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辞
1/
10
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人物事迹】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原教授。我国著名的防护工
程专家,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
钱七虎是江苏昆山人。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出生在逃难的小船
上。1944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
1954年,钱七虎考进了刚刚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英姿飒爽的
空军、海军是大多数学生向往的目标,钱七虎却被分配到了工程兵系,学
习防护工程。这个系报名人数最少,被戏称为“跟黄土打一辈子交道”。
他不但没有抱怨,还作为学生骨干,协助老师给闹情绪的同学做工作。
“防护工程必须得有人学。朝鲜战争证明了,打仗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飞机大炮的轰炸。你得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如果说进攻的武器的矛,防护工程就是盾,钱七虎就这样成为了共和国最早的一批铸盾人。从哈军工到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他学习了十年的防护工程。
1965年,钱七虎从苏联学成归国,回国后一面从事防护工程教学,一面开展抗核武器爆炸作用的防护工程研究。为了设计抵御核爆炸冲击波作用的空军大型飞机洞库防护门,他自学了动力有限单元法和计算机编程方法。掌握方法后要进行计算,但当时全国能进行运算的大型计算机只有3台。于是他利用别人吃饭睡觉不上机的空隙进行运算。为了任务,他的心中无比急切,胃部也患上了严重的溃疡,疼痛难忍。60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面对一系列成就,他却说:“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主要就是认真地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2019年,钱七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贫困学生。截至2022年,钱七虎共捐助困难学生584位,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累计超过1800万元捐助给慈善事业。在他看来,“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工作。对于共产党员来讲,追求奢侈的生活是耻辱。”
如今,除了防护工程方面的工作,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的脚步还跋涉在许多大国工
程的建设现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家能源地下储备、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有他的身影,先后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难题的解决方案。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我这一生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我一生活得有价值。为国家、为人民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颁奖辞】
什么才是安全?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人物事迹】
邓小岚,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创办人。
在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
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
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
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了。此后三年,她一
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父亲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以表
达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邓小岚也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
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2004年,邓小岚来到马兰村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这里距离北京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
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的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
一个小时的山路到马兰村。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这里,他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提起少先队歌,孩子们不会唱;
就连国歌也只有两三个小孩会。这些孩子很多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希望通过音乐带他们见识不同的世界。
新校舍建好后,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渐渐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还从兄
弟妹、亲戚朋友家里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孩子们从五音不全到渐渐能完整演奏
乐曲,也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岚的不懈努力下,马兰的孩子们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08年,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
北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
2022年,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舞台。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
界。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去马兰筹备儿童音乐节,不料她突发脑血栓,经医治
无效离世。在马兰出生,在马兰谢幕,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颁奖辞】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10
【人物事迹】
杨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0年,杨宁从广西大学毕业,随后便回到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安
陲乡江门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飞出去的金凤凰又回来了。”家人很不理解,觉得她“那么多书
白读了”。杨宁自己也清楚,留在家乡困难重重。然而,面对乡亲们的
穷苦生活,她无法置身事外。2010年,她去米粉店吃粉,看到一位阿婆,
带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三个人围坐着吃一碗粉。她问阿婆,这能吃
饱吗?阿婆说不能,但是没钱。一碗粉两块钱,却要三个人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杨宁。
杨宁希望带领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在考察市场后,她先是贷款5万元作启动资金,建起了竹
子收购点,然而由于竹子生长周期较长,货源不足,靠竹子致富的想法不久就失败了。接着,她又和同学
一起试种辣椒,不料那年雨水特别多,辣椒苗长斑腐烂,请来的专家也束手无策,尝试再次失败。随后,
她又贷款20万,带领农户种植高山葛根,但是大苗山温差太大,产量不行,葛根的种植也失败了。接踵而
至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质疑,甚至有人对她说:“你种什么就失败什么。”杨宁哭过,也发愁贷款怎么
还,但反过来一想,如果这时放弃,才是一切都白做了。
2017年,杨宁在一位阿嫂家发现了黑香糯,这是苗家人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
发动大家种植,杨宁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为了筹钱,她甚至卖掉了父母为她准备的婚房。在她苦
口婆心的劝说下,60多户村民加入了种植黑香糯的队伍,那年秋天,黑香糯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她的带
领下,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年间,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如今,江
门村已经建起了占地40亩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完成了4栋厂房的投资,投入了1900万。杨宁的目标是,
到2025年,让乡亲们的收入再翻一番。
“作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知识,还要有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的拼劲,一定能让我们的村子过上更好的生
活,也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杨宁说。
【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莫看女娃年纪小,敢卖婚房种新田。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苗乡今年
多喜事,紫了糯米撑荷包。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
3/10
【人物事迹】
沈忠芳,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的爆发,轰炸机
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他的家也在轰炸中化作了一片废墟。
“日本是侵略者,而且他们有飞机,我们没有。”1953年高中毕
业后,沈忠芳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有一天自己
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但毕业后他研究的不是飞机,而是导弹。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
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地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当时我国
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也打不着。为此,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通过一次又一次反复试验,我
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一号”横空出世。1962年9月9日,543地空导弹部队在江西南昌成
功击落了U2高空侦察机。世界为之震惊。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沈
忠芳深深地懂得这一点。30岁的他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
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争论不休。1967年,“红旗二号”导
弹研制成功。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又在很多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成功完
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
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3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5
大关键技术,取得了9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
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对抗能力和国防实力。
导弹事业让沈忠芳付出了绝大部分的精力。因为保密的原因,他在年幼的孩子们眼中就像个陌生人。
甚至直到今天,他也无法将工作的全部内容向孩子们和盘托出。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
他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是真正的大国脊梁。【颁奖辞】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
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4/10
【人物事迹】
徐淙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被称为“安徽麦王”。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没有留在城里,却决定回家乡当农民。
那一年,他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说不出话,没几天就与世
长辞了。这时,大伯才不到50岁,他的死源于长期的营养不良。
当时的农村技术落后,全部是肩挑手提,人工操作,粮食产量很难
提高。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
豆亩产不足百斤,吃饱都难,更谈不上营养。站在大伯的墓前,年仅18
岁的徐淙祥默默决定研究农业,把粮种好。
“发达国家的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都在同一个地球上,咱们国家干起来,将来也有这
一天。所以我选择了农业。”徐淙祥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的过程中,
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徐淙祥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
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他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
高速公路免费2022年具体时间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渐渐地,他的农田平均亩产达到了1000斤,超出安徽省单产400
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0年,他又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注重科技育种,先后
积累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从1972年到2022年,他种粮种了50年。如今,他的儿子与孙子也已经加入了务农的行业。爷爷老徐
的黑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祖孙三代在新的时代成为了新的种粮明星。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觉得农业这个舞台还是无比广阔的。”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说。
“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徐淙祥说。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
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5/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