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饮食文化
上古十大神剑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马士奇酱肉班级:土管102
姓名:杨洋
报效祖国的诗
学号:2010014304
中国饮食文化之探索庆阳小吃
中国是文明古国,同时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发源地。庆阳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20万年前后,就有人类就在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栖息繁衍。我国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的赵家岔挖掘出来的。由于旧石器的发现,庆阳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后来,在西峰的巨家塬、环县的刘家堡和楼房子以及镇原县的姜家湾和寺沟口等地都发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有价值的石器点。在庆阳各地出土的数千件石器中,有狩猎用的球形石,有刮削兽肉和兽皮的刮削器,有砍砸兽骨的砍砸器,有挖掘植物根块的尖状器,还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屑和兽骨。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礼记
运》郑注:“中古末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意思是说,当时虽然没有烧饭的锅和蒸馍的笼,但可以把食物放在石板上燃烧以后再吃。有了熟食,不仅可以去其腥秽,且利于消化和吸收,增强人们的体质。同时火可以御寒、自卫、防止野兽的袭击。可见,当时的庆阳先民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他们用劳动和智慧,艰难的创造着生活。
装修合同范本陇原的远古祖先经过20万年的艰苦奋斗,到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时候,终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庆阳所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就有五、六百处之多。有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也有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齐家文化。独特的是庆阳的仰韶文化,都属于中原仰韶文化。从庆阳发现的大量遗址、遗迹和数以万计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来看,这时的庆阳先民已有了固定的聚落址,种植粮食已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兼以狩猎、捕渔、饲养家禽家畜。制作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大发现,其工艺越来越细,器型越来越齐,特别是器皿上的彩陶图案更具创造性。如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熏陶了淳朴的庆阳人民,留下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更是各种美食的聚集地,是美食家们的天堂。由于各地气候
、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辽远的西北没有天子脚下的富裕,做不出满汉全席;也没有沿海地区的天时地利,不能集中西风味为一体。素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庆阳的饮食就以面食为主,味道上占了个咸和辣。
泸州月
庆阳位于华北连接西北之处,草原文化连接农耕文化的特殊地带。周祖的农耕在这里发展较早,但五千年的中国这里长期为游牧者占据,游牧者在这里学会了农耕,当然农人也懂得了畜牧生产。农牧业在这里的长期协调发展使得这里出现了以农产品为主料,畜牧产品为辅料的特美食。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庆阳是哪里,更没有听说过这个西北小城有什么美食,但是美食无处不在,小城里的风味自然更为独特,保准百吃不厌。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样吧!
1.荞剁面
荞剁面是庆阳地区北部环县、华池、庆阳县等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吃,虽然没有白面的劲道,但是吃起来别有风味。近年来,随着荞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日渐缩减,荞面食品渐渐稀罕起来,但是在农村家庭里是不缺的。用荞面制成的传统名吃花样繁多,主要有荞面铬铬
、荞面削面、荞面搅团、荞面煎饼、荞面凉粉等等,而荞剁面最为有名,也是我最爱吃的。做荞剁面,要先用温水将荞面和成面团,用擀杖擀成或薄或厚的面饼再将面饼放在置于锅沿的剁面案板上,然后用双手执起两头有柄的特制剁面刀,由前向后边剁边移动,不要小看这把剁面刀,要使用它还是得一定功夫的,在家里最喜欢看着妈妈剁面,在一阵阵有节奏的刀声中,将一根根长细均匀的荞面条抛进沸腾的煮锅里待面条煮熟后,或捞入肥美的羊肉、猪肉臊子汤碗里,或捞入特制的酸汤碗里,或用干面条调入油、盐、油炸辣面、臊子、葱花等调味品,不管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都能够满足。
2.羊羔肉
羊羔肉是庆阳地区环县等地传统的地方风味名吃之一,肉嫩味鲜,不膻不腻,非常可口。羊羔肉做法较多,以清炖和蒸做较为普遍。清炖羊羔肉,泽金红,细嫩溢香,味道美爽。制做时选择好期月龄肥羔,肉要切成小块;然后用烧沸的清油,把切成条状的干辣椒油炸后捞出,再将肉块下锅猛炒;随后放人生姜、花椒、胡椒粉、食盐等佐料,并适量加汤,量要把握适当,最好做到肉烂汤干;快炖熟时,再加葱花、味精,用温火再炖至熟;食用时,需再备一盘香菜、大蒜,吃的时候味道更鲜美。家里常做的是蒸羊羔肉,肉金
黄,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味道鲜美,让人停不了口。蒸做时,仍是将宰杀、洗净的羊羔肉切成小块,再加姜粉、花椒面和少许大香、葱花等佐料。蒸做前,羊羔肉需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后才可入锅;蒸熟后,再加过油葱花,味精调拌,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每年立春至端阳节后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节。没有吃西餐的条条框框的礼仪,一家人围着桌子,守着冒着热气的小锅,其乐融融。
3.搅团
原料为麦面,也可以用玉米面或者高粱面,但是口感不如麦面的好,所以家里常用麦面做,其工序是先将部分面和好倒入开水锅,待锅再次沸腾加入剩余的面用擀面杖在锅里来回搅动,搅时锅内的面成为一团所以叫搅团,家乡有七十二搅之说,当然搅动的次数越多越好,每逢家里吃搅团,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制作的过程,因为一个人搅确实太累了。做熟之后舀到碗里,用勺背压成窝状,在窝里放上醋、蒜、辣椒等调料,不过这种美味只有在农家才可以吃到,因为锅小得时候搅不开,只有在农家的大锅里才可以做搅团。有离家很久的亲戚回家,我们准备了很丰盛的晚餐招待,但是他却说最想吃的还是一碗家里的搅团,一连吃了三碗他才满足的放下碗,感慨到这才是家的味道。
4.灌肠
这是庆阳唯一一种动物内脏精加工的食品,并且是不常做的,只有在春节杀年猪后才会做。选新鲜猪肠和猪血,洗净猪肠,将加入荞面和葱花调料的猪血灌入猪肠,蒸熟就可以吃了,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的制作,比如炒一下,下着面或馒头吃,也可以煮在火锅里。灌肠的标准是:血要鲜、肠要肥,料要齐、火要稳。“鲜、嫩、香、烂”四大特点,吃起来美味可口,回味悠长。在整个正月里,灌肠是家家户户招待亲戚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正月里由于大家都吃的比较丰盛,所以炒的就略显油腻,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它煮在菜粥里。灌肠风干后可以保留较长的时间,在农村新鲜蔬菜尚不可采摘的三四月,灌肠就显得格外重要。 5.粘面
    道可道电视剧庆阳还有这样一种特小吃,我们叫他它“染面”,但是根据特征,我觉得叫“粘面”更合适。之所以叫它粘()面,是因为吃起来很有粘性。至于这种小吃有没有比较官方的名字,我还没有考证过。这种小吃可能和南方的年糕有些相似之处,但从制作工艺到味道却是有差别的。 
将糜子磨成面,用开水将糜子面和成团。放在瓷盆里温在锅里或者是放在炕上八九个小时,
此时称为发染面。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糜子中的甜味己被充分发挥出来。放入锅中大火蒸一到两个小时,取出。 待面团蒸熟之后,放面案板之上。由于蒸气的原因,面团己经很粘了。放在案板上等冷却下来时将面团搓成圆柱状,也可以做成饼状。在油锅烫烙后,加白糖或蜂蜜食用,既粘又甜,是孩童时代我们最喜欢的甜点。没有从工厂里出来的糖精的味道,纯粹的大自然里谷物的甜味,现在想起来仍是觉得很可口。
没有美丽的传说,没有文艺的名字,唯有乡音叫出他们的名字才显得真实,记忆里温馨的厨房烹调出了小时候的美味,留下了现在的思念。然而家乡的美食远不止这些,还有糖角角、豆豉、活络面、洋芋布拉、面疙瘩、玉米黄儿等等。每一样都会最大限度的满足你的味蕾和好奇心,如果有机会来到这个大西北的小城,就毫不犹豫的走进一处农家吧,你会受到最热情的接待,品味一方的美食,更会体会到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