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全集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全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丁生爱弟
丁生有弟,甚爱之。一日,弟疾①,卧床不能起。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及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
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②暇(xiá):空闲。③辄(zhé);总是,就。④及:等,等到。
[1]“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  )
A.正确 B.错误
[2]“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  )
A.代词,指丁生 B.代词,指丁生的弟弟
[3]在弟弟卧床不能起时,丁生都为弟弟做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
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
[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chǔ  chǒu)人有鬻盾与矛者,誉(yū  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wú  wǔ)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ū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于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  ),号④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
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②居:镇守。
③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④号:称。 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填序号)
A.大惊失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极败坏
[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
[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节选)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精卫填海》来自《山海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读一读,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
注释:1.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2.拓(zhè)木:拓树,桑树的一种。3.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4.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5.湮(yīn):填塞。
[1]用文中的原句,写出“精卫”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精卫、炎帝、女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理解下面的短句。
又北二百里:_____________   溺而不返:__________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填海》歌颂的精神与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开天辟地、羿射九日的故事对比,与____________这个故事更相近。
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
A.bào    B.pù
(2)强秦之为渔夫也 (    )
A.wéi   B.wèi
(3)两者不肯相舍(    )
A.shě B.shè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陂怎么读(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