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安妮宝贝小说创作
安妮宝贝是个倍受争议的作家。一方面,她的粉丝很多,她的作品受到广大小资,青少年和城市白领的喜欢,作品极为畅销,风靡大江南北。另一方面,对她的批评和质疑也很多,传统文学界依然少有专门的评论。安妮宝贝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迎合当下消费文化语境的通俗文学。她的成名虽然与网络的传播作用有关,然而,她很早就离开了网络,作品也以传统线装书出版。通过对安妮宝贝作品的深入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都市文学背后的精神沉思。在这个意义上,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为作远远超越了对都市欲望的书写,上升到追寻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层面。安妮宝贝作为一位由网络写作走红的作家,她的独特之处在于自我心灵最大程度的展示。她只关注自己的心灵,固守住她最能把握住的内心世界,向人们传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她通过写小说来体验自己的人生,用丰富的阅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把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一切对于世界的理解作为她理解自我生命的支撑点。她活着,用书写证明她的存在。行走的脚步从未停歇,带着一个疑问出发,又带着另一个疑问归来。她始终要让自己活在思考的状态中,去营造自己所构想的精神世界。独立而又自由的生存空间才是她最大的追求。
我于两年前开始接触她的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她的长篇小说《二三事》,被其中精炼唯
美的语言文字和深情伤感的思想感情深深吸引。后读过她的《莲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及她的新作《春宴》。虽然我本人特别喜爱她的文字,但也许是本身阅历有限,仍不能很透彻地理解她的作品,总有一些领域无法明了,一些境界无法触及。本文我将简单地从小说分类,读者,精神内核,人物性格,写作风格及爱情观方面来谈一下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一、小说分类
因为安妮宝贝是从网络写作起步并且成名也与网络的传播有关,所以很多人仍把她的作品归为网络小说。但是,她的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品有着更深邃的内涵和更高远的价值。她于1998年从网络开始写作,2000就离开了网络。她自己也曾说过:“对网络文学不感兴趣,不关注,与其无关。我认为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概念。文学只有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的区分。”网络时代急切的讲故事欲望,渐渐让位于对人生的体悟思索,同时通过更自觉的小说形式来呈现。
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都市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占据很大比重,所以也有人将她的小说归为言情小说。但是她强调:“我的书不是言情,不是简单的感情故事,也并不只写男女情爱。书的
探索范围广,包括人性范围里一切情感精神内核,有冲突,矛盾,挣扎,自私,光明。黑暗,占有等种种形式和表达。如果用言情的角度去读,会忽略掉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安妮宝贝的作品是以都市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书写出对于都市生活隐藏下的人生意义,展现了都市中人们生存的困惑和迷茫,揭示出都市生活中无情,无序,无意义的一面。通过深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眼前时代的百感交集,看到她以纤弱而坚定的手拉开表面的帷幕之后,展露出个体对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小说的笔触 由主人公的情感层面,深入到情欲和人性的层面,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来表现人物对自我的反思和忏悔,引导读者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对情感的想象,对美好的创造。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其中的人物基本都是物质富足却精神有所欠缺的人物,似乎天然与宗教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和。她的作品,有种对宗教的偏好,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可以当做佛教入门书来读。她的小说不是以宗教为主,但一本书想要试图抵达人性深处,不可能抛开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这个体系高过所有世俗结构,跟人类内心直接相关。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有超然于世的情怀,在面临选择时,很少有激烈的思想行为,更准确的说,即使有挣扎,一般都封闭与自己的内心,而绝少和外在的人或环境发生冲突。事实上,人内心所经历的刀刃相见时最严酷和剧烈的斗争。这是一个人的斗争,这斗争超越外界的现实存
在。没有什么是比人的自我革新更重要的。没有心灵的改造,就没有其他的改造。对宗教的追求,因为别人的内心他人无法理解,人只能了解自己。人太复杂,人性有无数幽暗细微的层面,需要被体察和宽凉。她说:“小说很重要的是表达,是去发掘和表现这些细微幽暗的层面,让人了解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在她的小说里,对人物只有展示,很少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人的存在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复杂性,里面有冲突,失衡,缺陷,损伤,这同时也是人性的美和真实所在。
安妮宝贝的作品销量对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书极为畅销。但是她既不属于官方的文学体系,也不与体制外的作家混圈子,人们更倾向将她视为畅销书作家而非文学创作者。但畅销书易遭偏见,可能未被翻开就被论断是商业的流行的东西,它们的内在价值容易被忽视。安妮宝贝的作品很难被归类。有些作者无法被简单的归类或定论,他们的作品也不为某种概念而写,不具备太多社会和政治因素。安妮宝贝的书所具备的是小众的边缘的内心,但它们又都很畅销,这两个因素也会让人觉得无法发言。
我认为安妮宝贝的作品不能轻易地论断为畅销书。她的作品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写,而是由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方向,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细微之处。她对文字的尊重,她的思省
与疑问等,都是有着很深的内在价值需要读者去反复阅读,考验读者的耐心,在认真读过后会有真正收获的。
二、读者
喜欢和讨厌安妮宝贝的人都很多,两个阵营仿佛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
网络安全短句她早期的作品因颓废极致的爱情,令人向往的旅行题材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批少年人的关注。一提到安妮宝贝,很多80后文艺青年就激动不已,“她的文字陪伴自己一路走过青春啊!”安妮宝贝总是在描述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渴望,暴孽,对生命的挣扎和无力。她的文字简练唯美,意境清朗开阔,随处可见的清醒自解和向更高更深处的探索,具有解放的活力和直至本心的诚意,这为她赢得大批拥笃,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安妮宝贝的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呓语”,所以也并不把她放在客观的评价体系中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
相反,对她没有好感的人,则连一个章节也读不下去,甚至能给每一句话都挑出毛病。挑剔
的读者会担心,安妮宝贝如果还不提高,读者估计要审美疲劳了。“你看她的那些词语,安妮式的句子结构总在她的作品中一再重复,没有创新。如:“一种深刻的自我存在”“如……一般”的造句法,以及喜用短句。又如她对“美感”“洁癖”的偏执,甚至对于某些意象和情绪的反复坚持重复,有人批评这是自我重复,认为安妮宝贝“江郎才尽”。有人说安妮宝贝的笔下,体现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而她则沉溺于此,执着于表达这种人生虚无感,而非试图从其中超然而出。
出版人路金波认为安妮宝贝“越来越淡定和稳重”只是有一点没变:她依旧保持神秘的低调。即使有新小说和同名广播剧播出,主编杂志书《大方》发行,十年文集出版,她也依然没有现身签售活参与电视宣传活动,而只是用她最擅长的文字接受邮件采访或网络“微访谈”。路金波认为安妮宝贝是对中文有贡献的作家,“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位置的”。但他也坦言一开始并不欣赏安妮宝贝的风格:“我在当书商的前两年,没打过安妮宝贝的注意。因为不理解她写的有些东西,反而到了30岁,等真正有了见识,逐渐能互相理解了。她在《春宴》里展现的是她写作的第三个阶段,她创造了一个世界,忘掉了自己。”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安妮宝贝。创作十年,安妮宝贝的读者年龄跨度大成分复杂,出生
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都存在。由于读者本身经历及阅历的有限,所以对安妮宝贝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我个人是喜欢她的作品的。安妮宝贝因为她行文的一意孤行以及某种任性,表达方式易引起误解。在习惯快速阅读的当前阅读氛围中,它比较考验读者的耐心,也许有一段时间让读者觉得沉闷和没有目的。需要耐心阅读以及坚持到最后才能体会到一种豁然。当一本作品体现出作者本身的强度时,读者需要拿出他自己的强度,否则,这三者之间就无法实现联接和理解。
3、精神内核
对于安妮宝贝的作品,关键在于她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所有小说都是有自己的情节部分和试图阐释的哲学核心。在我看来,安妮宝贝的精神内核在于她对自我心灵最大程度的展示,对独立而自由的生存空间的最大追求。她只关注自己的心灵,固守住她最能把握住的内心世界,向人们传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安妮宝贝的“核心”,在于以自我感伤自我阐释的自恋文体,准确描绘出小资一代作为历史孤儿的漂移。作为征候,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孩子,都是没有“父亲”的,她们爱欲纠葛的一生,苦苦寻一种确定性。安妮宝贝对这个根本的确定性又无法解释,她只有相信,这种残缺与空洞,是人性的真相:“显示出各自本质的凛冽和空洞。”
对于作品,其独特性生发自它的精神内核,只属于个体,只能来源于个体性存在。字词或风格可以被大量模仿,内核的表达只有一种,它是无法被替代的。
理解安妮宝贝,不是在故事的层面上,她写的小说,故事基本都很简单,大概几千字就可以说清。她的作品呈现大量的思省和感悟的贯注,需要特定的心境和感受力。
小说貌似建立在日常生活平 实清晰的细节之上,但它的精神所指以及涉入和探讨的领域远远超过这些基础。生活是一个不断在推进和变化的过程,其间人所做过的事情,仅只是一种经历。创作是高级手段,它是疑问、反 省、提炼、探索的过程。安妮宝贝的小说并不以故事和人物为重心,基本上是以此为工具来提供一个哲学空间。
4、人物性格
1.被爱放逐的都市人
在安妮宝贝创作中很少有完美的爱情结局,他们在爱情中无法成全自我,也把彼此的爱情弄得支离破碎。爱情不能成为他们通往幸福彼岸的道路,无法抵达的彼岸,就像是一种诱惑,让人为它痴迷,不断的去寻。彼岸的幸福,不是单纯的去爱就可以给予的,它依靠的是能
够经得起考验的人生,在不断的打击中不放弃的寻的那份坚持。在爱情故事的叙述中,主要有三类人来表达无法抵达幸福彼岸的结局。
第一种是背叛爱情的人。《二三事》中的尹莲安,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表示她对这个无爱世界的绝望。她们在爱情中都是背叛的一方,最终也因为背叛而没有得到幸福。
第二种是主动出走的人。在《二三事》中可以得到安稳生活而选择出走的苏良生,如果她不为了朋友莲安而出走,让恋人沿见有不可把握的失落感,那么她也可以享受世俗的幸福。但是却会像失去影子一样失去了莲安,她自己认为可以作为她生命参照的喜欢漂泊生活的女孩。她对自己的行走是这样解释的:“我是在用不妥协和颠沛流离,追寻在漫长时光中所缺失的爱及安全。追寻失望。就像碰石头的鸡蛋一样,是顽劣而执拗的生活,并因对抗而充满了毁灭感。”她追寻的也许根本不是一份完整的爱情,而是自己整个完整生命的印记。
第三种是无法得到爱情的人。《观望幻觉》我对安带着好奇新鲜的爱却遭遇到最大的现实,世俗的一切与安自由的生活无关。她最后还是选择辞职离开,留我独自神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