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不同的意义。罗丹的智慧与真挚的心灵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这正是罗丹作品中的灵魂和魅力。罗丹将他的认识与经历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为人们揭露着他所理解的美好的爱情、悲壮的史诗以及真实的人性。他试图将生活中的“丑”通过真挚的心灵去感受,去创造,将它们提炼成为艺术中的“美”。
一、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
谈到美,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春天初开的花蕾,夏日池塘的游鱼,秋季阶前的落叶和冬天屋顶的雪。而艺术中的美却可能是一张疲惫的脸,一个腐烂的苹果,抑或是一副干瘪的身躯。它们或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丑”,却又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它们来自于自然,却更是因为人类劳动和思想赋予了它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丑陋”揭示了人心灵与艺术的“真”,而成为艺术中的“美”。
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可谓是将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中的“美”的一个范例。这个作品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一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看展的年轻妇女们不禁捂眼,并且嘴上碎念道“真丑陋”而疾步离开。当罗丹从葛赛尔的口中得知妇人们对《丑之美》的反应时,他莞尔而笑,道:“要知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这般生动的印象,是因为它极富表情的缘故;并不是雕塑,而是雕塑背后的,她们内心意识感受到而不愿面对的,妇女年华消逝后的最真实的姿态,这恰恰正是观者对雕塑的意识上的进一步幻想。”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这种恐惧是来自心灵的,是最内心的真,也恰恰正是艺术中的至“美”所在。
二、艺术来源于摹仿自然,却高于自然
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所著的《人论》一书中提到:“艺术早在其成为美之前,就已经是构形的了,然而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这时的艺术是最本真的艺术,是最至善的艺术。
从古人的岩石壁画起,艺术便开始有了最初的雏形。在山壁上绘出当时人类狩猎的场景,这正是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摹仿,也即是艺术的来源。亚里士多德对于摹仿的见解是:“摹仿是人从孩提时起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于较低级动物的优点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摹仿的存在物,并且最初就是靠摹仿而进行学习的。”摹仿不仅仅是对自然进行学习和复制,更加
是进行提炼和产生进而抒发自身感受的过程,而这种最内在的自身感受会引起观者的快感。我们发现:“虽然某些对象本身看上去可能是讨厌的,但是当观看它们在艺术中的最惟妙惟肖的表现时却会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最可鄙的动物或尸体的形象。”
罗丹的雕塑《丑之美》再一次证实了这个观点。这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身姿比木乃伊还要皱缩,对着自己衰颓的体格叹息。那比葡萄根还要干枯的四肢,干瘪的乳房,皱纹爬满了她的身体,青春的气息荡然无存。这些细节在观者面前一览无余。“梦想着永久的青春和美貌,醉心于无穷的幸福与爱情,眼见着这副枯骨衰败零落下去,骸骨无存,雄心犹在,真是刻骨铭心之痛啊!”葛赛尔在其所述的《罗丹艺术论》一书中对《丑之美》这样总结道。而这无疑使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老宫女的身姿)在艺术中成为了至美,它唤起了人们心中最深处的情绪。
三、艺术美的内涵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需要理解与感受事物的内涵和它们的精神,还必须让他的感受穿上外衣,呈现在观者的眼前。艺术家如何使这种感受与观者产生共鸣,是艺术过程中最高最难的力量。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
罗丹在创作过程中提到:“艺术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要敢于用最真诚、最热忱的情感来面对自己和外界事物。在他的雕塑创作中,他总是以浪漫的写实手法,借光来创造和引导出他想要展现给观者的思想内涵。以思想上的感受内容作为作品的立脚点,而非视觉感受,使雕塑艺术成了强有力的语言,这样一来,艺术美就产生了。
全国十大丑陋雕塑四、结论
罗丹敢爱,敢生活,始终认为“艺术即感情”。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他的作品《丑之美》中给观者带来的真实到不忍直面的情感体会以及其所包含的内在思想,启迪着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这就是它美之所在,深沉而厚重。正如罗丹所言:“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因为艺术所认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