁山被分为两个部分,东边属于闽县下渡区,西边属于侯官县的上渡区。天宁山是官方名称,还有两个别名盐仓山和挂榜山。
天宁山是省会第一案、福建省大名鼎鼎的挂榜山,可见此山之高,也说明此山是学子求取功名的灵山。天宁山上有一座天宁寺,因寺而取名的“天宁晓钟”是明清南台十景之一。
《历代诗人咏仓山》书中有宋朝李纲的《题留天宁明极堂》《所居天宁寺,方丈后有阁提花数株,连日盛开,玉雪可爱,恨怅然有怀》《天宁路上初见梅花》《中秋月佳酌饮天宁寺宝华堂》,李弥逊的《天宁寺以雨夏留借榻老僧禅室》,朱松的《夹路天宁访僧不遇》;清朝有黄任的《宿天宁寺》,梁上国的《天宁晓钟》,郭柏苍的《游南台天宁寺登山坪望江海》,陈宝琛的《天宁寺菊》。
由这些诗可知,民族英雄李纲在天宁寺内建松风堂养老。朱熹父亲朱松曾慕名来天宁寺拜访名僧。闽剧儒林始祖曹学佺也曾出资重修天宁寺。
民国后,诗人所写的诗歌中不再出现“天宁”和“天安”的山名,而称之为“仓山”。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郑丽生诗《仓山颂》中有句曰:
仓山本名曰天宁,乡属高盖里时升。
方俗或以藤山称,起伏绵亘如引藤。
盐仓后设山之垌,易名作“仓”仿相承。
此诗可确证仓山本名叫天宁山。为何天宁山的名称变作仓山呢?见下段盐仓山。
三、盐仓山
《榕城考古略》记载:“自江南桥折而西,为光孝寺,在时升里。宋崇宁二年,郡人王祖道建于浮桥之南。政和初,改为天宁寺。绍兴更光孝。内有松风堂,宋李纲谪居时寓此。又有天宁台,今名双江台,祀真武。明时以寺地建盐仓。嘉靖间,商人创私仓百余所,寺益废毁。”从这段文字可知,明初,天宁寺也是盐仓,到了嘉靖年间,天宁山上已有商人建的盐仓百余所,天宁寺因此遭受毁坏。明朝何乔远著《闽书》中记载盐仓山,说明此名在明朝已出现。
《闽县乡土志》之江南桥记载:“江南桥即中洲桥。创于元季,在台江之南,或谓江南陈氏族人迁上渡募设。潮之自江南桥入者,西过上北馆,逾盐仓山口,绕望北台岭,渟于龙潭角。此处水极深,所谓三十六滩之殿,至上渡与侯官分界。东绕中洲铺后,上至滂洲,俗呼帮洲止德彬桥,与侯官分界。”这里提到了盐仓山口,说明盐仓山的进出口在江边,靠近望北台岭。
再举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郑丽生《仓山颂》诗中一句:“盐仓后设山之垌,易名作“仓”仿相承。”说明盐仓在山下了,盐仓后面有田,田也被更名为“仓”。仿相承,表示这里自古是仓库,
“仓”字也使用得久,陈陈相因,便沿用“仓”字。总之,盐仓山简称为仓山是顺理成章也顺口的事。但天宁山名气大,且是官方名称,所以郑丽生说本名是天宁山。江是哪的简称
明朝时,闽剧儒林班始祖曹学佺在洪塘建石仓园,石仓园内有石仓专门收藏寿山石。侯官县的岛域可谓到处是物资仓库,叫作“仓山”名副其实,可谓仓廪富足的库山、金山银山。
四、仓前山
《侯官县乡土志》上渡区记载:“仓前山,即天宁山,在县治南十里。东为闽县界,其西脉络,牵连蜿蜒甚远。”这段文字说明,这时天宁山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仓前山”。
《侯官县乡土志》上渡区记载:“上渡、市肆毗连,路左右望北台,巍然高耸。仓前山其上多洋人占居,洋楼环列,其前有市肆,直达仓前桥,最为繁盛,有南路之盐馆在焉。”
由此可见,百姓开始习惯称天宁山为仓前山,原因应该是和盐仓迁移到山下有关。因为人类的建筑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再担心洪灾来临时侵吞了盐、米、茶,所以沿江一带建了盐仓、米仓、茶仓等。
民国时期,盐仓、米仓、茶仓等仓库设在天安山前,于是民国时百姓就把天安山叫作“仓前山”了。而山下沿江区域叫作“盐仓前”,至今山下地区都叫仓前,而把“盐”字略去,如同简称仓山而把盐仓山的“盐”字略去。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仓前山的居民习惯了叫仓前山,却不知这座山的原名是天宁山(天安山),因此以讹传讹。由于当年资料缺乏,作者考证艰难,所以《仓山区志》误写作“盐仓前”简称“仓山”。“盐仓前”是一个区域不应该被称作“山”,正确的应是“盐仓山”简称为“仓山。”另外,如今出版的仓山地图上的几座山的名称都出现了标注错误的问题,也应纠错。
五、烟台山
如今仓山的热点是烟台山。烟台山的名称也源自天宁山。
蔡人奇撰写的《藤山志》记载:“自元、明以迄清初,皆视为要塞,防守綦严,遂于对山设烟墩焉。烟台山为藤山最高处,因设烟墩而得名。”
这段文字说明烽火台是元朝就已开始设了。但是书中点校时说明,“烟台山为藤山最高处”有错,因为藤山高度在西部的虾蟆山,海拔72米,而烟台山最高处海拔仅46.15米。所以作者
写错了,应该是天宁山山顶设烟墩,今名烟台山。
天宁山当时是福州郊外闽江边较高的一座山,而且靠近入城的江南桥、万寿桥,所以官府就在天宁山的山顶燃烽火作警报。
《闽县乡土志》仁南区记载:“烟台山属于峡兜村,相传明季设烽火台于此。山上有砦,故址犹存,俗又呼瓢羹山。”砦即寨。这段话说明,当时山顶有人居住,所以有房子。
《闽县乡土志》中的嘉靖倭患一节记载,那时倭寇进攻福州,由于城中防守甚严,倭寇便侵略近郊,洪塘民居都被烧毁殆尽。
烟台山本身的名称来历,颇具戏剧性。山东烟台市也有烟台山。为何山东和福州都有烟台山呢? 明嘉靖年间是倭患严重阶段。海禁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同时也损害了东南沿海靠海谋生的百姓利益。山东烟台市也是在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而在山顶设烽火台。说明山东烟台市和福州市曾经在明嘉靖年间都曾遭遇倭寇侵扰。
烟台山在历史的各个节点上都有着特殊意义。1840年至1842年清朝战争期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烽火台位置增设炮台,雄踞悬崖峭壁之上,作为福州沿海水路的第三道防线。18
83年,法国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发中法战争。为了保卫马尾港、福州造船厂、福建船政基地与舰队,清政府从闽江口至马江、烟台江(烟台山脚下的闽江)沿岸均设有炮台,增强防御能力。烟台山上则重修了两个露天主炮位,炮口指向闽江口,虎视眈眈地扫视波涛澎湃的闽江。
1900年五月,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在烟台山重修了烟墩炮台。1911年9月18日晚四点,福建同盟会成员率领革命军由桥南公益社出发,高举义旗,占据于山。9月19日清晨,起义军在烟台山的烟墩处放炮三声作为攻城信号,郑祖荫等同盟支会领导率领总机关部的体育队、队、学生队等进城攻打清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9月21日,福建同盟会起义的于山战役结束,福州宣告光复。民国时期,烟台山顶依然设有警报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