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TV JOURNAL 2020.06
病情爆发出来,但是总体舆情已经进入消解的状态,
这一事件也逐渐进入理性讨论阶段。
二、“对话理论”视域下健康类话题在微博中的传播策略
(一)政府部门:完善信息透明制度,做源头治理
网络舆情的治理不是从单方面进行的,
而是多环节的层层把关和协调,最主要的就是从信息的源头进行规
范。当下,公共卫生部门在大数据的基础下,
深入建设舆情监测机制,对近期的话题进行预测,
及时进行疏导。另外,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主要运用传统媒体时代的网站
进行信息公示,与众的互动性较低,朝鲜疫情源头
应在微博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开设相关的话题,
自觉接受人们的监督,从源头上进行引导。
(二)媒体:坚守真实客观原则,做中坚力量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当下网民进行交互的主要平台,场景化的内容使得网民在虚拟平台中距离更
近。媒体是“对话理论”中的中坚力量,
在承上启下的语境中需要注重以人的思维去报道。微博的传播模式是
一对多,信息公开并且话题多元,
根据用户关系基于算法形成“热点话题”,促进微博用户进行点赞、
转发和评论。在微博平台中展开自清的话题机制,
一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真实信息的发布,消解众的恐慌;
二是实现有效引导公众话题讨论,在微博后台做好舆情监控,
自觉控制敏感话题的传播等。
(三)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做民意支柱
公众在健康类话题的传播过程中,
包含着两个方面的素养: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
传统媒体时代,关于健康卫生知识一般依靠大众媒体进行单方面的传播,遇到棘手的病情,有时某些卫生部门依靠“捂”“压”的方式阻止信息的传播。然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看到健康传播研究在经历了“传播学者的缺席”之后能够重新挖掘受众的力量。公众是民意产生的基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民意对社会建设的强大作用,舆论的真实性需要着重对公众的意见进行研究③。在面对突发性健康类话题的时候,公众需要保持理性,在病患面前到最佳舆论输出点。
三、结语
目前,在突发性健康类话题面前,
公众和卫生部门通常未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导致舆情偏向化发展,
引发更复杂的矛盾。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传统的对话模式已不合时宜,新媒体时代更需要透明、
互动和关系连接。在“对话理论”的视域里,健康类话题传播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促进媒体、卫生部门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实现三力共振。注释:
①宫贺.对话何以成为可能:社交媒体情境下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路径与挑战[J].国际新闻界,2019(06):6-25.
②喻国明.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5.
③[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1.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发展中的传播学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二战结束后得到广泛应用。施拉姆在
《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将严重影响贫穷贫困地区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革新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生活理念,将各种现代化生活模式有效率地传播传递给社会大众。一言以蔽之,发展传播学可以解释为如何充分利用发展传播媒介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参与式传播的理论内涵
发展传播学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若干主要理论研究流派,存在三种主导理论模式:
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多元理论。学术界认为发展传播学的研究源头可以追溯至1958年美国德国学者勒纳翻译出版
的《传统社会的消失:
中东的现代化》。参与式传播从一种基本的传播方法发展到今天较
为系统的传播理论,把经济发展过程视作一个整体、
多维的发展过程,核心观点是充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整体参与性
和发展可持续性。美国传播学者诺拉·C ·奎布拉在1971年
发表的博士论文《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社会发展与乡村传播学》是比较早的论述乡村传播的学术文章
。疫情与传播
参与式传播:
发展传播学理论对中国乡村传播的启示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的传播为参考
□马潇湘
周子玉
摘要:发展传播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进入现代化的范式理论到依附范式再到多元化的范
式发展阶段。其中,
参与式传播理论是多元传播范式的一种主导理论。目前,在我国许多乡村地区,传播对于促进乡村整体建设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但放眼于当前国内众多乡村地区的传播发展情况,出现了诸如系统传播方法效果低、接受度低、村民实际参与度低等现象。本文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参与式传播相关理论结合,阐述参与式
传播对于我国乡村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参与式传播;乡村传播;疫情防控信息128
二、疫情下中国乡村传播生态
从2005年开始,乡村文化传播作为一个新名词在国内出现,发展传播学是当时社会各界关注这一文化传播研究发展方向的主要研究范式。目前发展传播学的研究遵循内在的科学逻辑,主张让人在乡村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现代传播媒介,解决乡村发展的问题。
(一)传播形式:新旧媒介融合
乡村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在乡村社会结构中所衍生出来的乡村传播生态也具有其独特性。信息传播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比如政策的传达和沟通、发展项目的需要、乡村的治理等都需要借助传播的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传播主体是乡村里的干部,主要通过大喇叭对疫情防控的信息进行宣传。当下乡村地区的传播生态一方面呈现出新旧媒介交融的状态,即大喇叭、宣传标语、电视新闻报道等传统媒介和网络环境下智能手机等新媒介共存。
(二)传播形式:多种形式共存
当下的信息在乡村内部地区的信息传播与组织生态一方面呈现出新旧传播媒介信息相互交融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虽然乡村信息流动性加大但仍旧相对比较封闭的发展局面,呈现出信息在乡村内外流通以及信息在乡村内部流通等多种信息传播的关系,如人际信息传播、体信息传播、组织生态等,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直接影响着乡村信息在当下乡村的整体传播效果。在目前乡村地区疫情组织传播的结构中,包括乡村地区组织内传播与乡村地区组织外传播两种组织传播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上而下的乡村地区组织传播。对于乡村的传播生态来说,乡村环境中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且传统观念较强的主体受众对于信息的认知接受程度是影响乡村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参与式传播理论对乡村传播的启示
在参与式传播中,传播工具可以成为一种在民众中开启广泛对话从而产生分析和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策略的一种工具,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参与式传播作为一种有效的赋权决策工具,让所有相关者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传播思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
危机或者突发事件,尤其是疾病疫情爆发关系到人民众生命安全的问题发生时,在组织传播、体传播、人际传播下,容易导致谣言产生,影响乡村环境的和谐稳定。
参与式传播的理论认为,要在把握当前乡村信息传播的理论和总体发展思路基础上有必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即村民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者,所有的参与者和村民所提供的传播信息都应该得到村民足够的重视。所有乡村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参与者都应共同参与,以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因此,对于当前乡村比较落后的信息传播发展,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做一些积极性的调整。在促进乡村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加强不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参与、行动等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传播平台建设:拓展传播内容生产方式
乡村信息传播的内容建设不能只是像疫情信息传播这样,仅仅是建立在以大喇叭为主要特征的传声筒之上,而是应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上适当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在充分实现乡村信息传播时效的基础上增强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和接近性,以适应乡村社会的结构,使乡村信息生产方式得到拓展。
根据参与式传播理论,乡村传播内容应是由村民根据现实的需要共同协商确定的,其中的传播内容既包括外部的参与者和村民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同时包括内部的参与者和村民提供的资料以及乡土信息。传播的目的是为解决参与者和村民的具体实际生活问题而提供服务,并按照参与者和村民所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进行表达。
(三)传播内容生态:旨在促进新旧传播媒介的融合
基于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在乡村环境的传播,不难看到,许多乡村仍然将传统媒介作为传播的主要发力点。根据目前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生态,大可广泛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加强信息在乡村的传播,促进对乡村有用信息的收集和流通。
要实现乡村传播内容生态的转变,需要借助传统媒介与现代互联网媒介的有机融合,以广大村民众为传播主体,进行信息收集、生产和传播,填补乡村地区互联网媒介发育不足的巨大空缺,发挥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优势和长处,以求得信息传播质量和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在推进乡村传播生态建设的进程中,发动乡村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让整个乡村地区的广大人民众自觉、积极地参与乡村的传播生态建设过程,主动地接触和引导农民使用乡村传播新媒体,提升村民使用新媒体的意识,真正做到让新媒体服务于乡村传播,服务于整个乡村的政治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韩鸿.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
—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1):40-49+110.
3.翟晓雪.参与式传播研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 2018(15):154-155.
4.焦晶娴.参与式传播视角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J].视听,2019(10):193-194.
5.李晓晔.媒介发展与乡村变革:一种现代化进程
[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刘蒙之,许梦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参与发展传播学思考[J].声屏世界,2018(09):11-14.
7.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61.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创城’公共传播中的城市认同研究”(编号:HB18XW008)。
(作者均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疫情与传播
129
视听2020.0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